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科状元无缘清北,选择港大,只因有个B+

江苏文科状元无缘清北,

选择港大,只因有个B+


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同学,因历史B+,由于招生录取规则遗憾无缘于清北等名校,武大、北师等学校向白同学伸出橄榄枝,最终白同学选择了申请香港大学,专业意向金融类,入学面试全英文。

消息出来后,引发广泛关注,有支持学校这样做的,也有认为清北这样做太古板的。而白同学面对不能录取清北,也就放弃了武大、北师大等的邀请,却了香港大学,我认为,选择是对的。

就因为一个B+,就失去了清华、北大的入学资格,就让一个状元无法进入最好的学府,这个规矩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B+与A真的有那么大的差距吗?如果学生极不喜欢某门课,考出B+什么的,就将失去很多可报考的学校。然后逼着学生一定要去学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而不希望学生有特别突出的方面,都一个个变得四平八稳的,那还有创新吗?还能培养出最尖端的人才吗?

日本的大学,在选择学生和培养学生时,可以允许学生其他科目都一般,但一定要有一两个方面特别突出。只要有一两个方面特别突出,这样的学生在毕业时,一定会最受欢迎。那些门门优秀,门门不特别突出者,可以找到工作,但一定不会成为抢手的学生。

所以,类似有一门功课稍差,就被挡在很多学校外面的做法,真的有点奇葩,很容易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让学生成为只追求分数、不善于创新者。

这名江苏的高考状元选择香港大学,我认为是对的,既然内陆的顶尖大学因为一门课的不“达标”而不愿录取,那就干脆到境外去上,还能获得全额奖学金,何乐而不为。我更担心的是,这名学生的遭遇,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那就是在内陆上学,到底应当“全科发展、都不突出”呢?还是突出重点,将喜欢的方面尽力钻研、尽力发挥,从而成为某方面的杰出人才。

高考制度发展到今天,也应当作一定改革,要有更好的导向作用,而不是机械、教条、僵化的教育模式,一定要求学生做“全才”,而不鼓励学生去创新。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还在要求学生门门优秀、一门不突出,还如何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源动力呢?学生的思维还如何得到最大限度、最有效率的开发呢?

一名学生,能够考到状元水平,说明他已经够全面的了。就因为一门课,而且是被“+”的课程稍稍弱了一点,也可能是失手而“弱”,就将其挡在最优秀学府的门外。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大学的创新和创造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创业与发展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叫公平,是严格按规定执行。如果公平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这样的公平就得反思,就得用创新的理念去重新看待、重新设计、重新构思。竞争决不是一个用号令集体向前冲,而是谁的能力强谁就向前冲,谁先到达终点。被号令限制住的竞争,是不充分的竞争,也是最扼杀创新力和创造力的竞争。

所以,应当从江苏高考状元进不了清华、北大的案例中吸取教训,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和大学录取制度,用创新的思维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最好的学府培养,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优秀走向突出、从突出走向最优异的创新人才。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更多创新型人才的诞生,而不仅仅是四平八稳的“优秀”人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