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体】人体健康自测三百问 一,消化系统疾病自测
【养生健体】
人体健康自测三百问
一,消化系统疾病自测
1.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发生病变会有哪些表现?
消化系统器官包括食管、胃、肠与肝、胆、胰等。它们担负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食入的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和同化过程,被肠道吸收,变为体内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形成粪便被排出体外。此外,消化系统尚有一定的清除有毒物质或致病微生物的能力,并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消化系统发生了病变常有下列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暖气、反酸、咽下困难、胸骨后烧灼感、腹胀、腹痛、腹部包块、腹泻、便秘、呕血、黑便、便血和黄疸等。
2.食管发生病变会有哪些表现?
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长管状器官,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它上接咽,下连胃,全长约25cm。食管全程分颈段(长5cm)、胸段(长18cm)和腹段(长1~2cm),其大部分位于胸腔内。在食管的全长中有3个自然狭窄处:第一个在咽与食管相接处,也就是食管的起始部位;第二个在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第三个在食管穿过膈肌处。食管异物容易滞留或嵌顿在这3个狭窄处。此外,这3个自然狭窄处也是癌的好发部位。
食管的功能是将咽下的食物输送入胃。食管管腔平时闭合,食物通过时开启。人在正常情况下能顺利地咽下食物,而无任何异常感觉,但当食管发生病变,如有异物、炎症、肿瘤等时,即可出现咽下困难或疼痛、食物返流等症状。
3.胃有哪些特点?人为什么需要一日三餐?
胃是上消化道中一个膨大的囊袋,位于中上腹和左上腹部。胃的上端连续于食管腹段,下端与十二指肠相接。胃分前壁和后壁、上缘和下缘。上缘较短且凹陷,叫胃小弯;下缘长而凸,叫胃大弯。胃的入口叫贲门,胃的下端移行于十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幽门部和胃小弯处是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胃的大小、形态可随其充盈程度而变化。胃空虚时呈管状;过度充盈时其下缘可达肚脐或脐以下。胃的容积变化很大,饥饿时,胃的容量可缩小;饱餐后,胃的容量要比原来扩大数倍。此外,胃的容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初生儿的胃容积约为7ml;1周岁时可增至300ml;3岁时可达600ml;成年人的胃容积为6000ml左右。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并对食物进行消化。食物由食管入胃后约5分钟,胃壁肌肉即开始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后,逐步送入十二指肠。不同的食物在胃内消化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糖类食物(如米饭、面条等)从胃完全排空的时间为2小时以上;混合性食物(如米面十肉类十蔬菜等)从胃完全排空约需4小时以上。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进餐的间隔应为3~4小时,也就是应一日三餐。
4.如何看懂肝功能检查化验单?
目前医院常规的肝功能检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黄疸指数(简称Ⅱ)正常值:2~6单位。7~15单位为隐性黄疸;超过15单位,皮肤、巩膜可染成黄色。黄疸指数增高表示血中胆红素增加,常提示肝胆疾病、溶血等。
(2)血清胆红素定性及定量检查 正常值:直接反应阴性或直接迟缓反应,间接反应弱阳性;1分钟胆红素定量0.1~0.2mg%(约占总胆红素的25%);总胆红素定量0.1~1mg%。若直接反应阳性,1分钟胆红素定量增高,或间接反应阳性,总胆红素定量增高均为异常,提示血中胆红素增加。
(3)絮状与浊度试验 正常值: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简称麝浊TTT)为0~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简称麝絮TFT)为(一)~(+),硫酸锌浊度试验(简称锌浊ZnTT)为2~12单位。上述指标异常者常提示肝功能受损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也见于疟疾、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测定 正常值:总蛋白(TP)6~7.5g%,白蛋白(A)3.8~4.8g%,球蛋白(G)2~3g%,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值(A/G)为1.5~2.5:1,低于1.25者为异常。
(5)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正常值:白蛋白(A)55~61%,甲,球蛋白(d,)4~5%,甲:球蛋白(d,)6~9%,乙球蛋白(p)9~12%,丙球蛋白15~20%。
(6)谷丙转氨酶(GPT)正常值:赖氏(Reitman)法2~40单位,金氏(King)法20~118单位。因测定方法和制定标准不同,各地规定的正常值略有差异。GPT升高常提示肝病如肝炎等;此外,心肌梗塞、心肌炎、胰、胆、肾、脑血管病等也会导致GPT升高。
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什么?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壳。HBsAg在肝细胞内生成,如果生成过多,而无足量的病毒核心与之装成病毒,过剩的HBsAg就会释放到血循环中,验血结果为HBsAg阳性。
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一种特异性标志。若感染的病毒量大,病人抵抗力低,则在HBsAg阳性后的2~8周,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黄疸、谷丙转氨酶(GPT)升高等肝炎表现。若感染的病毒量小,病人抵抗力强,则仅有HBsAg阳性,而无肝炎的临床症状,这种现象称为HBsAg携带者。约20%的肝炎病人在肝炎的症状消失后成为HBsAg长期携带者。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会传染吗?
HBsAg携带者有两种情况:
(1)HBsAg阳性,但血中含量少,效价低,且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DNA多聚酶(DNAP)等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标志均为阴性,这种人无传染性。
(2)若HBsAg在血中含量高于上一种人,血中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则表示有传染性。上述指标效价越高,传染性越强。
以往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只能经血行传播,如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等而发生感染,但从HBsAg携带者和家庭继发肝炎患者的调查资料来看,约90%以上患者无明确注射史,提示本病可通过非注射途径,即可由密切接触而感染。现已证明HBsAg除存在于血液中,还可在尿液、唾液、胆汁、乳汁、汗液、羊水、月经、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等体液中查到,其中唾液在传播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故应引起注意。
7.腹部触到肝脏都是肝肿大吗?
