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青瑶峒里的虞舜遗风:傩鬼头平安宴
蒋咸喜
广西桂北全州县大西江境内古称青瑶峒,据瑶人的《评皇卷牒》记载这里曾是十二姓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峒内有纪念舜帝的九疑山和舜帝驻跸的舜皇山(全州县大西江、文桥与东安县交界),这里的民俗深深地打上了舜文化的烙印。当地至今仍传承着古老而又神秘的"傩鬼头"保太平的"平安宴"传统礼俗,还流传着红军路过不动村民婚宴,百姓拜菩萨为红军祈福保平安的故事。
"傩鬼头"保太平的平安宴在青瑶峒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傩鬼头"祭祖先,即迎请祖先出来保佑子孙平安的平安宴,它是当地民间践行舜帝"孝"文化,追养继孝的祭祖先宴饮礼俗;一种是"傩鬼头"祭神明,即迎请神明出来保护地方太平的平安宴,它是民间保平安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祭神宴饮礼俗。按地域族群文化不同,又有军户和民户之别。军户(当地称"六户")的平安宴是祈福保国家安宁的礼俗,民户的平安宴是祈福保民间平安的礼俗。
(一)"傩鬼头"平安宴礼俗起源
"傩鬼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青瑶峒"傩鬼头"祭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的先民崇拜鬼神,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而获到平安,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祀。这种祭祀礼俗是以立尸祭仪式来进行的,朱熹云:"古人祭祀无不用尸"。
立尸而祭的礼俗古老悠久。据《礼记·礼器》记载,夏代就有立尸而祭,"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坐尸",以上文献说明夏商周时期"尸祭"就已存在,但这里的"尸",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尸体"之"尸"。尸,甲骨文作,像一手垂放在膝盖上而坐的人形。古代祭祀祖先或神明,要用"尸"。"尸"是指"神象",是代替被祭者接受祭祀的活人,也就是灵魂的象征物。《魏书·高允传》记载:"古者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凭,致食飨之礼。"可见,让活人代替被祭祀的祖先或神明享用拜祭和供奉的这种立尸而祭的礼俗在先秦时期已成为丧祭常规。
周朝统治者以"德自舜明""舜二十孝闻天下"的道德始祖舜帝的德孝文化作为建构周代社会秩序的起点和根本。"祭者,教之本也",周代在制定礼仪时的根本考量是以舜帝的"孝祖"文化的孝为基础,通过祖先崇拜的仪式来践行。正如《礼记》所言:祭祖的意义在于"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亲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国语.楚语》亦云:"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周朝统治者已将立尸祭这种祭祀祖祢'事死者如事生'的礼义规范当作整饬社会秩序,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根本,这种礼俗深深地影响着其后中国文化的走向。
立尸祭礼仪作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手段和工具在夏商周三代相当盛行,但自秦汉以后立尸祭礼仪则从社会上层彻底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像事",倒是民间尚有立尸祭礼仪继续传播,时至今日仍有孑遗。
全州县大西江青瑶峒民间的的立尸祭礼俗是以"傩鬼头"仪节形式出现的,它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
1、"傩鬼头祭祖先"的"平安宴"
大西江"傩鬼头祭祖先"的平安宴活动是与巫术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它是立尸祭礼俗的传承,当地的师公头戴"鬼头",以此代"尸"扮演接受祭祀的祖先,接受后人供奉拜祭。其在神人沟通的形式上与先秦时期的立尸祭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他们在神人沟通的逻辑上是一样的。在祭祀中他们都将"尸"当作是先人灵魂的形象化身,都要借助于"尸"这个具体的对象,让祖先崇拜信仰仪式的意义通过身体的真正互动,跟祖先达成沟通,通过供奉、拜祭以表达敬意。
