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羊】关东边疆铁骑行第24天
9月7日 从大五家子到逊克县 骑行106公里 总行程2155公里
昨天中午前就到了大五家子。因为担心后面到逊克之间没有地方住,就在这里停下了。晚上有朋友说,其实在沿江乡有一家小旅馆,可以住宿。不过当时我已经在大五家子安排住下了。
昨天的骑行游记内容比较多,弄完已经晚7点。赶快上床休息。早晨醒来已经2点多。既然睡不着了,那就起床。
洗漱完毕。煮了一锅稀面条,准备吃早饭。
吃完了早饭,时间有点早,还不到4点。看看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多云,气温12度到23度。北风一级。分时预报显示今天是个大晴天儿。希望今天有一天好天气,因为我要骑一个长途,将近百公里。
虽然时间较早,但是4:00我还是出发了,因为一切已经收拾停当,无其他事可做。那就走人。
从大五家子出来。本来应该一路向南走。结果跑到最南边儿要上311国道的时候,却发现路被封死了。而且是用铁丝网封的,根本绕不过去。没办法,只好骑车又到西边,仍然是出不去,又绕到北边。在西北出口处,同样被铁丝网封着。好在从旁边可以腾挪出去。费了好大劲才上了311国道。这一折腾,20多分钟过去了。
离开大五家子,骑行了10公里以后,开始爬一个大岗,这段爬坡的路很陡很长。推车爬了3公里以后,到达坡的顶部。然后开始下坡。下坡的路更陡。根本不敢放坡,只能搂着闸慢慢下。速降了2公里,来到坡底下。然后又开始不断的上坡,下坡,上坡下坡。前前后后折腾了10公里,才终于离开了这段山区,重新来到了龙江平原上。
在平原上骑车还是很舒服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坡度。骑的比较轻松。今天的风也不大。太阳也出来了,正是风和日丽的好天儿。最适合骑行的日子。天高地广,无遮无拦。只是路边的风景乏善可陈。
6:47,骑行了33公里。到达了小桦林子,这是一个交叉路口。去往东吴县的路和去往逊克县的路在这里分道。
按说一个交叉路口处,通常都是一个繁华的所在。可这却是一个非常小的屯子。既没有饭店,更没有旅店。
不过从这里向东吴方向走3公里,有一个胜山要塞。这是当年日本人在东北修的重点要塞之一。
有位网友写了一篇《胜山要塞,掩没在荒草中的战争沉思》,对胜山要塞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文中写到:
胜山要塞距孙吴县城40公里,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有左右两翼,左有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设有备用弹药库、军需仓库、有东官舍、西官舍两个军官宿舍区,还设有给水塔、俱乐部等设施。按当时的军事物资贮备,可供两千多士兵驻守一年以上。右有毛兰屯野战阵地,有近百个不同规模的军事工事,这些工事依然保存较好。
当年胜山要塞的主阵地配备四个步兵中队、二个炮兵中队、一个工兵队、配有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大型要塞炮及反战车速射炮;步兵用轻重机枪、步兵炮、野山炮。
胜山阵地设有营房、医院、碉堡、掩蔽部、指挥所、仓库、观察所、炮阵地、机枪阵地及野战掩体、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等大量地下地上永备工事,现大部分保存较好。
1933年,日军参谋本部会同关东军制定了一项秘密计划,1934年开始实施,即沿大兴安岭、黑龙江、乌苏里江构筑一条对苏防线,这条防线包括14个要塞,日本人称之为“国境守备阵地”。他们选中了霍尔漠津,霍尔漠津是附近一个满族和达斡尔混居的小村庄,汉语为胜山。每个要塞驻扎了一支国境守备队,编制1200人,胜山要塞驻扎的是第五国境守备队。这项计划把对苏1700公里长的防线分为西、西北、北、东四个防区,胜山要塞属于北部防区,在它的两侧是 黑河、瑷珲、法别拉。在这四个要塞的后面,他们选定了一个叫逊别5号站的小地方,以它为圆心,建设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军事基地,军事基地包括四通八达的通道、5000栋营房、两个可起降中型运输机的飞机场、两个在北满最大的火电厂、无数的医院、仓库、工厂……1937年,伪 黑河省在这个小地方建县,称为 孙吴县。这个荒凉的小地方迅速变成一个军事重镇。1938年,关东军独立第四军辖两个师团、一个旅团进驻,还有若干的空军联队、筑城联队、工兵联队,驮马联队等,还有一支细菌部队,驻军达10万。建设要塞和孙吴基地使用了几万中国劳工。
构筑胜山要塞历时八年,使用了3000中国劳工。这3000人无一生还,建成时活着的也都被秘密杀害。1936年至1941年,日军的野心开始膨胀,他们的战略开始由单一防御悄悄转变为攻防兼备,根据日德“防共协定”,他们约定要夹击苏联。但不知为什么,日军在1941年却偷袭了珍珠港,他们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太平洋战场上去了。关东军的精锐部队大量被调走,甚至山上的重炮也被拆下来运走,东北的日军进入一种他们称“静谧的北方”的时期。
1944年,欧洲战火平息,美英苏瓜分世界的决议达成,关东军感到了寒冬将至。1944年下半年和1945年上半年,关东军紧急组建了22个师团,紧急征募新兵,使总兵力达到75万。但是他们晚了,就在苏联对日宣战的几个小时之后,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突然发起了攻击,4000架飞机、4000辆坦克,150万大军突如潮水般涌来,关东军东北防线顿时大乱!