肝脏大部分位于右上腹和上中腹,只有小部分在左上腹。肝的上界紧靠横膈,下界沿右侧肋弓下缘,在成人略与肋弓平齐,故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肝脏;但在上中腹,肝的下界可在剑突下约3cm处触及。7岁以下的小儿可在右肋缘下1~2cm处摸到质软而边缘锐利的肝脏,若无任何症状,则属于生理现象。因此,在上腹部触到肝脏并不都是肝肿大,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除小儿外,在右肋骨下缘不应触到肝脏,如触到则应考虑肝脏有病理性肿大。
8.眼睛和皮肤发黄常见于哪些情况?
下列因素可导致眼睛和皮肤发黄:
(1)黄疸,为多种疾病的表现,多见于肝、胆、胰腺疾病,尤其是肝炎。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血液内胆红素浓度增高,使胆红素渗入人体组织,尤其是巩膜(俗称白眼球)、皮肤和粘膜内,使之染成黄色。因为黄疸的程度不同,病人皮肤可有各种不同的色调,如柠檬黄色、金黄色、黄绿色及褐绿色等。在黄疸出现前一二天,尿色往往加深。此外,黄疸重的病人,粪便颜色会变浅,并伴有心跳缓慢及皮肤瘙痒等症状。
(2)有些老年人的巩膜上有脂肪沉着,呈黄颜色,医学上称之为睑裂斑。这种脂肪沉着分布不均匀,多偏于内眼角,无须治疗,但应注意与黄疸鉴别。
(3)有些人进食过多的瓜类、胡萝I、及柑橘或服阿的平等药物后,可使手掌、足掌的皮肤变黄,但巩膜不黄,停服上述食物或药物后皮肤黄染可自行消退。
因此,一旦出现眼睛和皮肤黄染,应仔细分析,加以鉴别。如确定为黄疸后,则应去医院诊视。医生结合病史,通过检查即能找出引起黄疸的病因,并予以相应的治疗。
9.什么是蜘蛛痣?出现了蜘蛛痣常提示什么?
蜘蛛痣,即皮肤上一簇扩张的血管,中心有一红色搏动性小动脉,四周放射出许多细红丝,状似小蜘蛛足,故名蜘蛛痣。痣的直径约0.2~2cm。这种痣的特点是:用尖硬物压住其中心的小动脉,周围的鲜红色线条即褪色,解压后蜘蛛足样微血管又扩张而呈鲜红色。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体内雌激素增高有关。
蜘蛛痣最常见于肝硬变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的病人。这是由于当肝功能不全时,机体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所致。这时,蜘蛛痣多分布在肩胛、背部、前胸以及颜面、颈部,其它部位则比较少见。当肝病恶化时,蜘蛛痣增多,增大;而肝功能好转时则减少,缩小。
有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酗酒等也会出现蜘蛛痣,并可能合并存在肝脏疾病。
妊娠期妇女,尤其在孕期2~5个月之间,可有蜘蛛痣,但绝大多数于分娩后自然消退。
有的人在幼年时就出现了个别的蜘蛛痣,长期存在,无增多与增大,全身情况良好,无肝病史以及任何肝病的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饱胀不适、上腹隐痛、腹泻等,肝功能检查正常,则非病态。
但是,如果原有的蜘蛛痣呈进行性增大,并有新的蜘蛛痣出现,尽管无肝病等病史,也应尽早去医院作肝功能等检查,以期发现潜在的疾病。
10.胆囊有什么作用?发生病变有哪些表现?
胆囊是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器官。它外形似长梨,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长8~12cm,宽3~5cm,容积约为30~50ml。当胆囊发炎时,在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即第九肋骨前端稍下方,相当于胆囊底部)可有压痛。压迫此点,患者立即屏住呼吸,因为呼吸引起膈肌下降,胆囊底与腹前壁接触而发生剧痛,临床上称莫菲氏征。
当进食时,胆囊壁收缩可使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排出,进入十二指肠而履行其消化功能。故用B超检查胆囊要求空腹,以免因进餐引起胆囊收缩而影响检查结果。
胆汁呈深绿色,味苦,其作用是与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一起消化脂肪。故有胆囊病变者,怕吃油腻食物,因可致脂肪吸收不良而常发生腹泻。
胆囊后端狭细,为颈部。胆囊颈移行与胆囊管相连接。胆囊管管径细,胆囊结石易嵌顿于此,可引起梗阻和炎症。此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右上腹疼痛和黄疸等症状。
11.胰腺有什么功能?发生病变有哪些表现?
胰腺是人体中仅次于肝脏的大腺体,位于腹腔上部,胃的后下方,比较靠近背部。它的形状似竹叶,一端较圆而钝,称做胰头;另一端细长,称做胰尾。胰脏横于腹后壁,胰头部正好嵌在十二指肠的弯曲里,尾部指向身体的左侧。
胰腺的中部有一条胰管,和胰体长轴平行,它起自胰尾,贯穿胰腺的全长,中途先后汇集许多小导管,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将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胰液注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可以说,在所有的消化腺中,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最多,它能同时消化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患有慢性胰腺疾患如慢性胰腺炎的病人,常有消化不良、腹泻和消瘦等。
胰腺内还有一些散在的细胞团,称为胰岛,能制造一种叫做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主要调节人体的糖代谢,缺少胰岛素就会发生糖尿病。
12.小肠包括几个部分?发生病变常导致什么后果?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它上端续于胃的幽门,下端与盲肠相连,全长5~7米,蟠曲于腹腔中、下部(脐周围)。
每个人的十二指肠,相当于本人12个手指指幅的长度,约25~30cm,故此而得名。它位于上腹部,呈马足帝形,环绕胰脏的头部。其上部又叫十二指肠球部,是溃疡病的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下面接着空肠和回肠。后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空肠约占全长的上2/5,位于腹腔左上部;回肠约占全长的下3/5,位于腹腔右下部。在回肠末端,距结肠瓣约0.5~1m处,有约2%的人可见一囊状突起,长约5cm,口径与回肠相似,叫美克尔憩室。此处若发生炎症,其症状类似阑尾炎。
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最重要的场所。小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将糖、脂肪、蛋白质等各种营养成分分解成最终可吸收的物质。小肠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积增大30倍,达10m2;此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很长。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小肠吸收的条件。因此,当小肠病变、小肠切除时,常导致消化和吸收不良的后果。
13.大肠有什么功能?发生病变有哪些表现?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全长约1.5m,形如方框,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
盲肠与回肠的末端相连,是大肠的起始部分,也是大肠最短的一段,长6~8cm。结肠全长150cm,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乙状结肠下面是直肠,位于盆腔内,为消化管的末段,终于肛门,全长约15~20cm。
大肠的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浓缩粪便。如粪便团进入直肠后,可刺激肠壁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便意。
当大肠发生了炎症、肿瘤等病变或患痢疾时,会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大便带粘液、脓、血等改变。
14.阑尾为什么容易发炎?其常见压痛点在何处?
