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记宁海艺雕厂
艺雕厂团员合影
宁海艺雕厂
生于1969年,殁于1975年
艺雕厂的团员们
你们都好吗
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文|王蒙
有一首歌曲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可你知道吗?这样的石头,宁海早在70年代就有过。那时候,在城东“假山”(现“夏景花园”一带),有一家工厂,全称为“地方国营宁海艺术雕刻厂”,简称“艺雕厂”,它专门从事石雕艺术。在这里,一块块看似普通的顽石,可以雕琢成人物、花鸟、山水等艺术品,从而成为有灵性的精美石头。它们会歌之、会舞之,其歌亦美、其舞亦翩。那是宁海石雕史上最瑰丽之篇章。
宁海艺雕厂,生于1969年,殁于1975年(是年整体转行创办宁海丝织厂)。曾隶属县夺煤夺铁指挥部,后并入县工业局系统。存世期间,为本县有名的创汇大户。其产品由上海进出口分公司包销,全部出口国际市场,其中以东南亚国家为最。
艺雕厂很小,其厂址东与破败頹废的“梦园”老宅一墙相隔,北与喧闹的假山公房紧邻,西为白石头小路。小路向南后折东,将二个车间分隔于南、北两处;路北是一幢二层楼,底楼为雕刻车间、封腊间和仓库、会计室,楼上是宿舍和会议室;路南是几间平屋,为锯石车间。大块的原石在此进行分割。没有传达室、门卫。全厂干部、职工不到50人,其中雕刻工不足30名,还包括借用绣花厂和请来的乐清师傅们,另有几名外包工(相当于临时工,工资计件),是名符其实的袖珍工厂。
1972年4月,艺雕厂空前绝后招收了五名学徒工。我和胡立功、应成、应可柯、袁爱清五个初中生,由此踏进了石雕艺术的大门。
70年代实行低工资,学徒更低:第一年14元/月,第二年16元/月,第三年18元/月。但福利还不错:每月6元营养菜,厂食堂提供馋死人的红烧肉、鱼、蛋等,小小一茶缸,每天中午可带回与家人共享;盛行布票的年代,每三年发一套劳动布工作服,穿在身上特别神气;另加学徒衣着费11元/年。
进厂第一课,是参观库存样品。位于底楼的仓库光线暗淡,但一个个货架却排列整齐,各类石雕产品在此争奇斗艳、琳琅满目。因而,小小仓库蓬壁生辉。
尽管处于“文革”期间,社会上传统文化就像扫垃圾一样,被贴上“封、资、修”标签而遭到禁锢,但这里却赫然一方净土。因为,国际市场只对传统题材情有独钟,其需求量旺盛。所以,国内工艺品皆以绽放中国古典文化之璀灿魅力为特色。而从业者也以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和工艺美术为乐事。就像眼前这个仓库,便如一个小型的石雕工艺品集散地。屈身货架的全是古典人物、风物山水、花鸟异果。一件件神采各异、造型别致,“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令人拍案叫绝。而我偏爱古典人物,这里有“弄玉吹箫”“木兰从军”“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天女撒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贵妃醉酒”“貂婵拜月”“昭君出塞”“西施浣纱”等等。眼前的它们灵气逼人,不仅神态各异、风采撩人,而且怀藏无数精彩故事,正穿越历史风尘翩翩而来,与我的灵魂温柔相拥、亲密对话。让我这胸无点墨的“文革”初中生,如同老鼠爱大米一般,瞬间眼神迷失、精神沦陷;耳畔,若闻悠扬动听之音,一时心醉神迷,如梦似幻。不错!在这里,“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飘渺如仙乐。
听说,业内也有反潮流者,欲雕刻“赤脚医生”“草原英雄小姐妹”“ 针灸麻醉”等当下的正能量题材,向国外输送红色价值观。但不幸客户嗤之以鼻,作品无人问津,只好偃旗息鼓。也是趣闻一则。
雕刻车间位于底楼东首。其东、南、北三面,都是整排几乎落地的大窗户,因此光线特好。内有四张工作台,台板粗糙厚重、高度及膝。大小不一的雕刀、凿子、钻杆、铁锤,以及石雕半成品等摆放其上,各类待雕刻的石坯堆放其下。一群雕刻工或头戴白帽、身穿饭单,或一身工作服,但腿上一律遮一块沾满石尘的旧布。他们团团围坐于工作台,正刻刀精雕、铁凿细琢、挥锤开坯地劳动着。雕凿、锤打中扬起的石屑、粉尘如雪花纷纷扬扬。不一会儿,便将他们装扮成了一个个白雪公主或圣诞老人。
