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刘邦为什么能打回关中,就能理解为什么刘备没成功
自然地理因素决定了,四川和外界交通不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板块。
一般而言,在古代条件下,出四川有两个主要的交通路线,一条是穿越秦岭到汉中,再从汉中到关中,这在历史上是最主要的出川通道。甚至直到十多年前,许多从北方进入四川的火车,还必须依赖宝成线,也就是宝鸡到成都的这一条线,其它地方都不行。成都到上海的火车,也都要先从西安去绕道关中,再进入四川。
另外一条通道就是三峡水路。公孙述割据四川的时候,就一直控制着三峡航道,所以多次试图从三峡打出来。但相对而言,这条通道因为两旁都是崇山峻岭,比较凶险,大军行动易进难退,比较凶险。后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跨有荆益,前提也就是把三峡航道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否则就要被封锁在四川,只能坐以待毙。
四川的这种对外交通条件决定了,外界要打进去不太容易,而要从四川打出来也很不容易。所以,四川历来非常容易出现割据政权,也就是传统上所说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后定”。东汉末期,朝廷政治昏乱,刘焉认为天下将乱,想割据一方,就选择了益州,主动向朝廷申请担任益州牧,就是想去四川割据。而刘焉、刘璋父子相继割据益州,成为前三国时期延续时间比较长的割据军阀势力,原因也就在于这种地理环境的限制。
四川的地理环境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为僻处西南,与外界交通不便,所以很难对以关中或者中原为核心的中央政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当北方处于比较混乱的时候,军阀割据,往往不会考虑首先消灭四川的割据势力,而是会优先消灭那些能够对中原构成更直接的威胁的地方,比如说,对以中原为核心的地区来说,就会优先进攻荆州地区。
但是,反过来看,虽然四川容易出现割据政权,而且易守难攻,但一旦中原出现了比较强大的政治集团势力,而且大体上完成对北方地区的统一,也很容易轻易就消灭四川的割据政权。比如刘秀统一北方之后,进攻公孙述实际上难度并不算太大。即便是到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梁虽然没有进攻前蜀,但后唐李存勖消灭了关中的歧王政权之后,只是派了一旅偏师,就消灭了前蜀。北宋建立后,进攻后蜀总体而言也是比较顺利的,至少比北汉要容易得多了。甚至桓温仅以荆州地区的军事实力,也能逆流而上,消灭成汉政权。
在这个大背景下再来看刘邦为什么能够成为唯一一个以西南为根据地却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集团。
首先,其实刘邦本人并没有进入到四川,只是到了汉中的南郑,而且在南郑只驻扎了四个月,就回师进攻关中去了,而他在关中驻军的时间要比在汉中长多了。也就是说,四川只是刘邦的大后方,并不是他的根据地,他的根据地实际上是汉中,并且在汉中只是短暂屯驻,而他后来赖以争夺天下的根据地,是他很快就占领了的关中地区。
其次,刘邦进入关中之后,约法三章,迅速恢复了政治和经济、社会秩序,并没有大肆劫掠,所以原来的秦国故地的人对他是比较支持的。相比之下,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大肆劫掠,焚烧阿房宫,所过残破,秦人对项羽很反感。在当时的全国大背景之下,因为各诸侯国都已恢复,所以都认为要恢复到战国,那么秦国也要独立建国,秦人支持刘邦为王。
按照楚怀王之前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灭亡了秦国,本来应该以刘邦为秦王,但项羽强行改封刘邦为汉王,王汉中,而把秦国一分为三,改立秦国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项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防止秦国再次以一个统一国家的面貌出现,威胁他调整之后的诸侯分立的格局。但他的做法不得人心,各国贵族不满,老百姓也不满。
再次,刘邦有自己的核心骨干军队,从丰沛起兵到攻入关中,不断沿路收兵,扩大自己的军队规模,进入关中后又接收投降的秦国军队,军队规模扩张很快,到鸿门宴时已经有十万人规模。项羽调整诸侯封地格局之后,大体上采用了哪里来的兵就归哪个诸侯的原则,所以刘邦收集的赵魏故地的兵和接收的秦国降卒,大多数分给了这些相关的诸侯,但跟随刘邦进入关中的,仍然有五万多人,这是比较核心的骨干力量。
这就是说,刘邦回师关中的时候,雍翟塞三个新国家才刚建立不久,恩信未立,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是互相分裂的,又没有比较可靠的军队,所以刘邦一打回来,除了章邯还节节抵抗之外,董翳和司马欣很快就闻风而降了,反而是章邯变得非常孤立无援,只能死守待变。反过来,如果项羽按照之前对章邯的承诺,不分裂秦国,只立章邯为秦王,刘邦也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总结起来,刘邦成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关中分裂,第二,关中与中原不是一个统一政权,第三,关中分裂局面下没有战斗力比较强的军队。
对照这几个原因,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认为跨有荆益之后,刘备可以率大众以向秦川,而后来没做到。这就是因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曹操还没有完全控制关中地区,而等到刘备占领了益州的时候,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关中,而且占据了汉中,已经有能力完全对益州保持压倒性的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