阑尾形如蚯蚓,直径为0.5~1cm;长度因人而异,为1~20cm,平均为7~9cm。阑尾无消化功能,富含淋巴组织,附着在回盲部(即盲肠与回肠的连接处)的后下方。阑尾的末端为盲端,近端开口于盲肠,故盲肠中的内容物可由此进入阑尾而诱发炎症。
阑尾的位置随盲肠而定,后者除少数情况下在肝下面或盆腔内,一般位于右髂窝内。故阑尾的根部投影位置多在右下腹,即脐和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该点称做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压痛明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15.什么是食欲亢进?哪些食欲亢进属于生理现象,哪些属于病态?
食欲即要求进食的一种愿望,也就是想吃东西,当要求进食的愿望过强时,即称为食欲亢进,表现为食量增加和常有饥饿感。在生活中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有些人,如强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妊娠与哺乳期妇女、疾病恢复期者进食量很大。这是由于这些人的身体需要量增加,代谢活动加快所致,故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食欲亢进也可由某些疾病引起:
①中老年肥胖者如食欲旺盛,容易饥饿,但体重反而减轻,并有口渴、多尿、多饮,则可能为糖尿病。这是因为患糖尿病时,机体不能有效地利用葡萄糖,使大量的糖从尿中丢失,故病人常有饥饿感,食欲旺盛。
②若青年女性食欲亢进,但体重明显减轻,并伴有倦怠、怕热、易出汗、性情急躁、眼球突出,则应警惕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为病人血中过高的甲状腺激素会造成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能量消耗增加,从而出现怕热、出汗、食欲亢进等表现。
③当患有柯兴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时,也可有食欲亢进。
④由于炎症、外伤、肿瘤等损害人脑饱感中枢后,使之不能抑制进食,也会导致食欲亢进。
因此,一旦出现食欲亢进,应分析其原因。若为明显的、持续的食欲亢进,而又没有可解释其原因的生理因素,则应去就医找出其可能存在的潜在病因。
16.食欲减退常见于哪些情况?
食欲减退也叫厌食,表现为应该进餐时却不想吃东西。精神因素,如忧郁、发怒、沮丧等以及吸烟过度,都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当患有下述疾病时,也常可出现食欲减退:
(1)消化系统疾病 是最常见的病因,如胃、肠、肝、胆、胰等疾病。这类疾病引起的食欲减退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且常伴有恶心。如患者食欲呆钝,见到油腻食物即恶心,身体困倦无力,尿色如浓茶,并有皮肤及眼白(巩膜)发黄,则提示可能患有肝炎,应尽早就医。
(2)其它器官疾病 也可引起食欲减退,如患心力衰竭、尿毒症、肺结核等疾病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受到影响,使胃肠功能障碍,因而导致食欲减退。
(3)服用某些药物 如抗疟药奎宁、氯喹,以及抗癌药,或慢性酒精中毒等也可引起食欲减退。
(4)恶性肿瘤 晚期患者由于感染、疼痛或瘤细胞对组织的浸润破坏,可致食欲减退。值得注意的是,食欲减退为胃癌的常见症状,且偶为唯一的早期表现。若中年以上,尤其是男性,出现了顽固而不明原因的厌食,且进展迅速,应去医院做胃镜等有关检查,以排除胃癌。
17.什么是异食癖?它常提示什么?
异食癖是指幼儿喜欢吃非食用性物质的异常行为。如喜食泥土、瓦片、碎纸、木炭、粉笔、蜡烛、破布等。异食癖的原因未明,常与管教疏忽(对幼儿缺乏照顾或教育)、营养缺乏(如缺铁、缺锌)等有关。由钩虫病引起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可有异食癖,但在驱除钩虫与纠正贫血后即可消除。也有的异食癖患儿在给予锌盐后可治愈,因此认为异食癖与缺铁、缺锌有关。除以上原因外,精神发育不全或精神病患者,也可有此种现象。异食癖在用铁剂或锌盐治疗后消除,有助于与精神缺陷引起者鉴别。
异食癖的主要危害是在食入致病菌、寄生虫卵或有毒物质后,往往可以引起营养不良、中毒或其它胃肠道疾病,从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对有异食癖的患儿,应及时治疗,加强照顾,并注意饮食营养丰富,味道可口,以消除这种坏习惯。
18.口臭常提示什么?
口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往往是一些疾病的症状。口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感觉到而别人间不到的臭,多由神经、精神因素引起,无器质性病变。另一类是自己感觉到而别人也能嗅到的口臭,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
一旦出现口臭,提示可能有下列情况:
(1)口、咽部疾病 由于不注意口腔清洁,食物碎屑嵌入牙缝,腐败分解后形成的牙垢,以及牙龈炎、牙周病、残根、龋齿等,或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2)鼻、鼻窦疾病 如慢性鼻炎、慢性耳窦炎等,幼儿应注意是否有鼻腔异物。
(3)其它疾病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等。
(4)进食某些食物可引起口腔异味,如酗酒者有酒精气味,吸烟者有烟草气味,进食大蒜、大葱者呼气有蒜、葱气味。
因此,对于口臭应仔细分析,以便查找原因。
19.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常提示哪些疾病?
