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笛 丨莫待老时悔读迟——写在读书日

我读到过武宝生的一篇短文《沉思》,由于文章非常有深度,虽过去十几年了,仍记忆犹新。不妨先原文照录于此:

20年前,大学毕业前夕。我和同班同学A、B、C、D,5人,各掏5元钱,筹备了一个简易的谢师宴会。 举杯之际,我们请王教授作临别赠言。

“各位同学毕业后一定很忙,”王教授一一打量着我们,说:“参加了工作,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看书,我期望各位至少一年看一本好书。”

“一年看一本书?!”我们互相望望,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觉得老师的要求未免有些太低了。

20年之后,我们受校友会之邀,返校聚会。王教授以校友会会长的名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举杯之际,他深情地凝望我们良久,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问:“记得20年前,我曾期望各位每年看一本好书,当时各位大笑,今天我要问一问,20年都过去了,哪位看了20本好书?都是哪20本好书?”  听罢王教授的发问,我们不禁一怔。我们相互呆望着,突然发现各自的头发都有些发白,这时才觉得20年过得仿佛打了个盹似的快。当时我们想,天天看书做不到,一月看一两本好书还是做得到的。一年下来,岂不就可以看一二十本好书吗?可是,转眼间,20年过去了,究竟看了几本好书?我在苦苦思索。

“啊!太阳匆匆,人生匆匆!”我说。

A:“唉,是因为我们生不逢时,赶上了十年浩劫,谁还敢看书呀!”B:“十年啊!我们被侵害得太多了!”C、D也有同感,不禁连连叹息。

王教授银发闪光,眼里也在闪光,狠狠地瞪了我们一眼,说:“那么,20年减去10年,那一半时间呢?少说也可以看10本好书。”

我们都沉默了……教授伤心地低下了头。

我说:“老师,20年之后,我们再来回答您。”

“再过20年!……”教授摸摸银发,脸上的皱纹明显地加深了,热泪盈眶。我们的心沉沉的,一阵阵地痛……

舞笛想说的是: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无论个人道路如何坎坷,都应该争取时间、争取条件来读书。成大才者几乎都是这个样。不想读,能给自己说来一千个理由;想读,就没理由了。即使说理由,也就一个:想读!

武宝生的这篇《沉思》很短,但带给我们的沉思太多太多,以至于我写这篇评论的长度竟然远远超出他的文章若干倍。

他要求他的学生每人每年至少读上一本好书,这已经是最低极限的要求了,这在一般人看起来太轻松了,只怕要轻松到“轻易而举”的程度。可是,当你在“轻而易举”把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给浪费掉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都没做,你还会有什么象样的事业可言呢?

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个“坚忍不拔之志”,无疑是指一个人为了他的梦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中包括着为实现目标而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

知识哪里来?你懂的!

曾任腾讯副总裁的著名搜索专家吴军博士这样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优劣无关紧要,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笑到最后的那些摘取花冠的都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辈子都在读书学习、积极前进的人,这也是英美名校给学生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宗旨。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尽管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非常拥挤,但跑完1/4以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一点点先机此时已荡然无作用了。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最后也只有寥寥几人而已。一些过去比我们成绩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吴军的成绩有目共睹,地球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弟弟也非常优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工作后的十几年中,获得了14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目前是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导体公司的CEO。当兄弟二人的生命之花开放得令人瞩目之后,不少人请教他们的父母,但得到的回答平常得索然:就一句“教孩子好好读书”之类的话。

其实这句话地球人更是都知道,但做到的不是很多。

吴军的父亲因为家境问题,没能上一个全日制的正式大学,只能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一门一门地补习大学课程。他学习了一辈子,非常努力地做科研,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奖,最后,居然在一个极为看重文凭的大学里被升为教授级研究员。兄弟二人主要是受父母影响较重。在吴军的印象里,父母晚上从不应酬,也不看什么电视,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吴军的妈妈快80岁了,依然每天坚持读书。

面对成功者,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成功后的“被追捧”,羡慕他们头上的光环,却没兴趣了解他们成功的过程,更不肯效法他们读书的韧劲。

拿破仑作为一位世界顶级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读书肯定不会少,即使在戎马征战之时,每年读书只怕也不至于达不到一本吧,可他还是觉得自己读得不够。他兵败滑铁卢被俘,囚禁于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孤独的生活终于使他沉寂下来可以继续专心读书了。这时,他读到了中国的古代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读后猛拍大案:可惜过去读书不够,倘若早些时候能读到此书,被囚禁的绝不会是我而是对手了。

当然,这里应该着重地点一下,他说的并非没读过书,也不是他没存有《孙子兵法》这部书,而是没有读到我们华夏兵圣的这部经典兵法。可是,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他由于“读书不够多”,才没能读到《孙子兵法》,倘若平时忙里偷闲再多读些书,读了《孙子兵法》的话,只怕就不至于因疏于读书,致使书橱遗珠而遗恨千古了。