祭祀仪式的举行一般在腊月时节,地点在各村的祠堂,具体以安家堂的形式出现,祭祀仪式一般要进行三天三夜。在"傩鬼头祭祖先"仪式中,师公拿出九个面具,当地称之为"鬼头",这些面具在仪式中分别代表三对祖先夫妇。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代表诸神。还有一个应邀参加的土地公。
农村安家堂时有个大堂请圣的祭祀仪式,即在每村每家每户立家堂、安香火时,要由师公做法事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的唱词有:"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松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尧帝和舜帝诸神到位才能举行祭祀仪式。
在祭祀中,头戴"鬼头"面具的"尸"(师公)暂时性地扮演了先人的角色,后人则把对亡灵的希望和感情倾注在"尸"的身上。仪式中,"尸"(头戴"鬼头"的师公),每次换上相应的服装,分别代表这些接受享受的祖先和神灵。祭仪中,"尸"是祭祀的中心人物,主持祭祀的执事(师公)和祭祀的主人都围绕"尸"而行动。装扮离世祖先的"尸"正是虚拟的祖先,仪式在虚拟情境下进行。在主持的引导下,"尸"要像祖先活着时一样接受孝子们的孝顺行为;孝子们也要像侍奉活着的祖先一样侍奉"尸"。因此,仪式的整个过程,各种细节中,都在构拟一种宛若主客体都实际存在的沟通方式。这个沟通方式也非常有趣,"尸"首先会说一些有趣的段子,戏谑一番,然后跟主持仪式的师公沟通,最后"尸"坐在家堂前方接受子孙的供奉。
当地的"傩鬼头"立尸祭按礼俗要迎请三代"尸"(祖先),第一代请的是先祖,第二代请的是高祖,第三代请的是曾祖,每请一代祖先,都要由裔孙中的最长者给"尸"(祖先)陪酒。裔孙要分三次供奉"尸"(祖先),分别奉上事先准备好的"传统十大碗",包括各种肉、羹、九饭及茶、点心、水果,等待"尸"(祖先)享用完毕。"尸"(祖先)会给予子孙一些祝福,说一些吉利话。子孙也会祈求"尸"(祖先)保佑他们平安。
然后主持仪式的师公将"尸"(祖先)送走。这样,整个祭祀过程,一直都贯穿有后人的祭拜、供奉,在"傩鬼头"仪节中祭拜成了与"尸""实实在在"的沟通,通过祭拜迎请三代祖先夫妇从"家堂"中走下来,"出现"在后人的面前。在请祖先、拜祖先和送祖先的仪式中,民众也常常接触到"抽象"的祖先,而"傩鬼头"却是生动的,自己的祖先就"傩"在其上。
整个祭祀的过程和仪式清晰可见,裔孙们也可以观赏和参与其中。他们面对"尸"这个具体对象的祖先,后人祭拜、供奉也更生动。仪式中"尸"接受子孙供奉的各种肉、羹、九饭、茶水、水果、点心,就如同受祭祀的先人吃过了供奉的祭品 、喝足了酒一样,一定会满意,"尸"还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并且能为子孙保平安,带来福气和好运。
送走享祭的祖先即"尸"(祖先)离开以后,主人和家族中人接下来就在祠堂中摆设"平安宴",端上传统的十大碗,并按照尊卑齿序,落坐就席,行洒令,分享"尸"之"馂"(祖先吃后剩下的食物)即供奉祖先的同样的食品——传统十大碗, 这就如同分享到了祖先的恩赐一样。
可以说这种"傩鬼头"保太平的"平安宴"传统礼俗是祭者与被祭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对儒家"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的精髓诠释。当地还流传着设平安宴祭祖先感动劫匪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大石江村的蒋芳友夫妇心慈雍和,汎爱乐施,平常对"贫不能葬者给以棺,寒不自禁者施以被。"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还对那些确实困难的欠债人家,当着他们的面就烧毁借据欠条,放弃债权。咸丰五年,蒋芳友正主持在村里设平安宴祭祖先,当时打家劫舍的匪寇纷至全州,他们在打劫大石江村时,因受这户大善人平日常为穷人济贫解困的隐德所感,匪寇曾毁全州富户房屋无数,唯独不损其居庐,没有打劫村里。大善人夫妇仙逝后,昔日受到恩惠的人家为大善人夫妇的诚德所感,主动为其守墓,直到土改。
2、"傩鬼头祭神明"的"平安宴"