除口臭外,其它口腔异味也可提示某些疾病的存在,常见的有:
(1)口淡 即自觉口中发淡而无法尝出食物滋味,多属于脾胃虚寒。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长期发热等消耗性疾病,还可见于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缺乏者。因为这类疾病可使舌味蕾的敏感度下降而造成口淡无味。
(2)口苦 即口中有苦味,多属胃、肠热症和胆热症。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口苦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
(3)口甜 指口中自觉有甜味,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常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和糖尿病患者。这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时,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故病人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唾液中糖分亦增多,可感口中发甜。若口甜者伴多尿、多饮、多食,但体重反而下降,应去医院检查,以排除糖尿病。
(4)口酸 即自觉口中有酸味,多属肝热导致脾胃气弱。常见于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其它胃肠疾病,若有胃酸分泌过多也可导致口酸。
20.什么是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是指吞咽费力,食物通过口、咽或食管时有梗阻感,吞咽过程较长,伴有或不伴有吞咽痛,严重时不能咽下食物。
正常人吞咽过程是轻松的,吞咽流体食物进入胃仅需3~4秒钟,吞咽固体食物约需6~8秒钟,最长不应超过15秒。而当有口、咽、喉、食管以及体内某些其它疾病存在时,即可发生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还须与癔球相区别。吞咽困难一般只伴同吞咽动作出现。若在未进食或饮水时感到咽喉或胸骨上窝处有一块上下移动的东西堵塞,且与情绪激动有关,通常称为癔球。
其发生机理未明,各项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的改变,为癔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非吞咽困难。
21.吞咽困难常提示哪些疾病?
引起吞咽困难最常见的病因是口、咽、喉或食管局部病变,如炎症、溃疡、结核、异物、肿瘤或外部肿块压迫导致梗阻等;再则,因为吞咽动作是由人脑发布命令,通过复杂而有节律的肌肉活动而实现的。故当某些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皮肌炎等影响到支配吞咽功能的神经肌肉时,也可导致吞咽困难。
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或哺乳期出现间歇性或经常性食后呕吐与吞咽困难,或幼儿由流质食物改为固体食物时出现吞咽困难,提示可能为食管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短食管、先天性食管狭窄等。儿童突发吞咽困难,应想到是否因吞入异物引起。而青壮年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但常感吞咽流质反较固体食物因难,或冷饮使症状加重,而热饮可使症状改善,且与精神因素有关,病程长而全身情况良好,则提示此吞咽困难可能由于神经官能症引起。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在中年以上,吞咽困难常常为食管癌的“信号”。故中年以上患者,若出现吞咽困难,且病情进展较快,起初吞咽干食有困难,逐渐为半流质、流质也难咽下,则要警惕是否为食管癌,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检查方法有食管拉网检查癌细胞、食管造影、食管镜等。其中食管拉网检查可使95%以上的病人得到确诊。
22.呕吐常见于哪些情况?
呕吐是一种神经反射。人脑有主宰呕吐的神经中枢,外界的刺激只要诱发了呕吐中枢的兴奋,后者即可发布命令,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肌肉活动而引起呕吐。
在日常生活中,刺激咽部、过度疲劳、精神过于紧张,或遇难闻气味、令人厌恶的景象等,均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妊娠、某些药物和毒物,如抗癌药、吗啡、洋地黄、雌激素、有机磷农药等,也可引起呕吐。
除以上因素外,有些疾病也会引起呕吐,常见的有:
(1)颅脑病变 如脑膜炎、脑肿瘤、脑外伤(如脑震荡)、脑积水、脑血管意外、中枢性眩晕、癫痫、青光眼、屈光不正、偏头痛、耳迷路炎症或功能紊乱等。
(2)消化道疾病 如食管、胃、肠、肝、胆、胰等消化道炎症、肿瘤或梗阻性病变。
(3)全身性疾病 如各种感染、高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尿毒症、甲状腺危象等。
(4)神经官能性呕吐 如胃神经官能症、癔病等。
23.不同特点的呕吐分别提示哪些疾病?
虽然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但根据呕吐的不同特点,有助于病因的诊断。
(1)若呕吐常手头痛剧烈时发生,且呈喷射状,常无恶心的先兆,呕吐后不轻松,则提示可能系颅内高压所致,应去医院检查是否有颅脑病变。结核性脑膜炎和脑肿瘤有时可仅有呕吐,而无其它明显症状,故应引起警惕。耳迷路炎症或功能紊乱也可出现上述特点的呕吐,且常伴眩晕和眼球震颤。
(2)由食管、胃和肠道疾病引起的呕吐多与进食有关,且常先有恶心,呕吐后感轻松。例如,返流性食管炎者边吞咽边呕吐,食后不久即吐者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性及痉挛性病变。若呕吐物为大量的隔夜发酵食物,则提示有胃肠道慢性梗阻性病变,如胃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幽门梗阻等,这时应尽快就医。
(3)呕吐伴腹泻常见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各种原因的急性中毒、霍乱和副霍乱、甲亢危象等。
(4)青年妇女出现原因不明的呕吐,尤其发生于晨间者,首先应考虑是否早孕。
(5)由药物引起之呕吐,停药后大多即好转。
(6)神经官能性呕吐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可有恶心,进食后可立即发生。呕吐常不费力,每口吐出量不多,吐完后可再进食,营养状态无明显改变。
可见,呕吐可以是患某些疾病的信号。故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呕吐,应去医院检查。
24.如何根据腹痛的部位来推断患病的脏器?
腹痛的部位不同,其所患的疾病也不同。
(1)中上腹痛 提示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病变。此外,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心包炎也可表现为中上腹痛。
(2)左上腹痛 提示脾和结肠病变,也有可能为左侧胸膜炎或心肌梗塞。
(3)右上腹痛 提示肝、胆道或结肠病变,也提示可能为右侧胸膜炎、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力衰竭。
(4)脐部疼痛 提示小肠、肠系膜或腹部大血管病变。
(5)左或右腰腹部痛 提示肾或输尿管病变。
(6)下腹部痛 提示膀胱、结肠、盆腔脏器(如内生殖器)、腹膜(衬覆于腹壁内面及腹内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血管等病变。
(7)左下腹痛 提示结肠、小肠或卵巢、输卵管病变。
(8)右下腹痛 提示阑尾、小肠、盲肠、肠系膜或卵巢、输卵管病变。
(9)广泛性腹痛或腹痛难以定位 提示腹膜病变、肠道病变、肠寄生虫病、结缔组织病、中毒与代谢障碍或神经精神性腹痛。
一般来说,最先出现的腹痛部位即病变所在部位,故有定位价值。随着病情进展,某些腹痛的部位可发生变化。如消化性溃疡在穿孔前表现为中上腹疼痛,但穿孑L后由于胃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故最后可表现为全腹痛。另外,有些脏器,如心脏、心包、胸膜虽是腹外器官,但由于神经反射的缘故,发生病变时也可出现腹痛。
25.急性上腹痛常见于哪些疾病?
