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十里红妆”:一里奢华,却洒着十里血泪!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号主所在的地区有非常有名的婚嫁习俗,很多人都听过,叫“十里红妆”。这四个字非常上口好听,所以许多与婚嫁有关的内容都会写上它,却不一定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以及背后的历史与血泪,于是本文就来谈谈这个。
怎样才算得上“十里红妆”?
很多人误以为红红的嫁衣及红红的嫁妆就可以称为“十里红妆”的,其实“十里红妆”意思是抬嫁妆的队伍有十里那么长,所指的是嫁妆十分丰厚、送嫁队伍又无比壮阔的场景。
有人算过,真正的“十里红妆”至少需要300-400人抬着嫁妆走在路上,所以它本身的意义又远胜于嫁妆。因为令很多人瞠目结舌的“满堂红”,即堆满一个厅堂的全副嫁妆,就需要40人来抬。场面之宏大,是远远超出那些把这四个字当作微博来写的人的想象的!
△ 清末民初 万工轿(原件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很大,细节很丰富,相当惊人!)
为何有如此厚嫁之风,据说与一则村姑救皇帝的故事有关,皇帝就是宋高宗赵构。据说当时尚未赵构落难到现宁波高桥(地点有争议),被一个村姑相救便对村姑许下求娶的承诺。村姑不以为意,将此事说与众人听,结果皇帝所派之人来的时候发现当时约定的门前挂围裙的信号满村都是。最后,村姑含恨而死,赵构因承诺未能兑现而下旨:“浙东女子尽封王”,出嫁的时候可以享受半副銮驾的待遇。至于故事的真假就无人知晓了。
“十里红妆”究竟陪嫁了什么?
其实里面主要的东西是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生活资料,包括了起居生活休闲的方方面面。比较大件的有床、柜、橱、桌、椅、凳、箱、案、架等等这样的家具,它们分别还有各种细分。
△ 清末民初 千工床
△ 清 梳妆镜台
△ 清 靠背椅
小件的也有桶、盘、篮、笼、盒、篓、夹、瓶、壶与等等。
△ 明末清初 果盘
△ 民国 苎丝架
△ 民国 木针夹
生活中接触到所不通的是,它们往往会朱漆描金雕花,有的甚至单纯只是为了嫁妆而嫁妆,而没有了本身的实用性。此外还有女红用品、服饰、文房用品等等,种类加起来不低于百种。
以上其实也只是最基本的红妆而已,大户人家还会陪嫁俑人、丫鬟,甚至于田地、山林、商铺等等。如果家庭只有一个女儿,往往会陪嫁出全副身家,如果子女双全,女儿的份额也不会低。
这已经不仅仅是厚嫁了,而是妥妥的奢嫁!
奢嫁之风背后的红妆血泪…
奢嫁不仅仅是女方家庭所主张的,更是整个社会的要求,以至于这背后隐藏是溺杀女婴的陋习。
△ 溺杀女婴是几千年来的陋习
清代有男子溺杀了前头的两个女儿,到了第三个竟然直接用火烧,只是因为他觉得只有用火才能阻止女婴投胎。但是当时有人见了非但不觉得残忍,反而替男子惋惜,觉得他频繁生女却得不到一个儿子,真的好可怜。
处于“十里红妆”外围的嘉兴地区就记载自己当地没有溺杀女婴的陋习是因为嫁妆量力而为,可见当时因奢嫁而导致的溺杀行为传播之广了。
△ 图自《“十里红妆”初探》
当时即便是富豪门第也不堪奢嫁,因为嫁女儿而导致家道中落的,甚至致贫也屡见不鲜。前头的女儿风风光光嫁出去了,后头的女儿嫁妆只能以次充好,因此还常常闹出家庭纷争夫家因为嫁妆不满意而为难新妇的事时有发生,甚至亲家之间因此而反目成仇。
当时有歌谣就说:“上等人家嫁女儿,中等人家送女儿,下等人家卖女儿”……这是为什么,只有上等人家才置办得起嫁妆,而中等人家没有嫁妆就将女儿送去当童养媳,免去抚养和嫁妆的花费,下等人家卖女儿总好过于溺杀女婴吧!女儿无论是奢嫁还是贱卖,似乎生下来就没有自己做主的命运。
△ 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童养媳仍然在许多地方光明正大地存在!
不祝福婚姻,只祝福幸福
知乎上常有关于彩礼的问题,新闻上也因为彩礼导致的纠纷。其实彩礼也好,嫁妆也罢,婚姻中双方及那个时代的劳动地位不对等才会导致的现象。
在“十里红妆”里甚至有女儿逼迫父母要陪嫁丰厚,以换取婚后生活的顺遂。对于旧时女子来说,出嫁是脱离了原生家庭而去依附另外一个家庭,所以父母往往也愿意通过嫁妆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女儿今后的生活。“十里红妆”里也有许多类似新婆婆给新妇下马威不给柴烧,新妇就拿绸缎当柴烧反将一军的故事,体现的其实就是两姓之间的博弈。
嫁山嫁水嫁女儿,几乎是在昭示夫家,我女儿虽然嫁去你家,却吃穿用度全是我家所出,不可刻薄我女儿一分。当时有人为了省钱给女儿置办嫁妆,病中不求医,或在女儿嫁出去后艰难度日。
有人因为奢嫁而溺杀亲骨肉,有人因为奢嫁而断送自己的后半生安稳,一个风俗折射的其实是人性百态,有时候这些还会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十里红妆”虽风光,却掩饰不住背后的血泪。
所以,比起什么两姓之好我更在意两人之好。在我看来,婚姻自古没有好祝福的,惟有在一起的幸福值得赞颂而已,如果孑然一身却依然很幸福,同样值得庆贺。
注 本文“十里红妆”相关插图出自《十里红妆 宁绍婚俗中的嫁妆家具》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