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药成方,治病(2)

2021-09-20

(6)参芦饮

人参芦,参芦即生晒参的头部,又叫参蒂,中药房有售,用3~6克,研粉,水调服,(或加竹沥10~20毫升和服)。主治虚弱之人,伴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泛泛欲吐者。

本来痰涎上壅,须用吐法。但是病人体虚者,非瓜蒂、藜芦等药所能适应。故本方取参芦性缓和,宣而带补,既可吐其痰涎而又不伤正气,是为两全之法。

(7)桑枝膏

桑枝2000克,浓煎取汁,加砂糖40%制成膏剂,每服1匙,日服2次,开水化服,功能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疼痛,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者。还可作为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的辅助治疗。

(8)益母草膏

由益母草清膏制成。膏剂。每服1汤匙,日服2次。也可以就用中药益母草一味药,20克,水煎服,功能活血调经。适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证。

(9)白萝卜汁

生白萝卜汁,可治各种头痛,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4-5天,可除根。忌吃花椒、胡椒。

(10)赤小豆汤

鸭蛋一个、赤豆(赤小豆)20粒,搅匀蒸熟,治头昏眼花、晕眩,早晨空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有特效。忌吃酒、辣。

(0)

相关推荐

  • 『医方集解』稀涎散(涌吐之剂)

    方 名:稀涎散(涌吐之剂) 总 结:中风吐痰 组 成:皂角﹑白矾 主 治: 1.治中风暴仆,痰涎壅盛,气闭不通,先开其关,令微吐稀涎,续进他药,2.亦治喉痹不能进食.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

  • 藜芦散【转载】

    藜芦散 发表者:赵东奇 25人已读 [方源]:<山东中医学术经验交流文选> [组成]:藜芦粉4.5克,胡椒粉1.5克,面粉.甘草粉各6克. [用法]:温开水冲服. [功效]:涌吐,导痰,养 ...

  • 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泛泛欲吐者

    人参芦三到六克,研成粉末,水调服,或者加竹沥十几毫升和服.主治虚弱,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泛泛欲吐者.病人体虚,非瓜蒂,藜芦等药能适应.本方去人参芦性缓和,宣而带补,即可吐其涎又不伤正气,为两全之法.近 ...

  • 一味药成方,治病(1

    医算 8月28日 1.独参汤 人参以较大剂量(10-15克),水煎浓汁,顿服或分服.可治虚脱,也可调整亚健康状态. 有益气固脱之功,主治大出血或创伤后的虚脱,重危病人,元气虚弱之面色苍白,神倦乏力,肢 ...

  • 一味药治病,简单、实用、方便

    小编导读 中医临床上,大夫习惯于开方为患者解除病痛之苦,方子多是由几种不同的药物组合而成,共同发挥作用.把药物拉帮结伙组合在一起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用单味药也是一种方式.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作用,有时 ...

  • 中医治病必用前人成方,好像哪不对劲?

    是的,你的感觉是对的!因为你在疑惑前人医生在没有这些方子时怎么看病.你这个疑惑是看向了中医本来的形象. 那真正中医是怎么看病的呢?方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说方剂是前人试出来的,试着试着就成了稳定方. ...

  • 单方也能治大病!18个民间流传已久的治病方,一味药,横扫疾病!

    俗话说:民间偏方治大病,真的不假!很多疾病,药物大把吃,医生到处看,都不见好转.不妨试试民间偏方,可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民间妙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阳痿(男子阳茎不能 ...

  • 【家中的醋不止是调味品,加一味药就成方】...

    醋既是我们常见的调味品,其中陈醋是相对常见,也是更受欢迎的.其实它不止是一种调味品,中医调理时也经常会用到.它性温.味酸,能够改善药性.收敛气血.   下面,我就来介绍五种醋和中药搭配的妙用.   1 ...

  • 只用一味药、两味药治病,功专而力厚,用药者须牢记

    只用一味药.两味药治病,功专而力厚,用药者须牢记! 中医多使用复方 ,故对于一味药.两味药的功用,可能多数医师体会不深,一味药一般称单行,两味药又称药对. 中医的复方其实都是基于药对这种方剂配伍, 只 ...

  • 【伍炳彩】善用成方巧治病

    江西中医学院的伍炳彩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中医临床家.他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平时奉仲圣著作和<温病条辩>为圭皋.多年来一直教授<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等中医典籍.然 ...

  • 一味五倍子,治病大功效!单一味药治好7大疾病,疗效好,花钱少

    单味五倍子临床外用体会 五倍子,形似海中文蛤,故亦名文蛤,性平.味酸涩.咸寒无毒,功能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笔者从医30余年,每以单味运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病证,疗效满意,现不揣愚陋,择例介绍如 ...

  • 秋天第一味药 酸酸甜甜能治病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第一顿火锅.第一次烧烤.第一块牛排都下肚了,你该了解一下秋天的第一味中药了.酸酸甜甜的酸梅实则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乌梅. 乌梅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