【灵璧随笔】春天的故事在灵璧
春天的故事在灵璧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一首《春天的故事》歌曲,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时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这两个年度的春天里,我们灵璧县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改革大事件,我是亲身经历、记忆犹新。
一、农业“大包干”
“实行大包干,农业大增产,踏上致富路,干群笑开颜。”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农业大包干的赞誉。
据我所知,咱们这里实行农业大包干,大多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包干到组;第二步,分田到户。1979年春天,我在朱集公社工作。许多生产队分为二、三个作业组,实行包干到组。包干到组是把生产队的人口、土地、牲畜、农具、交公粮、农业税、还贷款、生产队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和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等人员的补助粮、款,统统分配到组。被人们称作“三级半核算单位”(人民公社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向下包干到组,多了半级)。包干到组,虽然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破除了生产队的“大锅饭”,又出现了作业组的“二锅饭”,加之一些作业组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组内人心涣散,社员们觉得还不如一分到底爽快。
于是,从1979年冬天到1980年春夏,各地自发地刮起分田单干风。时值1980年初,全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21个大公社,设立13个区、1个镇,下辖76个小公社。趁此机会,有一些作业组自发地实行分田到户,把生产队包干到组的所有项目,再按人口悉数分配到各家各户承担。分每一块土地,户主都要抓一次阄。大到生产队的仓库、牛屋、牲畜和手扶拖拉机等机械,小到石磙、捞石、犁子、耩子、靶和叉把、掃杵、扬长铣等等,都先标价后抓阄统统分到户。结果有三户分到一头黄牛,两户分到一头毛驴,五户分到一部手扶拖拉机的情况,然后再协商确定给其中一户,这一户拿出钱来分给其余几户。总之,要把生产队集体的所有财产、债务和负担分得一干二净,一样不剩。眼看着分就分了,也没有人阻止。午收后大多数作业组都忙着分田到户,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诗词“分田分地真忙”。当时我已从朱集公社调到杨疃区工作,耳闻目睹热火朝天的分田单干景象。杨疃区委尹书记开会传达宿县地委孟书记的讲话:要把分田到户的,焊也要焊到一起。时值盛夏,天热人更热,趁热打铁忙着分地,这一瓢冷水泼下去根本不起作用。分田到户之风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席卷全县各地,到年底几乎所有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分田到户。只有极少数生产队继续维持集体经营,如游集镇九集乡有一个生产队坚持到1984年。后来,人们干脆把分田到户、包干到户说成是“大包干”,并且作了简明概括和形象地描述:“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对于农业实行“大包干”这一新生事物,当时也是议论纷纷,褒贬有之。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宣传解释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决定将土地承包期从原来各地定的3年延长到15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了“顺心丸”和“定心丸”。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经过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农村中出现许多“万斤粮户”和“万元钱户”。农民有了钱,一方面是购买化肥、良种,添置牲畜、农机等扩大再生产,走上发家致富路;另一方面是盖新房、买家电、娶新娘,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幸福指数。一时间,在全县各地农村盖新房的多,娶新娘的多,买小四轮机子的多,家畜家禽饲养的多。呈现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欢马叫,欣欣向荣的景象。1984年夏天,我在娄庄区工作,看到农民下湖割麦、耪地,不再用小瓦罐、小水桶提井水下湖喝,而是带着成箱的小香槟(时兴的一种饮料)下湖喝。当时,有人编了顺口溜:“责任制,是个宝,用到哪里哪里好,乡村三年大变样,广大社员乐陶陶。”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大包干”的各种非议才逐渐销声匿迹。
1995年,我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我和县计委朱主任一道,深入大路乡的几个村,进行农村土地“二轮承包”调查研究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实行“二轮承包”的文件,有三个亮点:一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再延长三十年不变;二是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三是鼓励农户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后来,国家把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载入《宪法》。
二、商业“四放开”
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犹如徐徐春风催生了农业“大包干”,那么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强劲东风加快了工业“破三铁”和商业“四放开”的进程。工业“破三铁”是破除 工业企业内部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商业“四放开”是指:在国营商业与合作商业企业实行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为内容的“四放开”改革。1992年初,县政府成立了商业“四放开”工作组,进驻县百货公司搞试点。县财贸委员会主任卓士康同志任组长,县商业局局长崔海芝同志任副组长,县委政策研究室科长马香俊、县体制改革委员会科长姚瑞皊、县劳动局股长周福堂三位同志为组员。
工作组进驻县百货公司以后,首先是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1992)中央2号文件,学习邓小平同志到广州、深圳、珠海和上海巡视的沿途谈话。我记得有“不论姓社姓资”、“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是硬道理”和“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等等著名论断。其次是学习重庆市商业”四放开”的经验。提出“重庆四放开,我们怎么办?”的问题,组织职工深入开展大讨论,提高对商业“四放开”的认识。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参照重庆的做法,制定出《灵璧县百货公司四放开方案》并付诸实施。
县百货公司原有职工身份多样,有国家干部,有全民所有制工人,也有集体所有制工人,还有待业青年(多为本公司职工子女,经县劳动局办待业证、开介绍信到公司工作)和临时工。实行商业“四放开”以后,百货公司将职工身份存入档案,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全公司人员自由组合、竞争上岗,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公司内部中层干部(百货大楼经理、迎春商场经理和各股股长)实行聘任制,两个商场的经理再聘任柜组长。柜组长承包柜组,定出各个柜组人数,人员组合实行双向选择,即柜组长选择员工,员工选择柜组。柜组实行自主经营,有权选择进货渠道及品种;有权决定商品价格,并且开始允许顾客讨价还价;在按时上交公司承包费之后,柜组有权决定组内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报酬。职工原来的工资标准存入档案,该调整工资的时候上报县劳动局正常调整,但是不兑现。当时被称作“档案工资”,也有人戏称为“空调”。职工的“档案工资”,只有在办理工作调动或者退休手续的时候才能够有用。
县商业“四放开”工作组,在县商业局副局长陈绍峰、股长杨文亚和县百货公司经理李勤农、副经理任思辉、股长余新峰等同志的密切配合下,工作按部就班有序推进,至3月底如期完成。本着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4月份以后,工作组把百货公司的试点经验向县商业局所属八大公司推广。并且,到县供销联合社以及所属公司、乡镇供销社,帮助制定商业“四放开”方案,指导面上的工作。直到6月底,工作组才撤回。
实行商业“四放开”改革,对于冲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繁荣商品供应市场,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是有利的举措,当时是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真心拥护。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后来又实行“租壳卖瓤”、“国退民进”和产权制度改革等等,导致国营与合作商业两个系统的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形势的发展是我们当初始料不及的。好在自2000年以来,党和国家逐步实行了社会保障制度,工商企业的下岗职工到了退休年龄能够领取养老金,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到成为与世公认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从而使我国加入了WTO(世界经济贸易组织),融入了经济全球化,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趋强大。从国家的大局来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经受“破三铁”和“四放开”的阵痛,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么!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