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西这两个村子,有故事…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娄庄镇宣圩村,有两个自然庄名是四个字的:对面孙家、笆斗杨家。为什么起这样的名称呢?这里面各有各的故事。
一、 对面孙家:大约300年前,有孙姓人家兄弟几人,从杨疃孙集子搬迁来到此地,买地耕种,建房定居。兄弟几人在一起商议,怎么样规划建筑房屋?其中,有人提出:“我们建筑房屋是为了互相有个照应,方便看家护院,保护人口、牲畜和财产安全,还是对面建房比较好。”一人建议,得到兄弟几人的一致赞同。于是,兄弟几人就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购买建筑材料,统一施工,在一条东西路的路南、路北两旁建起了对面房屋。对面两排崭新的房屋,着实令人羡慕!有人给这个新庄子取名“对面孙家”,一直叫到现在。
古人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齐心协力,凝聚的力量就象锋利的刀,能够斩断金属。对面孙家兄弟几人,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在这一片村庄传为美谈。
二、 笆斗杨家:大约在150年前,在此地居住几户杨姓人家。杨家人心灵手巧,以编柳活为生。编柳活必须用簸箕柳条子作原料,杨家人就在田地里栽植簸箕柳,作为编柳活的原料生产基地。并且分为大条子地,小条子地,生产不同规格的簸箕柳条子,供编制不同器皿之用。比较大的有簸箩、簸箕、笆斗,比较小的有针线筐子、馍筐子、五升斗等。这个庄子编柳活的手工艺精湛,产品销售到方圆几十里的大、小集市。人们便把这个庄子叫做“笆斗杨家”。由此可见,笆斗杨家的柳编作坊,已经形成了原料生产、编制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柳编器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编筐打柳的手工艺在这个庄子已经失传了。人们便把“笆斗杨家”演绎为“八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八杨大队”,八十年代改名为“八杨行政村”。2005年,宣圩、八杨两村合并,组建宣圩行政村。直到现在,八杨庄的农田,还有叫“大条子地”、“小条子地”的,足以证明八杨庄的柳编手工艺名副其实。
编柳匠、打铁匠、木匠、皮匠......等等传统手工艺,流传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1980年以前,大队有铁木业社,生产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编织手工艺组,还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哧拉哧拉”的拉锯声,还有遛乡销售笆斗、簸箕、瓦罐盆的叫卖声,钯碗箍了锅的吆喝声......那熟悉的声音,仿佛就在昨天。曾几何时,这些手工艺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我是新中国同龄人,亲眼见证了几十年以来的巨大变化,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超越了此前的数千年,从农耕社会跨越到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好!改革开放政策好!千好万好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