(1)胆道蛔虫症 表现为心窝部突发剧烈疼痛,伴有钻顶样感觉,疼痛常呈阵发性,间歇期可完全不痛。多伴呕吐,并可吐出蛔虫。
(2)胆囊炎、胆石症 多见于中年以上肥胖妇女,常于进油腻饮食后3~6小时出现上腹或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剧以及恶心和呕吐。
(3)急性胰腺炎 多有胆道疾病史,或在酗酒和暴饮暴食后发生。为上腹部持续剧痛,并逐步加剧,且向左腰背放射。伴呕吐,呕吐后疼痛不能缓解。
(4)急性胃炎 有饮食不洁或进刺激性食物史。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剧。多伴有呕吐,吐后疼痛暂时缓解。
(5)溃疡病发作或穿孔如果中上腹疼痛不太剧烈,口服阿托品或制酸剂等能止痛,则为溃疡病发作。若疼痛剧烈,并向右肩或背部放射,且药物不能止痛,应考虑为溃疡病穿孔。
(6)阑尾炎早期、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宫外孕破裂等多数为中下腹痛,但早期也可表现为上腹痛。
(7)胃痉挛、心肌梗塞、肺炎、肝炎、肝癌等 也可造成上腹痛。
26.急性中腹痛的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1)急性阑尾炎 最初为上腹或肚脐周围持续性疼痛,约经6~12小时(少数可达24小时),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并有腹部压痛和腹壁变硬。多数人可有恶心、呕吐或发热。也有少数病人可以一开始即为右下腹痛。压痛点参见图5。
(2)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常因肠粘连、疝气、肠道蛔虫、肿瘤等造成肠腔梗阻。表现为急起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反复呕吐,无排便排气。梗阻部位高时,呕吐严重;梗阻部位低时,腹胀明显。完全梗阻则无肛门排便排气。
(3)肠蛔虫症 多发生于青少年。表现为肚脐周围阵发性绞痛,多能自行缓解。以往常有排蛔虫史,或类似发作史。
(4)急性胃肠炎 表现为急性脐周阵发性疼痛,伴有腹泻,甚至血便。
(5)输尿管结石 上腹、脐周或两侧下腹持续性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可向大腿部放射。伴有肉眼血尿(呈洗肉水样)或尿化验有红细胞。可有肾区叩痛。
27.急性下腹痛常提示哪些疾病?
(1)急性阑尾炎 发病初多为上腹或脐周疼痛,后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少数病人一开始就表现为右下腹痛,并有压痛和腹壁变硬。压痛点多位于右髂前上嵴和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多数病人有恶心、呕吐或发热。压痛点参见图5。
(2)卵巢囊肿或输卵管积水扭转、妊娠子宫扭转 部分女病人原来已知下腹部有包块,或已怀孕,突发下腹剧痛,持续性,局部有压痛。检查时切忌重压,以免挤破囊肿。
(3)痛经与排卵痛 多见于未婚少女。于月经来潮时出现持续性下腹痛,经血流出后缓解;或排卵期(月经后12~18天)出现下腹痛。
(4)急性盆腔炎 患者多为女性,主要表现为高热、下腹痛及白带增多,下腹部有明显压痛。
28.急性全腹痛的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1)弥漫性腹膜炎 多因溃疡病或阑尾穿孔等造成继发性腹膜炎。其特点为原有腹痛,但疼痛突然加剧,手摸腹壁发硬,并有压痛,且当按压腹部之手离开时,疼痛更剧(医学上称之为反跳痛),并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内出血 常因宫外孕、卵巢黄体破裂、脾破裂、肝癌破裂、腹主动脉瘤破裂出血等造成。腹痛常由一处(出血部位)向全腹扩展,为胀痛,持续存在,并伴有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脉率增快等急性失血的症状。腹部逐渐膨胀,有满腹轻压痛。宫外孕或黄体破裂者,在下腹部有明显压痛。宫外孕大多有停经史,并可有阴道少量暗褐色点滴出血。黄体破裂在月经周期的末1周内发生,无停经史和阴道流血史。脾破裂常有腹部外伤史。
以上均属急腹症,一旦出现,应迅速去医院外科诊治。
29.慢性上腹痛的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1)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上腹痛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发作。发作有季节性,常发生于秋冬或冬春之交。过度疲劳、饮食失调也能诱发疼痛。除腹痛外,还伴有反酸、暖气及呕吐。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腹痛部位和疼痛的节律性方面有所不同。如若疼痛部位在上腹近中线或略偏左,且为餐后半小时疼痛,1~2小时后逐渐缓解者多为胃溃疡;若疼痛部位在上腹中线靠右,肚脐的右上方,且饥饿时疼痛,进食后缓解者多为十二指肠溃疡。
(2)慢性胃炎 多为中上腹胀痛或隐痛,局部可有灼热感。腹痛无一定规律性,常发生于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或过度劳累后,进食后加重。腹痛可急性发作,但也可自行缓解。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病人还可有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表现,尤其在情绪波动时易出现,需与胃癌相鉴别。虽然该病时好时坏,与胃癌病情急速加重有所不同,但最后的确诊需通过胃镜检查。
(3)胃癌 中上腹疼痛可类似慢性胃炎或溃疡病,但病情很快加重,对各种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可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有食欲减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病早期无特殊异常表现,因此,如年龄在40岁以上,过去无胃病史,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反复出现腹胀、腹隐痛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尽早做胃镜检查,以便早期诊断。
(4)胃下垂 患者多体型瘦弱。特点为进食,尤其进液体食物后感上腹部隐痛或胀痛,平卧后能缓解。并可有暖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之表现。用手在上腹部可扪及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
(5)胃粘膜脱垂 上腹部间歇性疼痛,不规则。进食或服止酸药物后疼痛不减轻,但左侧卧位常可使疼痛缓解,右侧卧位则使疼痛加剧。并有呕血、排柏油样大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还可伴暖气、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6)慢性胰腺炎 常见于有胆囊、胆管疾病或长期饮酒史的病人。有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并可放射至腰背。可伴慢性腹泻和消瘦。
(7)胰腺癌 多见于中老年病人。表现为中上腹深部钻痛,可偏左或偏右侧,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腹痛,并向腰背部放射,卧位或夜间加重,坐位或前倾位置时减轻。可伴黄疸、消瘦等症状。
30.慢性右上腹痛常提示哪些疾病?