1945年8月10日, 孙吴和胜山要塞受到苏军攻击。苏军的机群狂轰滥炸,苏军的坦克集群在那些低矮的山间迂回穿插,几天的时间,就将孙吴日军的各阵地、各部队分割包围,123师团已无法组织有效反击。是时,第四军被紧急调往哈尔滨, 孙吴只剩了123师团,编成刚刚三个月,师团长是北泽贞治郎中将。
守备胜山要塞的第五国境守备队对战争猝不及防,他们的勤务点分布很开,在江边还有观察哨,大队部也住在山下,山上只有不多的人。战斗打响时,他们紧急向山上收缩,但已来不及了,苏军的坦克已穿插过来。山上的炮弹储备不多,所以那些大口径的要塞炮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飞机和苏军的远程大炮很快将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夷平,他们只好退进坑道,做垂死的挣扎。师团派去增援的挺进支队被打散,送去的炮弹也未到达阵地。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战败诏书,16日,关东军决定投降。17日北泽贞治郎向所属部队下达投降命令,交出了武器。这是关东军中最早解除武装的一个师团。如果给那些日军时间,他们还会做顽强的抵抗,苏军也会付出极高的代价,但是16日的投降命令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到20日,全东北的战火已大部分平息,148名关东军的将军被苏军关进集中营,几十万的关东军士兵被遣散。日本人耗费十年功夫构建的坚固防线,只十天的时间便告瓦解。而四十年前的1905年,关东军第二方面军和第三方面军十万人攻打俄国人在金州和旅顺的要塞,却以5万人阵亡的代价方才攻克,阵亡名单中就包括第三方面军司令官乃木希典陆军大将的两个儿子。乃木希典是一个恶魔,也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军人。攻打旅顺203高地时,他的部队是排着密集的队形向山上冲锋,而俄军使用当时最新式的马克辛速射重机枪,子弹就下暴雨一样!我看过《旅顺口》,每当想起那一幕,我都会感到战栗,那不是战斗,而是绞杀!乃木希典卸任回国,途中他曾赋诗:
皇师百万征强虏,
野战功城尸做山。
愧我何颜见父老,
凯歌今日几人还?
