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北这座红山桥,据说……
禅堂乡凤河村:沧桑千载话凤河
文/胡桃夹子
禅堂乡的凤河村境内,有一条由北向南的河流,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凤河。
凤河行政村就是以此河命名。
凤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曾是一条集商运,漕运的重要水上通道。据有关史料记载,它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汉唐时期,
凤河从潘集庄北与唐河交汇处为起点,经陈庙庄,黄山庄,至闫山庄流入闫河,然后从十里店北往西过灵双公路,经枣林向西南,再过凤凰山北向西注入汴河。凤河之名,即因凤凰山而得。
千年古河,历经风雨,两岸泥沙流入河中,至河床增高,水草疯长,河道屡有淤塞,历朝历代也多予治理。
一九三五年前后,灵璧县政府有一个叫魏堰哲(音。灵璧东关人)的官员主政灵璧县水务,曾组织民工,对凤河进行了拓宽和清淤。这是民间传说中,近代最早的一次由官府组织对凤河的治理。
一九七五年,陈庙段的凤河上,建起了一座长约二十米,宽约五米的石桥,此桥的兴建,解决了多年来两岸交通不便的难题。时有潘集庄的徐景玉老师,即兴呤诗一首,“两岸稻菽香,东西变通途”,被刻于桥头两边的水泥护栏上,以示纪念。
二零零一年,政府又斥资对凤河进行了一次清淤。为了适应交通需要,于二零一四年,拆除了陈庙老桥,重建了一座宽八米,长三十米的钢筋水泥桥,并命名为“红山桥”。
从前春夏缺水时节,人们都是肩挑手提河水浇灌庄稼。后来实行了机械化,凤河解决了两岸更多土地的供水需求。
经过整治,古老的凤河再次焕发了青春。清清河水,倒映着蓝天流云,两岸种植的各种花木及成行的白杨绿柳,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天然水彩画。
清晨和傍晚,附近的乡亲们,或独行,或三五结伴,信步走上河堤,听,河水淙淙,观,日月倒映,微风吹过,树叶沙沙,置身于此,自会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如今的凤河虽然不再有往日“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盛况,新的历史时期,她将以更加迷人的风姿,美化着环境,滋润着两岸千顷良田。
(讲述人:陈德田,陈益杰、陈益文,陈益田,陈益胜。
整理撰文:陈长柱。)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