(1)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表现为慢性有上腹隐痛或胀痛,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并可有腹胀、暖气等消化不良现象。少数病人右上腹有压痛或叩击痛,可伴有黄疸。胆石症者可有胆绞痛发作史。
(2)肝炎 右上腹或右上侧腹隐痛、刺痛或胀痛,多为间歇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但疲劳后易出现。伴食欲下降、厌油腻。可有黄疸或排浓茶样小便。在右上腹部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有压痛。
(3)肝癌 疼痛初为间歇性,迅速加重,后转为持续性,常固定于肝脏的某一部位。右上腹或上腹可摸到肿大的肝脏,质硬。
(4)肝脓肿 右上腹持续胀痛,局限于肝脏某一部位,有明显压痛点。常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1.慢性中下腹痛常见于哪些疾病?
(1)肠寄生虫病 其特点为好发于儿童。中下腹痛常无固定部位,为隐痛、胀痛或绞痛,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腹部柔软,无固定压痛点。
(2)慢性阑尾炎、炎症性肠病、慢性菌痢、肠结核、盲肠癌等 腹痛多见于右下腹,也可在脐周,呈持续性隐痛或胀痛,进食可使疼痛加剧。可伴有便血或轻度腹泻、脓血便等。右下腹有明显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
(3)小肠炎、小肠结核等 腹痛常位于脐周,呈阵发性胀痛,有部分性肠梗阻时可有绞痛。可腹泻,排水样便,或便秘,排便排气后,腹痛常不立即缓解。腹部柔软,可有不固定的轻度压痛。
(4)结肠、直肠疾病(如慢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腹痛常位于两下腹或中下腹部,多为阵发性痉挛性胀痛,多伴有腹泻,常为脓血便或粘液便,便后腹痛常可缓解。亦可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5)盆腔疾病 如慢性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多见于女性。表现为下腹疼痛,为持续性轻度隐痛,月经来潮时加重。常伴有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下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其它如腹膜结核、慢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肾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等,均可表现出慢性中下腹痛,故有此症状者应去医院检查。
32.不定位的慢性广泛性腹痛常见于哪些疾病?
有的腹痛范围较广,难以定位,亦可表现为一会儿这里腹痛,一会儿腹痛又转到对侧。这种情况多见于:
(1)腹腔内或腹膜后肿瘤 可有腹部慢性钝痛或隐痛。若出现阵发性绞痛,则提示可能有不完全性肠梗阻。
(2)肠系膜动脉硬化 表现为老年人在饭后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间歇发作性腹部绞痛。这是由于情绪激动时,使得硬化的血管痉挛,造成肠壁暂时性缺血所致。
(3)胃肠神经官能症 腹痛无明显诱因,部位不固定,多发生于无腹部脏器病变,但有精神创伤史的病人。除腹痛外,还有精神紧张、多疑、焦虑、恐惧、失眠等神经官能症表现。
(4)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不少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症、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铅中毒等,可以腹痛作为其症状之一,或作为其一个时期内的主要表现。这些腹痛的特点是部位常不固定,也无腹痛的定位体征。但若能据此现象追踪寻源,仔细检查,常能找出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
因此,对于飘浮不定的、反复出现的慢性腹痛,应予以重视。
33.腹痛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常提示哪些疾病?
(1)先有发热,后有腹痛,多提示为内科疾病如肺炎等;阑尾炎、胆石症等外科疾病常先有腹痛,后有发热。
(2)腹痛伴呕吐隔夜食物和酸性胃液者,多提示有胃幽门梗阻;若呕吐粪样物,则提示低位肠梗阻。
(3)腹痛伴腹泻,常提示肠炎,也见于阑尾炎、盆腔炎及少数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
(4)腹痛伴血性大便者,常提示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及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5)腹痛伴便秘,常提示完全性肠梗阻。
(6)腹痛伴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者,多提示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结石等,也可见于阑尾脓肿和盆腔脓肿。
(7)外伤后腹痛,应想到脏器(如脾脏)破裂后引起的内出血。
(8)女性腹痛有停经史和阴道流血,应想到宫外孕。
(9)腹痛的同时在腹部扪及异常包块,提示可能为炎症性包块、肿瘤、肠套叠、肠扭转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34.呕血是怎么回事?
呕血即指呕吐出血液,是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急性出血的表现。呕血前常有恶心,呕血后排出暗红色或柏油样大便。呕出血液的性状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其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若出血量较少而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长,由于胃酸的作用,呕吐物呈咖啡残渣样;若出血量大,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则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在确定呕血前,必须排除口腔、鼻、咽、喉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咯血(参见第60题)。
35.发生了呕血常提示什么?
呕血的主要原因是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以及急性胃粘膜出血等;但也见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尿毒症等。
不同病因引起的呕血,可有不同的病史和表现。有慢性上腹痛和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其呕血可能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所致。有长期或大量服用刺激性药物(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酒精等)史者,呕血可能由急性胃粘膜出血引起。呕血伴蜘蛛痣、肝掌(手掌发红)常提示为肝硬变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变患者常有慢性肝炎、血吸虫病或慢性酒精中毒史。
胃溃疡和胃癌都可发生呕血,但前者出血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情活动时,出血后上腹痛常暂时缓解;而胃癌出血常无规律性,且出血后疼痛多无缓解。故中年以上,尤其男性,若近期出现上腹痛,或原有消化性溃疡史,但疼痛规律已改变,此时呕吐出咖啡残渣样胃内容物,应高度警惕胃癌的存在。
总之,呕血属于急症,一旦发生应尽快去医院,以便医生采取止血措施并做有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36.腹胀是怎么回事?
