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三次要粟裕当偏师,粟裕算了一笔账,还是留下打大仗划算

一九四八年初,经过陈粟,陈谢和刘邓大军三路出兵中原之后,解放军已经转入了战略反攻态势,虽然经过半年多的战斗,仍然取得了可观的歼敌数量,但是战略决战的时机仍然不成熟,解放军三路大军在中原战场上的主力,刘邓大军依然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中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一个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一四六这三个主力纵队约十万人南下,渡过长江,到敌人后方的这赣湘闽一带去作战,执行战略游击兵团的任务,将中原战场上的一部分国军主力部队牵制在江南,减轻中原战场上刘邓大军的压力。

又是粟裕,又是到敌人后方的心脏地带去。这已经是粟裕第三次接到这种任务了。第一次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处境不利的时候,中央决定派出一支抗日先遣队,向浙皖赣交界地区游击,在敌人的包围线外线作战,迫使敌人分兵回救,以减轻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的压力。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寻淮洲和刘畴西率军北上,粟裕随军担任参谋长,和浙赣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汇合后,企图在浙皖赣一带建立游击区,结果却遭到了敌人重兵围剿,最后在怀玉山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王耀武率领补充旅堵住了红军的突围路线,红七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刘英带领仅有千把人的队伍突围而出,保存了下来。

第二次则是在抗战结束前的一九四五年,中央为了减轻中原军区和山东根据地的压力,迫使敌人回援,从而让粟裕率部从苏南进一步挺进到浙北苏南的天目山地区。虽然粟裕率军南进之后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很快就弄得当地根据地民穷财尽,伤病员无法安置,每次战斗减员的伤员都会流失,最终不得不北返苏中。

现在中原战场打不开局面,中央又想出击外线,牵制敌人回援江南,又想到了粟裕。但是粟裕这次却并没有马上南进,而是一面积极做南下的准备,一面思考南下的利弊,准备对渡江南进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最后他算了一笔账,发现渡江南进这个买卖不划算,不如留下来在长江以北打大仗划算。

粟裕的帐怎么算的呢?十万人的部队南下以后,因为要在浙江,江西,湖南广大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当然是要沿途留置一部分主力部队来充当骨干的,这样算下来,等到在南方站住脚,还剩下的集中作战的兵力就只有大概三万人了,很难让国军从中原战场抽调主力部队南下回援,并不能起到战略上扯散敌人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按照粟裕前面三年的作战经验,华东解放军和国军的战损比至少是三比一,也就是说,解放军没减员一个人,可以消灭至少三个敌人。这样,解放军如果留在长江以北作战,同样是减员七万人,至少可以消灭国军十五到二十万人,这就可以大大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了,对刘邓大军的帮助更大。

粟裕把他的意见先和刚从陕北开会回来的陈老总谈了,争取到了陈老总的支持,然后在陈老总的支持下,将他的意见电报中央。中央考虑后,要陈老总和粟裕一起,到华北城南庄中央军委驻地去当面谈。最终粟裕在经历了几天的分析和解释后,终于争取到了暂时留在江北打大仗,推迟渡江南进的机会,条件是消灭敌人中原战场上的绝对主力第五军。之后经历了豫东战役,中央又把南进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半,这才有了淮海战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