雕刻石,地质学上称之为叶腊石。优质叶腊石温润如玉,又有比玉更丰富、更奇特的天然色彩和花纹。就像青埂峰下之顽石,传说为女娲补天所遗。我省的石雕原料(包括石雕产品)以青田最为著名,至今闻名暇迩。七十年代前期,本县桥头胡腊石矿也曾开采叶腊石。故宁海艺雕厂的石料,以产自桥头胡和邻县仙居的为主,部分来自青田。而艺雕厂的产品,归类上属于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分普通和创作两大类。所谓普通产品,是根据客户要求批量生产,对品种、造型、尺寸有一定之规,并有样品可供参照,雕者只要依样画葫芦即可。如狮座、香炉、山水盆景、笔筒、石章等。可用于夹书、焚香、摆设、插笔、治印等。而创作产品则另辟蹊径,需根据石料之天然形状、色彩和纹路,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它集构思、雕刻、封腊打光于一体,又集雕刻者的文化修养、工艺技术和创作灵感于一身,故世上只此一件、别无重复。
记得童年时,我家从诸暨迁居宁海,途经杭州住宿。有一天,闲逛西冷印社时,父亲的脚步被印社内陈列的石雕动物小挂件所吸引。一向节俭的他,此时慷慨出手选购了三件,送予我们姐妹仨每人一件:天上飞的小鸽子给大姐,水里游的小金鱼送小妹,地上跑的小狮子赠予我。记忆中,这是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礼物,它让年幼的我们喜不自禁、爱不释手。而此刻的父亲应该没想到,多年后,他的女儿也会进入石雕这一行吧?我觉得,这世上好多事情都互有因果。而我与石雕,这似乎是最初的情缘。
石雕技术的传承历来只靠口口相传,并无形式上的操作规程。所以初学的我们,须通过拜师学艺,先由雕刻普通产品入门。
我的师傅陈献龙,乐清白象人。20多岁,英俊帅气、纯朴真诚、粗中有细、乐于助人。擅长动物、花鸟、山水。他出手快、刀法好,其作品虎虎有灵气,加上刀功走势大气磅礴,更是十分耐看。师傅虽然脾气暴、嗓门大,但对我这个笨手笨脚的徒弟却很耐心,从来不发火。高个子倪士孟是胡立功的师傅,他豁嘴、露牙、小眯眼、其貌不扬,但乐观开朗、十分幽默,在女工中是圈粉最多的;胖胖郑成英是袁爱清的师傅,她性格随和、善良温柔,最是好说话的人。顶厉害的要数泮锡存,他是应成的师傅,乐清师傅中的老大哥。他擅长古典人物,也工花鸟、山水。虽不满40岁,其艺术造诣和雕刻技术却可代表本厂最高水平。还有王银河、周芳娥、蒋章昆等师傅,他们都是来自乐清县柳市区的雕刻大师傅。可以说,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撑起了工厂技术上的半边天。
在百花园一般的石雕作品中,我最喜爱泮锡存师傅的大作。论古代仕女:美人肩、樱桃嘴,眉山似黛,眼波如水,弱柳扶风,一个个天生丽质、风华绝代,让我惊为天人;论花鸟,又让我每每眼睛发亮,惊羡不已。有一次,他在原料库中寻寻觅觅,忽然发现一块黑白相间、中间一点金色半透明的石料。在我眼中,它并无特殊之处。但师傅却喜形于色,脱口大呼:“此石有文章!”回到工作台后,只见他对着石块左右打量、反复把玩、又敲又凿,不时又在纸上涂涂画画。
几天后,一尊“金蜂荔枝”横空出世:黑色的叶片上,衬着数颗形象逼真的新鲜荔枝。其中二颗因过分饱满而绽开了果皮,露出了洁白半透明的果肉,其新鲜欲滴状,令人忍不住馋涎横流。最精彩的是:鲜嫩洁白的荔枝果肉上,竟然还趴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色小蜜蜂:滴溜的眼睛顾盼生辉,透明的两翼似在扇动。小小的生灵,正欲展翅飞翔呢。作品中黑、白、金三种天然颜色,不仅对比鲜明,而且都恰到好处、各得其所。呵,因材施艺、依色取俏之极致,简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块本不起眼的顽石,经他如此点化,顿成通灵宝玉;成为“石不能言最可人,此物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珍品!