这件事折磨了他一生,最终他杀妻后剖腹自尽。
山水轮回转,四十年后,俄国人回来了,他们转而攻打日本人的要塞,但这次他们不是用密集的士兵肉体,而是用密集的子弹、炮弹、炸弹!日本和俄国,是历史的宿敌,他们的仇隙是民族的,但他们的结怨焦点却是中国的东北大地。这么多年来,我们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厮杀。
战败前,123师团下令将 孙吴的军事设施尽量毁掉,那几天 孙吴周围到处是隆隆的爆炸声,和弥漫的火光、硝烟。胜山要塞被一轮又一轮的炮火犁耕,战斗结束后,苏军出于战争考虑或泄愤,用大量的炸药将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工事炸翻开来。
战后50多年里,这些要塞遗迹淹没在深山里、荒草中,久久不为人知。只是在近几年,在来中国凭吊的幸存的日本士兵指引下,才发掘出来部分工事残骸,使我们今天能重新走进那段历史……
离开距离胜山要塞最近的小桦林子。今天已经骑行了30多公里,应当休息一下。可是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最重要的是这边的蚊子特别多。只要一停下来就会有一群蚊子呼到你身上开始叮咬。所以根本不敢停下来休息。
但我还是停下来,吃了一个西红柿。
7:13,骑行了39公里,到达了沿江达斡尔族自治乡。我特意拐到乡里,看到乡里果然有旅馆,而且有两家。不过这里离大五家子近40公里。昨天要骑到这里也得三个小时,时间有点晚。
这个沿江乡相当大。哩哩啦啦在331国道两侧延续了能有2公里。现在这边的农村都实现集户并屯。大家都迁到一起居住。因为集中以后,各种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生活也更加方便。不过不知道他们在原来地方的耕地如何管理。
今天除了刚开始爬了一个10公里的大坡以外,基本上一路都在龙江平原上骑行。因为风和日丽,所以骑行的很轻松。地上的风景固然乏善可陈,但天上的云彩却是形态各异,变化多端,横看成岭侧成峰,蓝天白云,格外漂亮。
九点钟,骑行了70公里。路过胜利村。在这里我停下来向南方眺望。在这里正南大约10公里处,就是逊克县逊河乡双河村。那里是当年上海知青金训华下乡和牺牲的地方。
估计现在的年轻人没人知道金训华了,金训华是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
1969年5月25日,金训华带着他的妹妹金士英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来到黑龙江省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落户,下乡不到三个月,8月15日下午,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公社的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
金训华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感动了全国,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树为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为人们广泛传颂。邮政部还专门发了一张金训华的邮票。
然而半个世纪以后,金训华到底死的值不值?却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话题。
很多人觉得,为了一根木头献出一条年轻的生命,实在是不值得。今天的人们无法理解,当时人们那种为了集体财产置个人生命与不顾的献身精神。
金训华那个时代,人们把为集体而献身看得至高无上,而个人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在伟大的目标面前都觉得无足轻重。
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对此有深切的感知和理解。
记得同样是在1969年前后,我家当时还住在辽宁省的康平县。有一天晚上,县医药公司的仓库起了大火。我正在家里听收音机,收音机里居然传来了广播的声音。说是医药公司着火了,让大家去救火。于是我拎起一把铁锹,骑上自行车就去了县城北边的医药公司。根本没有想会不会有危险?到了现场,因为年纪小,凑不到前面去。只好帮着看抢救出来的东西。后来我们还去做义务劳动,帮助清理废墟。这一切都没人组织,没人号召,完全是我们的自觉行动。那个时代,雷锋王杰,欧阳海……对英雄的宣传深入人心,在宣传机器蛊惑下,英雄成为一种宗教仪式,打从少年时起,我们就做梦都想当英雄。出了事儿危险不危险,丢了命值得不值得,根本不在我们考虑的范畴之内。这一切现在的年轻人是根本没有办法理解的。
所以当集体的木头被冲走之后,金训华作为一个优秀红卫兵的代表,上山下乡的带头人,在那个时候,他根本想不到危险。他去抢救集体财产,只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当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们在这一点上差异巨大。至于说为救一根木头,牺牲年轻的生命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办法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下进行讨论。