大西江"傩鬼头祭神明"的"平安宴"活动,在当地俗称"傩鬼头还愿",通常称为傩戏,也有称之为"傩愿神戏"。它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巫傩歌舞戏剧。全州文化部门对大西江"傩鬼头还愿"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并以"师公舞"的名义向上级文化申报,现已批准为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鬼头"祭神明平安宴有军户和民户之别。大西江境内居住着一个"精忠、教义、尚武"的族群,他们来自湖广、江西、河南等地,当地叫"六户"即军户。明洪武九年,朱元璋曾命护送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到桂林就藩的六位护驾指挥江原、刘纪一、胡成、陆亚奎、徐林、王庆二屯守青瑶峒御瑶,世代从军,控扼要塞。屯守青瑶峒的军户"六户"自明洪武九年入境御瑶,直到康熙九年才奉令废屯为民。"六户"后裔今主要居住在大西江境内的江梅村、月塘村、鹿鸣村、王家村、徐家村等,他们在境内建有纪念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祠、纪念"宋末三杰"之一左丞相、抗元将领陆秀夫的莲花庙、保国家安定和民间平安的太平庙等。锦塘伍家村的太平庙是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迎请庙王举行"傩鬼头"祭神明的平安宴活动。其他一般是在年头和年尾,当地人就要迎请供奉的神主,在祠、庙内举行"傩鬼头"祭神明的平安宴活动,向神灵祈福保国家安宁。"六户"后裔的《鹿鸣家谱》就有从戎报国的族规:族规教育子弟要"恃铁血保种族","一闻征调命令,踊跃前往,方不失为大国之民,复不负始祖考尚武雄风。"
民户举行的"傩鬼头"祭神明平安宴活动则是向神灵祈福保民间平安。大西江境内流传着《新郎的父母蒋永佳夫妇拜菩萨为红军祈福》的故事。
1931年元月1日,红七军路过大西江会龙铺村,恰巧当日村里的蒋永佳的次子蒋世兰结婚娶新娘,新郎家已摆好了婚宴传统十大碗酒食。红军刚到八十山关口,就有人进村报信,大喊"红军来了!"因国民党政府的欺骗宣传,不明真相而恐惧的群众连喜酒都来不及喝,撒腿赶紧跑上山躲避。
红七军并未进村打扰群众,而是在村外稍事休息后继续赶路。红军走过后,惊惶返回的新郎新娘及亲朋和村里群众,一路上议论莫不认为"赤匪"对村里已洗劫一空。待他们入村,竟然见家中物品和婚宴酒席毫发未动,无不感慨地说:"真是来菩萨兵,从未见过像红军这样的军队!"新郎的父母也由恐转喜,连说今日真是个大吉大利的良辰佳日,幸遇一支好军队。
新郎的父亲蒋永佳一家是从大石江村搬到会龙铺村的,在他们得知红军还没有走远,就住在他们的老村大石江村时,便商量要到老村那个给村族保平安的归崇庙,给红军祈福还愿。
第二天天还没亮,新郎的父母就起床赶路,特意来到他们的老村大石江村蒋姓人的宗庙——归崇庙,跪拜烧香给红军祈福,请管理凡间平安的灵王菩萨保佑红军平安、打胜仗。此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据当地村民说:这个归崇庙就在大石江村后的广西大道上,当年红七军就是经过这里,进入大石江村的。新郎的父母到归崇庙烧香跪拜上清灵宝天尊的原因是,这里是村民每年开展"傩鬼头"还良愿、保平安的地方。庙中供奉的上清灵宝天尊据说是管天下鬼神的,能为村民去恶消灾保平安。
大石江村的"傩鬼头"祭神明平安宴活动,以"傩鬼头还愿"的形式进行。村里每一年要举行一次小型的"傩鬼头还愿"祭礼活动。每三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傩鬼头还愿"祭礼活动。"傩鬼头还愿"的祭礼时间定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祭礼要进行三天三夜。村里通过举行祭祀活动,借助还愿的形式从精神上控制村族畏惧鬼神,让村族牢记神明不可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祭祀活动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迎请庙王"。庙王是蒋姓一族世代尊崇的法力无边,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的灵宝天尊。人们将灵宝天尊供奉于归崇庙中神坛主位,并每年敬以"傩鬼头还愿"的祭礼。