石雕作品的诞生,是石雕人“一刀一凿皆体力,一花一叶聚精气”的辛苦劳动换来的。让一块粗笨的石头成为一件艺术品,成为“能唱歌的精美石头”。需要经过相石、开坯、粗凿、细雕、磨砂、封蜡、包装等工序,这些过程基本依靠手工操作。其操作手法,一般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等,人称“在石头上绣花”。貌似潇洒浪漫,实则辛苦琐碎,甚至需要很强的体力劳动。
一年四季,石雕人夏天一身汗,冬天满身灰。最是寒冬难熬,那时没有空调,房屋也简陋。呼啸的北风从窗隙、门缝中蜂拥而入、横冲直撞,吹在脸上刀割般疼痛,不少人因此患上冻疮。但冻疮手照样要在冰冷的石头上运刀走凿、雕形缕空。所以冬天上班,必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必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体能战胜寒冷。而抡锤、挥凿,“叮叮咚咚”大干快上,是惟一选择。确实,如此一折腾,身上反倒热乎起来,甚至会渗出汗水。石雕人的产量、质量,就是这样换来的。
艺雕厂虽袖珍,却藏龙卧虎、牛人云集。比如车间主任善国画、会书法;财务会计擅治印、会文章;连县城最顶级的蓝球裁判头衔,也能让一个小学徒轻轻松松揽入怀中。至于写个厂牌、绘个宣传画,甚至刻个图章、撰个碑文,那都不用劳驾专业门店,自已人动动手就可以了。你看,是不是很牛?然而,被厂外群众公认最牛的,还是石雕人的歌声。因为在这里,不仅“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所有抡刀舞凿的,不管男女,无论老少,几乎都能亮一嗓子。
往往,上班铃响时,声乐会也就开始了:革命样板戏、《战地新歌》、广播歌曲,甚至“文革”前的“毒草”歌曲。没有石雕人不能唱、不会唱的。无论是金嗓子,还是公鸭喉;不论是精通乐理者,还是音盲上阵,时间长了谁都会进步;不用羞涩、不必胆怯;用不着鼓励,更无人嘲讽。人人都是率性而唱、随意而哼、真诚而学。那种氛围既自然轻松又温馨热闹,身在其中,无法不被感染。也许,有些创作灵感就是如此产生的吧?于是,唱着唱着,领唱升级为教唱,独唱又汇成合唱,小组唱还会凑成几重唱……此伏彼起的歌声,悠扬动听的旋律,常常将路上的行人和周围的住户们吸引进车间。他们先是笑咪咪地聆听这片刀凿之间的歌声,接着惊讶地发现有些居然是禁曲,然后欣欣然陶醉之。耳听之余还能眼观,那便是参观、欣赏歌者们的雕刻才艺和作品风貌。临别之时,常常竖起大拇指啧啧称奇、感叹不已。但是,若论当年歌王,则应首推乐清师傅王银河。他模样俊朗、嗓音有磁性。能将许多民歌、电影插曲,演绎得惟妙惟肖,唱得余音绕梁,是个公认的男神级歌手!可惜了,那时没有抖音,否则他或许就转行去做网红啦!
三年学徒,多少青春烦恼被歌声洗涤,多少生活挫折融化在这样的声乐会里。现在想来,依然感恩!
1975年,受国际市场销售疲软之冲击,宁海艺雕厂寿终正寝。上级决定,工厂整体转行创办“宁海丝织厂”。5月,刚满师的我们,匆匆奔赴杭州接受丝织技术培训。从此,“石头上绣花”的日子宣告结束;从此,和师傅、同事们星散于千里江湖;从此,与“精美的石头”再也无缘相拥矣!
岁月荏苒,光阴如梭,一晃40多年。当年歌声依然绕梁,当年情景还在眼前。可是,亲爱的师傅和同事们,别来可无恙?
▼▼如果您喜欢王蒙女士的文章
◆ 孔家庵里的孔小姐
◆ 宁海百岁老人肖像录2
◆ 宁海百岁老人肖像录4
◆ 宁海百岁老人肖像录7
□图文:王蒙
□制作:水东居士
□审核:天姥老人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您对“乡土宁海”微信平台的支持。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