腹胀是一种常见症状,由于胃肠道内存在过量的气体造成。
正常人在空腹时,胃肠内有少量积气(约为150ml),主要积存于胃底部与结肠,仅小部分积存于小肠内。这时,无腹胀的感觉。胃肠道的气体中约70%是从口腔咽入的,常人每日可咽入空气500~1000ml。咽入的空气有的被嗳出,但其中大部分的氧气被肠粘膜血管所吸收,或被结肠中细菌所消耗。此外,肠内食物残渣受细菌的分解,或由于消化液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气体,这些气体可从肛门排出体外,每日约400~1200ml。就这样,在正常人的肠道中,气体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弥散入血液中,或排出体外,因而不会有过多的气体存积于胃肠道。
当某些原因使咽入或肠道产生的气体过多,而肠道对气体的吸收或排出又过少时,就会造成大量气体积存于胃肠道,从而引起腹胀。
37.腹胀时轻时重、时隐时现常见于哪些情况?
腹胀可见于多种情况。若腹胀时轻时重,时隐时现,提示可能由某些慢性病变引起。例如,患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下垂、各种慢性肠道炎症、慢性肝胆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时,由于胃肠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腹胀。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肠壁淤血,气体吸收障碍,有时腹胀也很明显。此外,心绞痛和心力衰竭也可反射性地引起胃肠胀气。
各种原因的消化不良均可有腹胀,表现为明显腹胀和大量肛门排气,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多,带有泡沫,且有酸臭气,颜色较浅。进食淀粉类食物(如土豆、面包)等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当摄入过多的啤酒、豆类、红薯、萝卜、等产气的食物,也会出现腹胀。停止进食这些食物后,腹胀会自行消失。
由胃肠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腹胀,常伴有连续性暖气及头痛、失眠、健忘等其它神经症状,腹胀随情绪而变化。但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方可下此诊断。
38.腹胀持续顽固且逐渐加重应警惕什么?
若腹胀持续而顽固,虽经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且逐渐加重,则提示可能有以下病变存在:
(1)胃肠道梗阻性病变,如幽门梗阻、肠梗阻等,可出现呕吐,呕吐物为隔夜食物。可伴腹痛。
(2)持续顽固的腹胀,且伴有不明原因的低热,并有厌食、恶心、轻度腹胀或便秘、腹痛等,可能为腹膜或肠结核病。
(3)患胃、结肠肿瘤的部分病人在早期可仅有顽固性腹胀。因此,当顽固性腹胀伴有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以及便血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时,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存在。
(4)肝硬变早期常以顽固性腹胀为主要表现,酗酒和慢性肝炎者尤应引起注意。
(5)慢性腹泻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因低血钾而出现腹胀。
总之,不少疾病可引起腹胀,若出现了顽固、严重、不明原因的腹胀,应去医院检查,找出病因。
39.怎样看懂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化验单?
大便常规包括以下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正常成人大便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婴儿粪便呈金黄色。当患有某些疾病时,粪便的性状可发生改变。
(2)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下检查到寄生虫卵(如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等),是确诊寄生虫感染的重要证据。正常时偶见上皮细胞或白细胞。有红细胞则提示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痢疾、结肠癌、痔疮等;少量白细胞提示有肠道炎症;大量脓细胞和吞噬细胞多提示为细菌性痢疾。
当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粪便外观可无异常改变,肉眼看不出有血,但当做大便潜血检查时,可呈阳性反应。由此可知,正常人大便潜血阴性,一旦阳性,则提示有消化道出血。潜血试验也称隐血试验,按阳性的强弱分为(±)(+)(廿)(卅)(卅)五级。阳性常提示溃疡病活动期、胃癌、钩虫病等;但正常人进食肉类、动物血、肝脏,或服用铁剂时也可呈弱阳性(±),故应注意鉴别,检查前3天应停食上述食物和药物。
40.便血有哪些表现?
消化道出血后,血从肛门排出,即为便血。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高低、出血量和血液在肠内停留的时间。
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胆道、胰腺)出血时,排出的多为暗红色便,或柏油样黑便。这是由于血液与消化液作用的结果。上消化道出血若表现为黑便,则提示出血已1日或1次出血量在50~75ml以上。但当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并在短时间内被排出,这时则呈鲜红或暗红色稀便,或呈暗红色血块。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及肛门等)出血时,多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但在出血超过8小时以后才排出时,大便也可呈黑色。
虽然消化道出血可导致便血,但其它有关因素也可造成便血的假象。例如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出血若被吞咽入胃,可造成便血的假象。但若仔细检查并不难鉴别。因为鼻咽部出血时,血液可从鼻子L流出,或可在鼻咽部发现出血灶;上呼吸道出血多伴有咳嗽、咯血,或有相关病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进食某些中药、炭剂、铁剂等药剂以及苋菜、甜菜等均能使大便呈黑色或红色。此时,不能简单地误认为是便血,应加以鉴别。
41.便血常提示哪些疾病?
