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博会莫成做秀场,营销服务方为本

文/杜辉 

出版界每年秋天的一景--国际图书博览会刚刚落幕。繁华过后的褒贬不一,有争论有歧义总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在关注都在参与出版事业。如果有一天无人点评无人参与那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悲哀和末日。(其实16年这次吹的厉害,实则乏味,绝对鸡肋化。如果不是工作需要真懒得去看,也不会关注。)

书博会从市区交通便利的老国展搬到郊区交通不便的新国展。固然从组委会的角度看新国展场地大,设施先进,可以更好的为参展商提供展示舞台,可以放置更多的展示内容。但从参展商到出版从业者、读者,大都还是以为新国展的不便,一方面是交通的偏远,一方面是周边服务设置的缺少。展馆内的餐厅价高味道不好选择少,展馆外不走出相当距离实在是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展馆不开南门和门票只能一次出入就是想把买卖收在自己馆内的篮子里。15年吃盒饭,竟然给撕了假发票,我是真服了新国展。)固然书博会是出版业专业的展会,但如果可以满足更多大众读者参观的需要和便利,也会是国家所提倡文化惠民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和文化普及活动。出版单位参展固然是希望可以和国内外的同行洽谈业务,但是也会希望将自己的产品及企业成就最大限度的展示给读者,展示给消费者。(现在就基本剩下吹牛和在领导面前给自己贴金的功能了)。

出版单位参加书博会的目的一方面是洽谈业务,一方面也应该是服务读者,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公众。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到让人们可以零距离无界限的交流沟通。传统的业务工作更多的通过网络完成,图书资料的转送,作者、编辑、设计师、版权机构等等彼此之间的交流也都变得异常迅捷方便。书博会的业务洽谈功能,从传统的现场交易,现场谈判,逐步转变为现场交流,达成合作意向。人与人当面的交流不仅能增强信任感,更能增进感情,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其实大家找个环境好的会议中心,小范围的坐两天深度交流,更有效果。)

也许是因为业务洽谈功能的转变,所以书博会对于参展单位的意义和重要也在转变,重视程度,参展的态度也大为改变。其中为读者服务,企业的形象展示,产品推广也就更多的被忽略和弱化。让人在参观辉煌华丽的展台之余,不禁对很多出版单位的怠慢诸多不满。书博会对于很多参展商没有起到品牌的正面效益,反正增加了诸多负面的口碑。(大部分参展人员都是工作所迫而来,真没心思参展。再加上各单位内部管理以及展会组织的不到位、混乱所以不如此都新鲜。)

首先是对参观者及读者的不尊重、轻视的现象比比皆是。某南方省份出版集团展位旁放置一部摄像机,对自己的展位进行拍摄。参加书博会展示企业成果,服务读者本事好事,且又想留下影像画面留作纪念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此咱展单位不时粗暴的驱散在展位内的读者,阻扰读者从展位通过,只为自己摄像方便。笔者上午下午多次路过,多次受到此种待遇。心中十分不是滋味,本来对其中一家出版社印象极佳,在此之后,好印象荡然无存。不知道如同笔者遭遇和感受的同行和读者有多少,但是我想这个企业的如此行径,必然让自己参展得不偿失。如同笔者遭遇的不是个例,从微博看到一位读者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来书博会,本想是让孩子开拓眼界培养看书的爱好,但某展位以图书只有一本不售卖,我们要用样书和客户洽谈业务为由,从读者手中拿走了图书。(其实还是缺少素质,稍微客气点大部分人不会矫情。)以上例子不是个案,充分暴露出来了我们行业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企业美誉度的荣誉感。以及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被强拉来参展,想让大家有激情也难。)

其次服务不到位。诸多参展单位的展位面积巨大,展台设计装饰豪华。但参会人员极少,展示图书副本少,品种少。让来参观的读者无书可看,有问题无人可问。偌大的一个展位只剩下参展商的名头悬挂其中。很多展位空场很大,但是却很少放置桌椅。让读者无从落座仔细欣赏图书。(展会的定位含糊,十三不靠,现在这样,真的不怪参展商。参加没用的展览,当然尽量少投入,展位费、装修费、差旅费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心疼呀。)

如果找准定位,组织到位,想上海书展那样,有这么个书博会本事好事。但诸多出版企业参展的目地就是作秀,就是做给上面看,其邀功成分远大于营销和服务。在这种动机下,想有好的口碑和成效就是痴人说梦了。诸多参展商只是搭个台子,放置一些样书、样品、企业的宣传资料,除了自己和邀请媒体摄影照相留念外,很少真正从企业的品牌营销出发,从企业的形象塑造出发。(不过现在真是两级分化,好的企业真好,烂的企业更烂。未来市场自由竞争那天,自会有因果结局。)参展固然是商务洽谈,但既然是公众活动,自然也会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形象。既然参展了,那么相应的大头成本已经支出,在增加细节的准备,不但满足了商务洽谈的需要,也能满足读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可以树立起企业在消费者中的良好形象,何乐而不为那?(当年写的这句真是扯淡,动机不纯,执行者自然不会去投入)忽略读者,忽略同业。最后必然会减少大家对活动的参与和关注,那没有人气的书博会会是成功的、有意义、有收获的书博会嘛?众多出版单位短视浅薄的行为实在是让人不能认同。(有多少人准备转行了,还有多少人是真心做出版?不过是混口,饿不死,撑不着的饭而已。所以当年这话真打脸。)

当然有好有坏,自然也有重视的企业,对同业、对读者服务周到到位,展位人气旺盛,关注度很高。也有不少企业为参观者带来了不少的活动,营销与文化分享共行。同一个会场,不同的表现,更能体现出企业的优劣,更能体现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市场意识,更能体现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修养。书博会还要继续,大众还会关注,参展商也会继续参展。但是同样的参与,会有如何的效果和结果,那就要看企业自己把书博会是作为做秀场,还是真正的营销宣传的窗口,服务读者的渠道。

作者注:

    原文发表在2012.9.10的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 1047期A6版 。本想对原文修改下,结果发现,怎么修改都是打脸。所以干脆在原文里括号加注了。

    展会一年不如一年,这次竟然门票还卖20元一张。卖门票的前提是组织到位、服务到位,让参观者、读者觉得物有所值。但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会,服务没有,参展商也都是被拉来的,大家都糊弄了事,竟然还开卖门票。这不是让参观者越来越少,这不是逼参展商不来参展嘛?

    每年的这个会本来定位模糊,已经成为鸡肋。不过是用大家的血汗钱给别人脸上贴金而已。按理说这种装门面的买卖,应该组委会给参展商补助才对。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条件下,在交通如此便利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开这种面对面的所谓的版权贸易会真的值得商榷。要不就学上海书展,最起码参展商还有个心气。

    遍观整个会场,人流比往届少了许多,而且大都集中在少儿馆和版权馆。国内展区基本就是参展商自己人来回串门。各外省展团都在收缩展区面积,看来还是有先见之明。

    各单位被迫参展,自然值展人员也都打不起精神,应付差事。最后一天不让提前撤展与大家就是要提前撤展形成了鲜明讽刺的一幕。如果把这参展的费用,邀请核心客户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坐下开个恳谈会,再送点真金白银的礼品,效果会如何?大家也不累,效果绝对更好,何乐不为。哎...,希望以后不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耽误宝贵的时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