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委会工作方法论之“避坑”指南

业委会参与者相互戏称为“坑友”,因为业委会的困难与障碍总是出其不意,能顺利到站的人不多,一着不慎失误犯错跌入险境、或迅速夭折的倒是不少。与其说的是进了业委会,倒不如说是掉进了泥坑。
业委会到底有多少坑?请往下看。
No.1坑:没有绝对的敌人,只有偶尔的利益冲突
作为基层社区自治组织,业委会打交道的对象层次很丰富,包括:政府行政层面上的街道、房办、居委会;商业层面上的开发商、物业公司;个体层面上的业主、租客等小区居民。每个主体利益诉求不一,业委会要做的,是找寻这些诉求的共通点,平衡,和而不同。
在打交道之前,需要对各主体的需求与特性有一定了解,尤其是业主的需求层次,做工作计划时才不至于走偏;有了心理准备之后再干活,也不至于太失望。不过,现实常常是经历之后才会具备理解力,遗憾的是,参与者并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与业委会的公益性质相对立的是,现行社会的运作似乎只认同两套逻辑——行政逻辑和市场逻辑,而踏实干活的常常被称为“理想主义”。很多事务、工程项目交涉繁琐,工作量巨大,但业主不看这些。大家要看工作业绩,带着功利性,也相对表面。拿物业工作举个例子,某小区前期物业修缮地下车库的环氧地皮,效果一般,工程花了几百万,买来业主一片骂声。后来小区换了新物业,花几万块钱在小区里洗洗涮涮,业主看到周围环境干净整洁,眼前一亮,全是好评。
又比如居委会,上面是政府,工作都有指标,追求和谐稳定,比较容易“出成果”的社区服务项目,矛盾少,业主见了也开心。一到年末,就常在新闻里看到“别人家的小区”,拿几百万的公共收益给业主分红,每户业主分得几百上千元不等,小区利益摸得着,谁会反对?
现在业主是欢欣鼓舞,可是表面功夫,短期利益,不能指望它能解决社区大的问题,真正负责的业委会,目光要长远,格局要大,也要够洒脱。因此,是否具有足够的信念感、使命感去坚持做基层工作,成为业委会能否长久地存活下去,并持续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避坑指南1: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
在参与初期,特别是竞选阶段,一些人爱给业主画大饼。规划很好,蓝图很棒,逻辑很到位,小区未来一片光明。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埋伏在等你了。因此,心情越澎湃,越要警惕和淡定,才能理智评估事情的真实性和实践难度。
行动和支付成本,才是衡量言语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同样,行动是检验社区工作的唯一标准。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能操作性,plan A失败了,有没有plan B曲线救国。否则,向业主描绘前景时头头是道,结果又是另一回事,流逝的信任,恐怕无法轻易挽回。
避坑指南2:了解小区相关行业现状
虽然居委会、街道(以及街道之上的行政部门)、开发商、业委会、物业等机构在小区里说话,未必有人听,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权力。比如,物业听起来是业主都可以骂的弱势部门,但要和物业经理打交道,就会发现物业领导的权势不低。小区的复杂性就在这里,各个利益相关方占有了业主的部分权力,让其让渡出权力很难,而小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良好协同。
了解居委会、物业的工作现状,有利于理解他们的处事逻辑、工作模式。知己知彼,才知道怎么和这些利益相关方沟通,为今后协作打下基础。如果不愿协作,那也要知道对方的软肋。
避坑指南3:不要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
居委会和物业的基层从业人员收入并不高,相关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在社区中,不要给任何主体人为制造障碍,搭建和双方关系,给他们留一个温和、理性的印象。
避坑指南4:走出矛盾旋涡,拒绝他人强加的意图
小区由很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对社区的认知是有差异的。比如开发商、物业公司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而业主一方成份结构复杂,意见多分歧多,存在大量不可控因素。因为利益不同,业主内部有分出很多阵营,这在矛盾斗争激烈的小区尤为明显。比如住一楼的和住楼上的,住别墅的和住高层的,一栋楼里维修个电梯就能产生无数争吵,更别说牵涉更广泛利益的事项。业主、志愿者选择支持或反对业委会,也可能掺杂私人企图。当业委会成立之后,这些背后的人就会对业委会施压,要求兑现他们的个人诉求,否则就是支持者的丧失。
包括居委会、开发商、物业,这些主体处于自身目的考虑,通过大力推荐一些业主,或暗中用红包收买参与者的方式,影响甚至干涉业委会的某些思路决策。
处在利益中心的业委会,必须识别和拒绝他人强加的意图,一是要明白意图背后的逻辑;二是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有大局意识,学会跳出矛盾旋涡,摆脱他人的掣肘。
