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写道:“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去修炼爱的能力,从而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我寻求爱,首先因为它使我心为之着迷,这种难以名状的美妙迷醉使我愿意用所有余生去换取哪怕几个小时这样的幸福”——《我为何而生》罗素
亲密关系是我们所体验到的情感或身体上的亲近,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需要在情感上坦白和交流,互相深入了解。这样的关系可以带来愉悦,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积极作用。一段好的亲密关系会让彼此受益匪浅,也会让旁人好生羡慕。
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为国家鞠躬尽瘁,让人民铭记与敬仰,他写在妻子颖超的信件中说:“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成为我自己》中回忆他逝去的妻子玛丽莲:“我常觉得我认识玛丽莲之前的岁月是黑白分明的;在她进入我的生活之后,才逐渐有了色彩。”
他们在各自领域闪耀着光芒,这些成就源于天赋与努力,也离不开伴侣的支持,亲密关系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是双向的,邓颖超同志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玛丽莲是世界著名的性别研究者,在她的领域留下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成就,著作颇多。
“人活着最根本的动力,是建立和维护跟重要他人的关系。”——曾奇峰
亲密关系中的对象就是重要他人,对于亲密关系我们心之向往,也想有“神仙眷侣”。可实际与重要他人的相处中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那么当热恋期过去,争斗期如约而至。李孟潮老师曾分享过权力争斗期的五大类夫妻关系形态,分别是争锋相对型、猫捉老鼠型、溺爱养育型、互不理睬型和三角关系型。
就拿其中的溺爱养育型来说,这类关系会有一方扮演非常负责的父母角色,另一方扮演不负责的孩子角色。大家熟知的常见类型就是妻子像是妈妈一样任劳任怨,丈夫还当自己是孩子(也会有相反的角色扮演)。逐渐发展下去,扮演父母的一方会否认自己需要被照料的需求,扮演孩子的一方会否认自己对自我效能感、自我胜任感的需要。
如果这个“孩子”开始承担责任,就会让“妈妈”感到威胁,因为这就无法再把自己依赖的需要投射给对方,无法照料对方,无法扮演一个全能的父母。这个时候,“妈妈”会通过攻击来引起对方的焦虑,强化对方的依赖性。
看似简单的关系与日常相处中,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暗流涌动,很多关系模式的形成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因为亲密关系这样高浓度、高度融合共生的关系非常容易激活早年的创伤,给当下的关系带来影响。想要觉察、改善这些影响,就需要我们关注自身,探索自我的内在模式。
通过分辨关系中不好的感受来源,将自己和对方对于欲望和爱的分裂,进行潜意识意识化,使我们能够保护好自己,更健康的维系自我边界和关系。
如果你正处在痛苦的关系中,抑或是不敢开始亲密关系。道阻且长,爱是一门精湛的艺术,不能怕麻烦,行则将至。
敬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所有亲密关系的前提是修通、疗愈自己,慢慢爱上自己、敬重自己,达致自我成熟与独立、圆满与喜悦,达致爱满自溢的状态”——刘翼灵
民国才女林徽因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让我们跟着她的成长故事,看她如何疗愈童年的不幸,如何用成熟的方式敬爱自己、善待他人并赢得爱和尊重,活在爱与美的诗情浪漫中。
林徽因的父母婚姻并不美好,总在争吵,林跟着母亲住在后院小房子。幼年时,父亲的缺位,母亲的怨念与失控,让小小的林徽因常被恐惧笼罩。之后,聪慧的林徽因在这样的环境反而练就了乖巧懂事,得到了父亲和祖母的喜爱,有被悉心教导。在这样的环境下,童年的林徽因是有着许多矛盾与痛苦,一方面认同母亲的痛苦和对父亲的怨恨,但又感激父亲的教导和宠爱。
不过她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认真学习功课、美术、音乐等艺术来充实、疗愈、陶冶自己。
后来,在国外游学的林徽因遇到了徐志摩,两人互相吸引,漫谈诗歌、戏剧等等。徐志摩高度评价林徽因,激发他写了许多诗,甚至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原配提出了离婚。
徐志摩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好友,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倾心里,有着浓郁的俄狄浦斯期冲突的味道。林徽因幼年时父亲缺位,母亲无力提供母爱,也许在她心里悄悄埋下了“匮乏”的种子,成年后潜意识会不断向外寻求填补,而徐志摩恰好出现了。林徽因最后还是离开了徐志摩,可以算是做出了超越俄狄浦斯期冲突的选择,并未顺从潜意识完成对创伤的重复。为什么她可以做出这个选择呢?这可能与她早年经历创伤后并未责怪和抱怨,而是学习艺术、音乐和建筑,努力学习自己热爱的事物,充分的自我关爱和自我照顾。通过这些方式将内在的创伤与匮乏带来的攻击性升华,这些努力使她能够体验更开阔和多彩的人生。创伤会使我们人格的地基不稳,若我们对自我敬爱、关怀,自我就会得以升华和成长,进而加固我们人格的地基。
离开了徐志摩,林徽因又怎样去面对亲密关系呢?
几年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在一起,共同研习建筑学。在遇到金岳霖时,林徽因发现自己爱上了他。某天,梁思成出差回来,林徽因沮丧地吐露了烦恼:“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听了后大为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包围着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想到金的优势,他最终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感到惊讶后诚恳地回答:“看来思成是真的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如果以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林徽因对伴侣的渴望与遇到徐志摩时期是有不同的,在遇到徐志摩时,林徽因渴望有一个“完美的父亲”,而之后林徽因更渴望“对自己极好”,这其实是在渴望一个包容的、安全的新客体关系。可以在关系中安全地释放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种种攻击与欲望,梁思成的回答说明了这正是林徽因渴望的安全、包容的新关系。
我们需要看到,林徽因对金岳霖的感情,以及对梁思成的坦诚倾诉,可能是一次危险的试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这仍是内在受伤小孩的呼唤。即使是林徽因这样的才女,在自我敬爱、自我修通的路上依然走得辛苦而缓慢,我们更要对自己有耐心和同情。比起林徽因独自在那个年代艰苦探寻,如今我们能获得帮助的渠道更丰富,我们对自身的探索也能更深入。
转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超过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ID:zqfx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