一旦确诊为便血,首先提示可能有消化道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道炎症、肿瘤或痔疮等;其次,提示可能患有某种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血管性疾病等;此外,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急性中毒也可引起便血。
虽然引起便血的病因很多,但不同病因引起的便血其表现亦有所不同。例如,当血液与粪便混杂在一起时,多提示结肠上段疾病引起出血;当表现为鲜血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则提示为结肠下段和直肠病变导致出血;而直肠和肛门病变出血时,则表现为便后滴出或射出少量鲜血。
痢疾、直肠炎和大肠癌均可有便血、肛门下坠感及疼痛,常感到要大便,但又无大便排出,这种便意频繁而无效的排便动作,常伴有排便不尽的感觉与疼痛,医学上称之为里急后重。值得注意的是,大肠癌常以便血为突出表现;因癌组织糜烂坏死,还可有痢疾样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故中年以上,若近期出现了原因不明的血便,应尽快去医院进行直肠指检和直肠结肠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癌肿,争取根治机会。
42.便秘是怎么回事?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约2~3日1次或数日1次,排便规律性消失,且粪质干燥坚硬,常伴有排便困难。
正常情况下,当食物咽入胃内,到小肠时已形成食糜,经小肠消化后,一部分营养成分被肠粘膜细胞吸收,其余部分至结肠浓缩而成为粪团。当粪团运行到直肠时,直肠受膨胀所致的机械性刺激.引起反射性冲动,经神经传入大脑而产生便意。大脑如响应此冲动,则传出命令,指挥一系列肌肉活动,使腹内压升高,将粪团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要使粪便从肠内排出体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足够量的粪团,正常的肠蠕动使粪团得以推向直肠,正常的肠神经反射功能,提高腹内压的肌肉(腹肌、膈肌、骨盆底肌)的功能正常。上述任何因素之一如不正常,均可引起便秘。
43.哪些情况下会发生便秘?
便秘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急性便秘由肠梗阻、肠麻痹以及肛门周围疼痛性疾病,如痔疮、肛裂、肛门周围脓肿等引起。在上述情况中,粪便通行受阻,肠蠕动障碍以及害怕疼痛而不愿做排便的动作等导致便秘。此时,临床表现主要以引起便秘的原发病为主,而便秘仅为伴随症状之一。
慢性便秘较常见,且原因复杂。除由某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引起外,最常见的是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多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主要由于产后腹肌与盆底肌肉软弱所致。此外,偏食(食物中粗纤维和油脂过少),以及忽视培养定时排便习惯等亦可引起。老年人肠道和腹壁肌肉薄弱、紧张性降低,结肠运动缓慢,排便力弱,加之感觉迟钝,神经反应差,因此常常发生便秘。
应该注意的是,中年以上若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的便秘,大便变细有凹痕,有脓血、粘液便,或里急后重等症状,应警惕是否为结肠、直肠癌。应尽快去医院做直肠指检及结、直肠镜以及X线等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44.腹泻是怎样发生的?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内含粘液、脓血等。起病急,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
腹泻常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
(1)肠粘膜分泌异常增多,如肠道炎症可刺激肠粘膜分泌过多的粘液。
(2)肠腔内渗透压异常增高,如食入盐类泻药时,使大量肠壁内水分渗入肠腔。
(3)肠蠕动过快,如急性肠炎、神经官能性腹泻等。
(4)消化和吸收不良。
45.急性腹泻常提示什么?
急性腹泻常见于急性肠道疾病、急性中毒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其中又以急性肠道疾病最为多见。
若每日排稀便3~6次或10次以上,伴有或不伴有腹痛,粪便呈稀糊状或水样,量多,或因混有胆汁而呈黄绿色者,常由于小肠急性炎症引起。若排便量少而次数频繁,大便呈脓血样或无粪质,常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同席多人或人群中暴发的急性腹泻,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亦可为植物性或动物性毒物中毒。食物过敏也可引起急性腹泻。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有奶类、虾、螃蟹、贝类、波萝等。该类腹泻常伴有荨麻疹等其它过敏性反应的表现。
总之,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很多。重度腹泻可导致机体脱水、水电解质紊乱,故应尽早诊治。应该提醒注意的是,若确诊为某种肠道感染,但经特效药治疗后仍反复出现血便或脓血便,应警惕是否合并存在直肠癌,需及时去医院检查。
46.慢性腹泻常提示什么?
慢性腹泻常反复发生,或迁延数月至数年。引起慢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是肠道细菌性炎症性病变,如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等;其次为肠道寄生虫病和肿瘤;少见的病因有肠道吸收不良、菌群失调、免疫性疾病以及慢性肝、胆、胰腺疾病和功能性腹泻等。此外,某些胃肠道以外的病变,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也可引起腹泻。
在由肿瘤引起的腹泻中,以结肠、直肠癌最为多见,由于早期缺乏明显特异性表现,常易漏诊。此类腹泻以脓血粘液便为主,排便次数很多,常有里急后重感,腹泻常与便秘交替。有左下腹痛或压痛。随癌肿增大,逐渐变为以便秘为主或大便变为细条状。若上述现象持续出现,并有便血、大便隐血阳性,应考虑可能为结肠、直肠癌。
总之,对于慢性腹泻不能掉以轻心,应去医院做详细全面的检查,以便及时、有效地治疗。
47.什么是功能性腹泻?
前面提到,功能性腹泻也是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之一。那么,什么是功能性腹泻呢?这是一种由肠功能紊乱而引起的腹泻,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常有焦虑、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如脉搏加快、面部潮红、易出汗)等症状,可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可有腹痛,以左下腹痛为主。该病病程长,但大便镜检及其它各项检查,如肛门指检、直肠和结肠镜检查等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故对健康影响不大。
48.怎样根据粪便的颜色和性状初步判断疾病?
(1)红色大便 常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或食用番茄、红辣椒,服用酚酞、保泰松、利福平、阿司匹林后。
(2)绿色大便 常见于婴幼儿急性腹泻;或空肠弯曲菌导致的肠炎。因肠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
(3)陶土色大便 常见于胆道完全梗阻的病人或服钡餐造影后。
(4)果酱色大便 常见于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时。
(5)粘液脓血便 提示急性、慢性痢疾,结肠或直肠癌等。
(6)粘液便 见于结肠过敏或慢性结肠炎。
(7)水样便 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
(8)淘米水样大便 常提示霍乱、副霍乱。这是一种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应尽快就医。
(9)洗肉水样大便 常见于嗜盐菌食物中毒。
(10)蛋花汤样大便 常见于婴幼儿腹泻。
(11)稀粥样便 见于服用缓泻剂后。
(12)大便中含有凝乳块 常见于婴儿粪便,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或饮食过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