尽管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珍爱生命是人的本能。但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缺乏殉道者,不缺乏被理想和信念支配而奋不顾身的人们。当然也不缺乏被灌了迷魂汤,受到蛊惑和煽动,而充满了热血和激情的年轻人,尽管事情过后,他们可能会为当初的幼稚和轻信而懊悔,但在当时,他们仍然会义无反顾,英勇献身。我不知道该如何评判年轻人的这种热血和冲动。但我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这种幼稚的激情,那他肯定已经渐入老境,生命之火也即将熄灭。
在风和日丽中轻松奔波了一上午,于中午11:30,骑行了近百公里,我到达了逊克县城。
逊克县城不大。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风景。我在客运站附近找一个小旅店,安排住下。然后去吃午饭。附近竟然没有几家小饭店。只有一些人在推着车收麦包着馒头,大碴粥等。转来转去,又转进了一家大型超市。一看到冰柜里的速冻饺子就忍不住买了两包。然后又到面食柜台买了些大枣馒头,玉米面锅贴。到酒类专柜买了两听啤酒,这水果专柜买了二斤香蕉。带着这些战利品回到旅馆。煮了水饺,拿出原有的哈尔滨红肠。一边吃水饺和红肠,一边喝啤酒。吃完之后又吃了几根香蕉。酒足饭饱。
吃完饭骑上车到江边转了一转,拍了几张照片。
下面这个是江边广场的主题雕塑,据说是一个大豆荚,因为此地盛产大豆。
从江边回到旅馆,开始整理今天的游记。
本来今天的内容已经不少了。可前天在黑河我就说要讲述矗立在黑河市对岸海兰泡高地上的穆拉维约夫雕像的故事。所以今天还是要把这段儿讲完。
这个穆拉维约夫就是从我国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对岸掠走了大量中国领土的俄罗斯将军。当年他是俄国东西伯利亚的总督。他是一个勤奋的将军。对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寄予已久,谋划周深,他的目标就是要推翻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因为这个条约中黑龙江还是中国的内河。他不仅有野心有目标,而且是一个实干家,做事缜密细致,有条有理。他不要沙皇一分钱,广开税源建立了一支万余人的军队。他精力充沛,不停的工作,组织移民视察哨所,建造军舰选择港口, Vip沙皇扩张国土,不吃辛苦的独立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他是俄国沙皇陛下最忠实的最能干,也最称职的将军。然而正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所说:“他的每一分才能都是中国人的灾难。”
其实沙皇并不知黑龙江怎么样,也没有想到要占领黑龙江,因为当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负责签约的俄方钦差大臣葛洛文还受到过嘉奖,可见沙皇对当时已经得到的已经非常满足。但是穆拉维约夫却凭着他的理想和才干,为俄国沙皇争取了更大的利益。
他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屈辱的瑷珲条约,从此,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不属于中国,这相当于中国现在领土的1/6。相当于德法两国的领土。这片土地上满山青翠,森林密布,地下资源丰富。有各种矿产,黄金石油等等,这里还是天然良港,有无尽的海产。
1900年7月,俄国趁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武侠北部之时派兵占领江东六十四屯,7000余百姓除百余人潜水渡江脱险外悉数被赶入黑龙江,命丧江心。中国永远的失去了江东江北这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富饶的土地。
1891年,在穆拉维约夫逝世10周年的纪念会上,俄国人决定建立一座与他的功勋相称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他的全身雕像,这座雕像从彼得堡启程,运到黑海的奥德萨,再由奥德萨由海路到达海参崴,由海参崴到达兴凯湖,再进入到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经过了约半个地球,最后树立在黑龙江对岸的哈巴罗夫斯克高地上。虽然俄国为此付出了巨额的费用,但比起这位将军本人的贡献,可以说九牛一毛。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人能让他那样用如此少的代价为一个国家换来如此广大的领土。
这座雕像如今就树立在黑河市的黑龙江对岸的高地上。他头高昂着,手拿一支海军用的单筒望远镜,另一只手拿起一份卷起来的瑷珲条约,脚踩到一根系着两只铁锚的锚链,面对着前面的黑龙江,在黑龙江上航行的人,远远就能望见这座雕像。
由于中国历史教育的缺乏,许多中国人根本不知其人作为。许多中国人,包括许多官员从黑河到对岸旅游都会兴致勃勃的在这位侵略者的脚下拍照留念。这真是一种绝妙的讽刺。颇有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2006年,俄罗斯发行了5000元卢布,他们把这位对俄罗斯来说功勋卓著的"侵华英雄"穆拉维约夫的雕像印在这张俄罗斯有史以来最大面值的钞票上。
对俄罗斯人来说,他的贡献确实配得上这项荣誉。然而,因其才干造成一个多世纪以来饱受国土沦丧的屈辱的中国人,却早已忘记了当年国土被强掠,指明被戕害的痛苦,却正在这一年,在这位当年的侵略者的目光注视下,在黑龙江此岸兴致勃勃的举办了所谓的"俄罗斯年",一厢情愿的拼命渲染所谓的“中俄友谊”。
对于这一切,我真的觉得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