避坑指南5:提高风险意识
没进入业委会时,感觉社区工作没啥技术含量。很多人容易掉以轻心,做事情之前不动脑子,想当然。可一旦出错,业主不满情绪爆发,业委会可能就干不下去了,这也是业委会寿命不长的一大原因。
参与者要提前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做事要稳,给业主足够的安全感,就是给自己更多的保障。
No.2坑:团队
就目前现状而言,愿意从事社区工作的专业人员很少。也就是说,指望专业团队不现实,结合参与者能力与性格等特点相互搭配,妥善分工,并适当利用业主志愿者团队的劳动力,反而比较科学。
避坑指南6:团结比专业重要
干业委会需要具备很多素养:极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感染力,丰富的社会阅历,靠谱的为人处世能力,明事理、有责任心,有团队精神等等。其实,拥有这些素养的人可以胜任很多工作。
英雄不问出处。其实,只要是真心愿意为小区付出的人,都可以用合适的方法帮他们成长以胜任工作。关键是业委会内部要相互理解,合作共赢。多少业委会因为内讧分崩离析,本来选出一届业委会就不容易,相处不和谐的团队成员很有可能成为彼此的坑,相互葬送。这会业委会的团队管理能力有很高挑战。
避坑指南7:此路不通赶紧换,搞不定的事情千万别执着
业委会推进一项决议,比如停车改革一类的重要事项,通常难度很大。很可能业委会内部开了很多探讨会,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对小区停车规则设计了无数版本,但在小区进行公示时还是遭遇不少业主反对。因为已经付出了大量时间成本,此时停手业委会很难甘心,想要一鼓作气顶住压力推进下去。此时业委会一定要冷静,充分衡量事情推进的风险,实在做不下去,千万不要强求,或者换个思路曲线救国,或许还有更温和的解决方式。
手段太强硬,中途挂掉的机率也很大。要是事情没做成,被迫下台反倒得不偿失。
避坑指南8:解决问题就好
小区里不缺分析问题的人。业委会工作确实需要分析问题,但更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及解决问题的人。很多问题不是解决不了,缺的是愿意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能啃硬骨头、能扛事儿的人。
避坑指南9:问题的延时解决:疮,流脓了再挑
业委会更容易看到业主看不到的问题,因此当某些问题开始萌芽时,业委会想要尽早解决掉,以免问题越来越突出。
但这里要说的是,不要着急,看到某些症状,学会延时解决。要注意,业委会毕竟只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有些事情假若业委会主动采取行动,反而被业主指责。因为业主还察觉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业委会提前做了,业主只会觉得里面有猫腻,业委会想搞钱。这个时候,业委会是被动的。
要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需要时机。找准时机还需要做一系列思考,现在推进会有什么后果,业主支持吗?是否反而引发更大的冲突?一定要多方面考虑,再做决定。往往是问题激化,所有业主都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容易推进工作。
No.3坑:业主
业主,作为小区内产权所有人,在自家的居住场所,有天然的自由表达和行动的权力。虽然业委会有业主大会赋权,但也只是决策的执行者,没有任何立场去要求具体的个体做什么,而且业委会在法律界定上地位模糊,遭受业主的攻击或辱骂很正常。大家压力都很大,骂业委会又没什么风险,因此业委会很容易被业主当作情绪的宣泄口。对于这一点,还需要参与者多一点自我安慰和理解了。
避坑指南10:寻找矛盾缓冲带,核心决策者不宜直面业主
当争议比较激烈时,核心决策者(通常是业委会主任)不宜直面业主,尤其是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很容易遍体鳞伤,失去二次解释的机会。
矛盾产生时,可以先借助其他渠道,给核心决策者和受众之间做个缓冲,通过中间者,比如其他委员,或者志愿者,先做沟通。让业主们先冷静下来,业委会主任再出面做进一步的解释。
业委会其实是高风险领域,作为业委会参与者,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团队,活下来,才能做更多的事。
避坑指南11:珍惜志愿者
业委会能力毕竟有限,光靠几个委员干活也不够。很多工作还需要依靠志愿者的力量。并且,他们也是一个传递信息,促进沟通的枢纽。如果配合业委会信息平台以及其他各类场景,不断交互,最终会让小区发生整体性改变。
避坑指南12:无利不起早
无利不起早也是业主对业委会的普遍理解。要打破这样的观点,业委会需要用实际行动说话。信任感都是培养出来的,在小区的点滴改变中,业主会慢慢认可,只是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本文转自《业委烩》-业委会避坑指南一家之言,不必在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