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掉书袋功夫,无人能及钱钟书
本文导读:
掉书袋不是不能掉,一定要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在自己真正了解真正学懂弄通之后再去实践。
我一直认为“掉书袋”堪称写作中不可轻用的核武器,用得好则笔下生花举座皆惊,用得不好就会露出马脚贻笑大方。
记得以前拜读过某位青年学者的煌煌巨著。此君不但喜欢在字里行间掉书袋,显露自己在图书馆资料室“战斗”过的丰功伟绩,还别出心裁勇于换花样。比如他在文章里引用马克思的某个观点,绝不会使用“马克思曾经说过”这般温吞水句式,而是调动情绪转换时空挥斥方遒:“在一百六十年前的德意志大地上,屹立着一位络腮胡须目光炯炯的中年人,名叫卡尔·马克思……”
如果是偶尔一见,想必你会认为作者文采卓绝出口不凡,但满坑满谷都是这样情绪饱满、以掉书袋为荣的句式,就如同一个吃油条吃得反胃今生再见油条转身就逃的食客,徒生厌恶之感。因此,在忍着这种反胃厌倦的心情看了三天之后,我就把那本当时街头大卖的“畅销书”束之高阁,发誓此生再不相见。因此我敢说,掉书袋掉过了头的作者,绝不是一个传播知识散发魅力的学人,而是一个招摇过市狐假虎威的伪君子。
更令人发指的是,如今很多人不单单喜欢在写文章时掉书袋,就连跟人聊天儿也喜欢如法炮制。我曾因工作缘故接触过某大单位的一位小领导,此君就是热衷口头掉书袋的“高手”。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家长里短,他最喜欢的句式往往是“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来,当初**(名人出场)就说过……(书掉出来了),果真精辟啊,哈哈哈!”说完他就会紧盯你的表情,希望看到你哑口无言将他视为天人的艳羡姿态,唯如此这番对话才圆满,才慰藉他居高临下碾压对方的虚荣心。
可我偏不!如果他炫耀的内容我正巧知道,我就会顺着他的意思把名人这番话的前后场景补充出来,然后笑眯眯看他略显尴尬草草收场的表情;如果内容我不熟悉也有办法,谁让咱是文科生呢?我就会说,“对对!您的记性真好,人家的确是这么说的”,之后我就把那句话复述一遍,复述的时候加一些定语状语以示完整,然后还是笑眯眯看他略显尴尬草草收场的表情。哈哈!之所以这么干,因为我知道他不是电脑,也一定会怀疑自己复述得是否完整,所以断不会再逞强争论下去。
用自己恶作剧般的半瓶子醋对付人家志得意满的半瓶子醋,那种感觉才叫酸爽!简直就是对待热衷掉书袋之徒最好玩儿的办法。当然,如此硬怼几回,朋友自然没得做,工作嘛也是马马虎虎交接应付完事儿。但是,你会跟这样总喜欢高人一等的“大人”做朋友吗?
如此一来,我这几十年对掉书袋的看法就固定下来,戏谑嘲讽看不惯。不过,看了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后,我对于掉书袋的观点居然为之一变!从嘲讽改为敬佩,从戏谑改为叫好,因为若论起掉书袋的真功夫,无人能及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