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147:寇准的一句酒后真言,带来宋真宗晚年的政坛剧变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今天是原创第147篇。
宋真宗末年,朝中形成两派。丁谓、后党这派的人相互交流,对寇准的仇恨不断累积,直至爆发。爆发的导火线是由寇准点燃的,即太子监国事件。
太子要监国
1020年三月,向来中立的宰相向敏中病逝,寇准成为了独相。他眼见丁谓和后党日益强势,暗下决心,朝中大权决不能落入他们的手中。
此时的皇帝赵恒也有一种急迫感。虽说他常年装神弄鬼,但心里还是敞亮明白的。现在他身体越来越差,平时都要躺在宦官首领周怀政的腿上听事议政。他担心自己怕是活不长,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候就要来了。
一次,他跟周怀政说,朕既然都已经这样了,不如就请太子监国吧。
周怀政马上向寇准报告了此事。寇准知道,机会来了,要趁机驱逐丁谓等人,由自己为太子保驾护航,渡过这段危难时期。但事关重大,必须谨慎,自己要当面请旨。
太子
六月的一天,趁着赵恒清醒时,寇准抓住机会单独与皇帝推心置腹。
寇准说,太子人望所属,希望陛下以社稷为重,将皇位传给太子,以巩固根本!丁谓乃奸臣佞人,不可辅佐少主,所以中枢要选择正直之士!
赵恒一定想起了多年前自己被册立太子之事。赵恒知道,寇准是自己继位的功臣,是救国家于危难的功臣,现在刘后日益干预朝政,这不是正常之举。要想再次平息朝廷政争,确立自己身后的秩序,唯有寇准这个牛人还有这份魄力了。
在这点上赵恒是相信寇准的。所以,对于寇准的请求,赵恒答应了。
酒后吐真言
有了皇帝的尚方宝剑,寇准马上行动了。他女婿见状劝道,这把握不是太大吧?
寇准没有理会劝告,他找来翰林学士杨忆, 自己口授内容,由杨忆起草诏书,大意是请太子监国、杨忆取代丁谓。
杨忆生怕泄密,所以非常谨慎。他等夜深后,屏退左右,关上房门,自己点烛撰稿。
他这一关没有问题了,却是寇准自己出了问题。寇准这人素来喜爱大摆宴席、聚众喝酒,当年澶渊之战的关键夜晚,他都是杯不停、舞照跳。
寇准
现在他仍是一如既往地口无遮拦,喝了点酒以后,一激动就不知怎的把密谋说出去了。
管不住自己的嘴,这是政治家的大忌。寇准就犯了这么一个低级的错误,导致事情功亏一篑。
当面对质
消息传到丁谓耳中,他得知消息后吓出一身冷汗。细细思量后,他决定用阳谋对付寇准的阴谋。
丁谓一伙人来到赵恒跟前,强烈要求罢黜寇准,并询问皇帝,是否真的要太子监国,是否真的要赶走丁谓?
赵恒自知理亏,不好辩驳。
只有参知政事李迪大义凛然,据理力争,他说,太子监国,实乃古制,有何不妥?
丁谓辩驳道,如果天子监国,那皇上身体迟早会康复,到那时怎么办?
赵恒不知所措。这个寇准,怎么就把事情泄露了呢?看着群情激奋的大臣们,赵恒左右为难。事情外泄,大半个朝廷和皇后知道了,现在他们都要求罢黜寇准,自己该如何表态?难道承认自己与寇准的密谋?
郁闷的赵恒
赵恒此时不知是清醒还是不清醒。但即使他是清醒的,这时也只能装不清醒了。他说,朕不记得跟寇准有过这样的商量,你们的请求朕答应了!
皇帝要糊弄过关
好不容易把这伙人忽悠走了,等到傍晚,赵恒才将知制诰晏殊召入禁中,叫他起草罢黜寇准的文书。
晏殊说,臣负责外制,罢相的文书不该由臣来起草。
按照朝廷规矩,知制诰负责外制,是为中书撰拟诏敕的;翰林学士负责内制,是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合称两制。罢相、罢枢密使的诏书只能由翰林学士起草。
赵恒不知是不明白规矩还是想蒙混过关,才找来晏殊。
见晏殊不予配合,他只好再找来翰林学士钱惟演。
钱惟演
钱惟演本来就是丁谓的亲家。他到后,先是口水四溅地斥责寇准一番,然后请求重罚寇准。
赵恒便问,罢相后,寇准该任什么官?
钱惟演说,王钦若罢相后是担任太子太保,寇准也这样安排吧!
赵恒不甘心地说,给太子太傅吧,再给个好点的爵位。
两人就这样讨价还价,最后议定:任命寇准为太子太傅、莱国公。
钱惟演再建议,中书已无宰相,只有一个参知政事李迪,希望早点任命宰相。
赵恒说,此事以后再议!
