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纱?戳纱?缠纱?》的补充说明,以及……花絮

关于昨天那篇《纳纱?戳纱?缠纱?看名字就晕了的刺绣针法,连博物馆都没搞清楚》有一些补充,其实大多数是文中提到过的,可能不够明确,造成了一定的歧义,所以今天单独写一下。为了感谢大家花时间听我叨叨,文末给大家留了一点花絮,嘿嘿~

关于针法名词的问题(虽然开头写了,但是可以更详细点)——

  1. 针法名称肯定有其地域性,上一篇因为得到咩咩大羊的指导,所以主要参考对象是北方地区的的叫法。目前南方地区缺乏相关人士,欢迎补充或纠正,预先比个❤

  2. 写之前看了很多书,书中的说法有各种各样的,互不相同:缠纱一般不见记载,该针法常见被列入戳纱,而有些书又讲戳纱和纳纱划等号,认为是面积大小的差异,也有认为是南北方的叫法差异,说法多种,并有矛盾之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参考;

  3.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很多手工的名字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说法与名称,但都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大约可以不严谨地类比口述历史),这对传承保护都不太有利,文章也是一个抛砖引玉的意愿;

  4. 上一篇在题目里提到了“博物馆”,虽然写文的由头也是博物馆参观以后引发的,但是确有用词不严谨之处。但由于第2点的原因,各博物馆的命名的确相对混乱,且同一馆中的名称也常有矛盾,也必须考虑到绣品中针法多种,无法在名称中全部体现。

希望大家从文章里看到的(也是我和咩咩老师期望的)——

  1. 上一篇文章的前小半段内容,是希望大家作为一个无基础的人,在面对陌生针法名的时候学会如何进行解构,毕竟我经常会遇到大家说针法名字记不住,很难之类的感想;

  2. 三种针法无论叫什么名字,确有不同之处,名字的确定上可能会有分歧,但不管叫什么我们都希望可以讲这些区分开,并且加以说明不同的针法各自的表现力更值得关注,尤其大家看到我们很努力地做了一些对比,方便大家对比体会,希望对今后进一步风细分和了解有帮助;

  3. 因为上面的第3点中提到的,绣品是综合了多种技法,也希望大家在逛博物馆的时候更多地去观察工艺本身,从中获得更多寻找美的乐趣,但这些也是需要建立在细分学习的基础上。

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我们个人角度在刺绣上的思考、探索甚至是质疑,我也希望可以有更包容的态度让我的“一家之言”既不给大家看来困扰,也稍微发出一点点不成熟的建议。我说的肯定不是真理,也希望大家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思考与验证。

感谢所有提出过意见的人,爱你们哦~~

.

.

下面,我们进入花絮部分。

.

.

说起来你们不信,那是一篇靠美食驱动出来的文章……

.

说起来你们不信,示意图是用excel画的……

还有,那篇文章最后那种图的意思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