大石江村后有归崇坪,地名取舜帝南巡,三苗部落因崇尚舜帝之德,在此归顺舜帝之意。相传禹帝欲讨伐战败南迁的三苗,舜帝不赞同完全靠武力征服,应对三苗采取怀柔政策。于是舜帝南巡三苗,在青瑶峒枕山上的归崇坪与三苗部落"乐与天地同","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表示偃武修文,得三苗欢心。舜帝通过礼仪教化,恩威并施降服了三苗。为纪念舜帝南巡德服三苗这件事,当地人便称此地为归崇坪。
归崇庙就建在归崇坪的附近。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村里要在总祠举行古老的傩鬼头还愿祀典活动。这里流传着归崇庙保平安的故事。明末清初,因改朝换代,南明永历帝开展反清复明活动,抗清烽火在全州境内燃烧十五年,大西江境内的乡民因忠于大明王朝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石江村的蒋锡周系明代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举人,曾任江西玉山县知县。他的祖辈因世受明王朝的恩泽,明亡后,他没有降清,而是誓言精忠报效明王朝,他随明军南下到全州,追随南明永历帝进行反清复明,永历皇帝曾在全州县城和西延大山里对蒋锡周等人进行加官晋爵,封了一个不小的官。蒋锡周还曾带领大西江境内的乡民在大石江村的领旨头(地名领旨头在今镇政府、粮所所在地即领圣旨的山头)跪受永历帝发布的抗清圣旨。
据史料记载,南明与满清军队曾在全州经大西江过八十山古关这条通往新宁、武冈的军事要道上战事来回穿梭,永历帝也先后两次进入大西江。永历帝过境时曾在大石江村后的山头向旧臣蒋锡周发布抗清圣旨,确保这条军事间道的畅通与安全。今大石江村旁有个叫"消人塘"的地方,据说就是因蒋锡周曾在这里处置了很多降清的汉人和满清的探子而得名。南明抗清失败后,清廷曾派军队追杀蒋锡周至周家之下的田垌。他无路可逃时,持木工用的木马陷入泮田(以后这块田就叫"木马丘"),结果无法跳出而被抓获,清军就地将他进行"五马分尸"。后来家人将他被分解的尸体分别葬于五处,故当地有蒋锡周"一人葬五坟"之说。大西江境内各村的青壮年也在追随蒋锡周参加永历帝组织的反清复明斗争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南明频繁的社会变乱,战事不断,让"鱼米之乡"的桂北粮仓全州出现饿殍遍地,尤其是发生在经全州长万两乡过大西江八十山这条通往新宁、武冈的军事要道上的兵家战事穿梭,"虎狼肆毒",东突西窜,败兵劫掠,使得出白米的万乡大西江境内"十室九空",岁馑日甚,天行瘟疫,出现乡民馑疫惨状。为求得人丁兴旺,地方安宁,村里的先贤将神庙搬迁到了舜帝南巡偃武修文的归崇坪,希望有神灵护着村族能够人丁兴旺,地方安宁。
村里"傩鬼头"祭神明保平安的祀典仪式既简朴又隆重。届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齐聚在祠堂里,师公将自己多年精心雕刻的各种傩面具准备好,傩面具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傩鬼头还愿"仪式有迎请庙王、开坛请圣、敬奉祀事、祈福还良愿、闭坛、送庙王等仪式。
迎请庙王的过程最为热闹。请神队伍从八房宗祠出发,由神龙飞舞引领,村里的男女老少全体出动排成长龙,高举令旗,舞着龙灯,年轻人抬上八抬大轿,请上师公等民间艺人,一路唢呐吹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前往村后的归崇庙迎请庙王诸神。
归崇庙供奉着上清灵宝天尊,迎请队伍进入庙内后,先由穿着玄衣朱裳的师公跳神降像傩神法事,然后用八抬大轿抬着庙王,捧着土地神庄重地出庙,到村里走街穿巷。队伍每过一户人家的门口,主人都会点燃鞭炮敬之以礼。当天上午,迎神队伍热热闹闹地将庙王和诸神接进村里的总祠八房宗祠,进行安位,然后举行傩戏表演祈福活动。民间艺人头戴鬼头面具"跳傩",祈求平安,场面多伴以锣鼓。此外,还表演被当地称作鬼仔戏的地方木偶戏。
村里在八房宗祠热热闹闹三天后,又举行隆重的送庙王仪式。
"傩鬼头"祭祀活动期间,村民要在祠堂里进行祭神和许愿,祈福祛灾,驱瘟逐疫,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向神灵表达追求幸福生活等一些最朴素的美好愿望。祭祀期间,村民还要在祠堂内摆设平安宴,并按照尊卑齿序,落坐就席,行洒令,分享神灵的恩赐。
全州大西江境内的"傩鬼头"平安宴这种源于古老的祖先神灵崇拜的立尸祭神秘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的审美价值,现已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以其丰富的伦理和政治内涵突显出特有的文化韵味,在今天其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中的历史营养和合理内核仍可值得吸收并予以弘扬。从表面来看,它是世俗功利的表现,但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平安宴"的深刻内涵——慎终追远、追养继孝、和谐有序。