双方博弈,皇帝坚持
这结果绝不是丁谓等人所期望的。
皇帝居然这样维护寇准!现在他虽没了实职,但仍留在朝中而且职衔还升了!这始终是个威胁,他随时会卷土重来。
丁谓等人还要进攻,还要谋取相位。
另一方面,赵恒也在努力挽回局势。他想任命李迪为相。因为李迪与寇准交好,而且李迪是太子宾客。
他找来参知政事李迪、兵部尚书冯拯、翰林学士钱惟演,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
李迪推辞,赵恒再三劝阻,直至太子赵祯出来替李迪谢恩,李迪才不再推辞。
太子
丁谓和钱惟演再次失望了。钱惟演不肯罢休,他单独留下来,要认真做赵恒的工作,一来,为罢黜寇准;二来,为己方争取相位。下面这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钱惟演说:寇准罢相以来,在朝廷内外不断联络,以求再用,而且他还将一些占卜的、看相的都召来,使得朝廷臣僚将士、陛下亲信内侍无不着急,他到底想干什么?怕就怕他结成朋党来诳惑圣听,所以,还是早日将他外调为妥!
赵恒反问道,那有何名目啊?
钱惟演:名目简单!听说寇准本来已经准备上书请求外调河中府,只是见中书仍未任命宰相,他可能以为自己还有机会,所以就没再上书了。
见钱惟演如此言语,赵恒岔开话题,问道:李迪为相如何?
钱惟演:李迪只是宽厚长者而已,人不错,但没什么才能,压制不了寇准。
赵恒说:但是中书必须早日任命宰相,没有其他人选了。
钱惟演:如果宰相没有合适人选,可以任命两三名参知政事。
赵恒为难道:参知政事也难选人,你再说说,还有谁能在李迪之上?
钱惟演:曹利用、丁谓、任中正都在李迪之上!
赵恒默然不语。这是不同意。
赵恒
钱惟演以退为进,提出折中之策:冯拯是中书老人,性格纯和,跟寇准完全不同。
赵恒心有不甘,再次默然,最后问,张知白如何?
钱惟演:他是清介之人,做参知政事还可以,做宰相就不行了!
赵恒对此点头称是。
钱惟演趁势再说:还是要早日调寇准出京,他势力庞大,太子宾客王曙又是他女婿,谁不畏惧?现今朝廷三分之二的大臣都是他的同党!臣知道这话一说,可能会祸从口出,但臣不得不说!请陛下明察!
赵恒说:卿不必过虑。
三天后,任命结果下来:李迪为平章事,冯拯为枢密使兼同平章事,寇准依然如故。
谈不拢的结局
钱惟演费了半天唇舌和半斤口水,换来这么个结果,估计都要吐血了。这绝不是丁谓等人想要的结果。
他们马上抓到这任命的一个漏洞,因为冯拯兼任枢密使,加上原本的曹利用、丁谓,就等于有了三个枢密使。他们放出风来,说,冯拯这一任命,等于是现在枢密使有三个,简直是前所未有!
曹利用、丁谓以退为进,各自找到赵恒,要求辞职。
赵恒无奈,再次找来晏殊重新下诏。晏殊的反应和之前一样,说这不是我的职责!
最终还得求助于钱惟演。钱惟演说,冯拯原本做过参知政事,现在任枢密使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不用改了!但是中书只有李迪一人为相,不妥!不如把曹利用或者丁谓调往中书!
赵恒问:谁更合适?
钱惟演:丁谓是文臣,调往中书较好!而且宰相王旦病逝后,玉清昭应宫使就没人担任了,丁谓既然是首议建宫的,正好可以担任这个职位!曹利用赤胆忠心,有大功于国家,也应该加平章事的衔!
那好吧,就这样吧。
两天后,枢密使丁谓、曹利用同时被任命为平章事。
由于钱惟演的不断努力,丁谓等人都得利了,尤其是丁谓成了首相。
丁谓
但寇准仍然留在朝中。寇准自然也不放弃。被敌人逼到这份上了,皇帝还想两边不得罪,居然全部加官进爵!既然丁谓他们可以以退为进,那我就来个玉石俱焚!
他来到宫中,先将丁谓、曹利用等人暗中勾结的情况一说,然后表明态度:臣既然有罪,李迪肯定也不能幸免,请陛下将我们都罢黜、都赶走吧!
赵恒很不高兴。将你们都赶走了,难道就剩下丁谓他们?
他将李迪也召进宫,讨论许久,迟迟没有决断。李迪知道,皇帝是为难了。而寇准仍在那大声辩论,置李迪的再三示意于不顾。
议而不决,最后两人都走后,赵恒再把李迪召进来,正色道,寇准贬谪远处,你和丁谓、曹利用都调出京吧,省得麻烦!
这边谈妥后,赵恒再找来丁谓商量。
结果丁谓很强硬,要求将寇准的莱国公降为外地节度使、调出京城。
谈不拢了。事情先搁置吧。这一天是七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