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人轻易说后会无期
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图片来源:开哥随手拍
现代人不是越来越矫情,而是越来越冷漠。
——关于标题
1/
人,活一辈子,总该做点什么,应该有自己存在的目的和追求。但大多数人,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疲于奔波,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直到老,整个人生经历中竟然没有几件值得回忆的事情。如果问他们为什么活着,他们会告诉你既然还活着,那就活下去吧。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多么可悲。当你的精神上有了追求,不管你追寻的是什么只要你坚信你是对的,就去做。就算是时间和历史将你遗忘,只要你自己为你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满足,那就足够了。
这是何马《藏地密码》中一段话,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感触良久,然后就分享到了朋友圈。我知道这段话说到了我心里,也许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我分享这段话的目的,也是让更多人读到这段话有所感触和启发。我想,属于一个人的真正的正能量,就是这段话所要表达的——做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
实际上,真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并不会有多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为规则、责任、他人而活,唯独没有为他自己。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即便用心的活下去,却也并不能让他人满意,甚至更不能让自己满意。
这样的一生,意义到底在哪里?
2/
在一个弄虚作假成风、抄袭剽窃司空见惯的时代,有时候会无法控制心突然间悲凉起来的感觉。不为别的,是这么真切的感受到,这个信息和沟通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心却越来越远。
远到近在咫尺,如同相隔天涯。自然想起文字中在古代的种种美好。
在古代 我只能这样
给你写信 并不知道
我们下一次
会在哪里见面
在古代 青山严格地存在
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
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 彼此
就知道后会有期
在古代 我们并不这样
我们只是并肩策马 走几十里地
当耳环叮当作响 你微微一笑
低头间 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翟永明的《在古代》节选
慢慢用心品味一个现代诗人对古代的向往,一不小心就会让人热泪盈眶。在这文字比欲望还多还泛滥还破烂的现代文明的幕墙前,能读到这么真实这么有情怀的文字,是多么不易,又多么幸运。
在成都宽窄巷子,一抬头间看到这个诗人经营的酒吧,仿佛收获意外的惊喜。其实,我知道,我惊喜的原因是因为诗人这首《在古代》,而不是她的酒吧。
所以我引用她这首诗,也直接删除了诗歌中的现代章节,我觉得这样,更与“古代”相得益彰,尽管我知道,在古代也未必这么美好。我们又何必去怀疑那么久远的事,毕竟我们如今的生活都还缺乏禁得起推敲的真实。
3/
两年前,离开北方的那一刻,大雪刚刚覆盖过整个城市。外甥女就在雪花飞舞的初冬,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度过她人生里第一场庆典。满月,多好的象征。巧的是,整个家族,竟然有那么密切的两个人都真正出生在满月当空的那一天。父亲之于元宵,我之于中秋,那么近乎完美的诞生日,并不能足以证明生活和命运的完美。
上个世纪八十时代,我离家去远方读高中。那时,书信是多么重要的链接。写信和读信,都具备无以复加的仪式感,仿佛面对写信者和读信者进行庄严承诺。记得,高一的时候,多年不曾握笔的父亲,给我写过为数以个位计的家书。父亲的字,确实如同他的人,刚正,纯朴,棱角分明,字里行间,写满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外表粗糙内心细密的爱和挂念。
给我写信最多的人是大舅。从高中到大学,大舅给我写过无数封信,每一封不同纸张写来的话语里,充满无尽的鼓励、期盼与关爱。大舅的字,个性得如同他直立一生的寸发,庄重,冷静,鹤立鸡群。我说过,我喜欢古龙的武侠小说是受大舅读书的影响,而大舅的字也同样深深影响了我。那些学生时代记过的每一本日记,每一个字几乎都有模仿大舅笔迹的影子。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家书时代,就这样不可逆转的被机器和键盘取代。当BP机被大哥大淘汰,当大哥大被模拟机淘汰,当模拟机被数字机淘汰,当数字机被智能机淘汰……通讯工具理论上替代了纸和笔,可现实中我又给父亲和舅舅们发过几次短信、打过几次电话呢?
这些通讯工具的更迭,此刻之前,它们从没有让我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不安。时光悄无声息的惰化了我的双手和大脑。写信的时候,手脑并用,内心对父母和亲人的关心和爱自然流淌笔端,深入纸张,让读信的人那么近那么真切的感受到我,感受到我心里写信那一刻在想什么。
这些披着高科技与文明外衣的工具,让我浑然不觉间变为背叛爱与亲情的人。它们绑架了我的时间,更为可悲的是,它们那么轻易的绑架了我的思维和情感,让我变得麻木、冷漠,甚至残忍。
5/
也许是喜欢读书的人,更格外看重书写。学生时代,写过很多很多文字。那时所有梦都天高云淡,那时所有幻想都春暖花开。记得第一次给《辽宁青年》杂志投稿,不久就收到编辑尹正茂老师的回信,至今记得杂志社那白的晃眼的大号信封,和尹老师洒脱大气的字体。
随着时间和通讯方式的改变,也跟尹老师彻底失联了,可尹老师第一封信和陆续又给我写过的几封信,跟父亲和舅舅们写给我的那些信一起,依然被我用心保存。
后来,QQ的出现,微博的出现,及至后来微信的出现,几乎彻底颠覆了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鸿雁传书”。书信,家书已然成为历史。我的目光再也无法从屏幕上挪开,我的手指也同样。可是,当母亲的目光久久不能从我脸上移开的时刻,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堕落。现代通讯方式让我距离机器越来越近,而距离人越来越远。
当大多数人都距离人越来越远的时候,聚集在一起,我们早已不再是温暖的人群,而是冰冷的机器阵营。呼喊一声,再也听不到响应和回声,留给我们的只有机械的碰撞。
6/
记得某一天,小妹给我发来达哥逗弄外甥女的小视频。看到达哥好像又长高了不少,小外甥女也长大了许多。看着他们亲密的样子,我才慢慢感觉到体温回升,才感知到自己还没有完全机器化。晚上跟达哥进行了视频通话,明显不知所云。
在从前,面对信纸,会有多少语言更好的跃然纸上?!
通讯工具和方式的改变,我的口语表达似乎也在退化。能用表情符号替代,我绝不使用文字,能用文字替代,我绝不使用语音……这是我在微信上经常主张的。没有标新立异的初衷,只是说明我们早已被高科技文明俘虏并渐渐同化。
7/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千年前的大唐诗人张籍,一首《秋思》撼动多少人的心弦。
而我,此刻正在梅雨季节的南方,雨后的空气清新却有些许的南方的热。我奇怪的是,这些在电脑上敲击出来的体温越来越低的汉字,无论如何再也附着不上任何思乡的情绪。
当我们彻底放弃书写和汉字,我们的心哪里还能安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