这种礼俗对于社会组织的细胞——宗族而言,还具有收族的作用。祭祖先和祭神明的平安宴礼俗是由宗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因而其作用也自然是一种群体性的作用,正如《礼记·大传》在解释"人道亲亲"时所云"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祭祀礼俗崇尚的祖先和神明崇拜,可以凭借一个共同祖先的血缘情感纽带而将宗族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以此弘扬合亲尊祖、衍德崇宗的传统美德,这对于恢复乡村的传统文化,协调社会关系教化民众,维护乡土秩序,保障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行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图:全州县大西江镇民间的傩鬼头立尸祭仪式中使用的部分鬼头面具。在立尸祭仪式中师公头戴"鬼头"面具象征祖先接受祭拜,享用供奉,形象地建构出后人对祖先的灵魂崇拜和信仰仪式的人神具体沟通。当地祭祖先的傩文化活动包括傩仪、傩舞和傩戏,这项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以上"鬼头"由蒋昌培师傅提供。
如图:全州县大西江镇大石江村的村民在村八房宗祠的总家堂前举行迎请祖先的祭祀仪式
如图:全州大西江当地的民众信奉祖先崇拜。图为村族在傩鬼头立尸祭仪式中迎请出来的先祖夫妇,这对先祖夫妇安坐在家堂前接受裔孙祭拜、供奉,展示了后人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和信仰的敬诚之心,实现了裔孙与祖先之间的神人沟通,形象生动、立体、逼真。
如图:全州大西江当地的村族在傩鬼头立尸祭仪式中迎请出来的高祖夫妇,这对高祖夫妇安坐在家堂前接受裔孙祭拜、供奉。
如图:全州大西江当地的村族在傩鬼头立尸祭仪式中迎请出来的曾祖夫妇,这对曾祖夫妇安坐在家堂前接受裔孙祭拜、供奉。
如图:全州大西江当地的村族在傩鬼头立尸祭仪式中迎请地方保护神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降驾。土地生养万物,民间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神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祭祀土地神能够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
如图:全州大西江当地的村族在傩鬼头立尸祭仪式中迎请文武功曹降驾。据说文武功曹降驾,能保佑村族裔孙辈出,人才济济,文武双全。如图右的文功曹是文曲星下凡,保佑后辈读书赶考一举成名。
如图:全州大西江当地的村族在傩鬼头立尸祭仪式中迎请头戴蚩尤面具的开山先锋降驾。据《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记载:"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这说明上古时代的蚩尤因严格实行法制而树立了威严的形象和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当地民间说头戴蚩尤面具的开山先锋降驾能够清宁地方,消灾化吉。图为李武槐师傅在立尸祭中扮演的开山先锋。
如图:新郎的父母蒋永佳夫妇曾在老村大石江的归崇庙,烧香跪拜庙中供奉的上清灵宝天尊(亦称灵王菩萨),请菩萨保佑红军平安、打胜仗。
如图:"六户"后裔在大西江镇锦塘村委四板桥村内所建的祭祀抗金英雄岳飞的精忠祠。精忠祠建于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震宇摄
如图:"六户"后裔为纪念岳飞而建的精忠祠古戏楼。台前柱书对联 :"千古奇冤,矫诏召逐,风波星殒,长使英雄浑泪;一腔悲愤,民族付与,河北未平,永叫志士寒心。"
如图: 精忠祠对联:颂先朝名将所建,祝宋考英雄而立 。马震宇摄
如图:精忠祠神龛上供奉岳飞、岳云、张宪。马震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