再说另一个不遗憾的大人物例子——毛泽东。应该说,他的学历并不高,中专毕业。可他就是只要有暇,便拼命读书。且不说他青年时代闹革命的年月总是夜以继日的读书不止,有时为了练就读书之专心致志,专门到车水马龙的街市上读,就是在炮火连天、带领部队进行战略性转移的长征途中,调动千军万马纵横捭阖的延安窑洞里,甚至指挥百万雄师解放全中国、以及解放后管理国家大事的日理万机中,亦是忙里偷闲拼命阅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如饥似渴的持之以恒的求知学习精神,若要带领红军从失败中走出来,打败国民党拥有几百万军队的强大统治集团,完成国家政体组织的重建,保证共产党开创的红色政权能够巩固,只怕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这是尚属顶级人物的极端例子,但即便是普通常人,要想有所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工作水平和人格品位、文化修养,也不能远离知识日新月异的书籍。

有科学家指出,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他对业余时间的善加利用,这种“业余时间的善加利用”,其实包括了大量读书成分。现在人们上学条件好了,大都能进入学校按大纲要求完成一定量的读书任务,但必须指出,仅仅靠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是不足以保证你成大器的。学校读得那些仅仅是建造一座大楼的基础,基础打了,若不继续一层一层往上加砖浇筑,是不会成为有用的房屋的。漫说如今已进入知识爆炸乃至知识经济时代了,即使在知识发展缓慢的古代,如不持续学习、不断读书,也是难堪造就的。高尔基能从一个文盲出落成一位大作家,就是缘于他们坚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阶梯”也是一个人脱离平庸,健康成长乃至成大器的有效途径。彭德怀能从一个“斗大的字还认不够一升”的马夫,锤炼成为百战百胜的世界级将军的辉煌征程,同时也是他从文盲到军事家的知识“充电”历程。据说解放后彭老总每搬一次家,光书就要装两汽车呢,那赫赫战功不能不说也是书籍堆垒的结果。那元帅勋章也绝不是玩戏法随手变出来的。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最后诸多梦想没能实现,原因当然不止一项,但就像《沉思》中那些20年没能做到读20本书,甚至连10本也没读过的学生那种“梦断平生”教训,怎能不归咎于他们不知不觉中放弃读书的因由呢?

《增广贤文》有言云:“待有余而济人,终无济人之时;待有闲而读书,终无读书之时。”《广笑府》一书中有一则《怕读书》的讽刺诗云:“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暑去秋来冬天到,收拾书籍度残年。”这也正是许多非常聪明且有能力的人最终庸碌无为的重要缘由。而相对来讲,愿意读书钻研学问的人,别说现在条件很好了,即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读”的,古代如锥刺股的苏秦、头悬梁的孙敬、囊萤读的车胤、映雪读书的孙康,还有凿壁偷光而读的匡衡、圆木惊枕而读的司马光等经典例子自不在少数,就是当今那些著作等身的大牌学者和生活中那些颇有成就的“吴军”们,也莫不是如此。关于这一点,《曾国藩家书》中对此批判得可谓入木三分:如果你想发愤学习,不但在家里能读,即使在野外也会读,哪怕置身热闹场所,甚至背着柴火赶着羊群照样苦读不误。若是你不肯发愤,即使在条件好的家里,甚或清静宜学的场所,纵然置身神仙佳境你照样会把书抛到一边。

我们把读书比喻为人脑的“充电”是非常恰当亦十分形象的。任何一台靠电来运行的物什,不能及时充电都是无法持久的,人脑亦然。“磨刀不误砍柴工”是经过千秋万代检验出来的永远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如今知识传播进入了多元化时代,有人会说我天天电脑上网、翻手机不也是阅读吗?当然,这也属于一种学习方法。能用手机读书更好,终究是又便捷又省事又省钱,可问题是手机“玩”的成分太大,很难控制在最有效地“补充”地位,几年下来就剩一个疑问了:我的时间去哪儿了?还突然发现自己因为依赖手机而浮躁了,致使青春与激情在指尖摇动间不知不觉中蒸发了。报纸杂志手机都不是多余的,但读书和它们并不矛盾。只是一般情况下它们传递的主要是即时性知识碎片,而书籍则是经过作者、读者、时间过滤了的沉淀物,精华成分更大,被整合得相对更系统、更专业、更科学、更可靠、更具吸纳价值了。因此,如果真正想拿知识武装自己,还是应该以读书为主要知识来源而进行充电,辅之以报刊电脑等其他信息手段,方为提升智慧、素质的上佳途径。

诚然,如果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从现在开始进行“补牢”,虽然已经比较晚,但还会有所挽回的,但无情的现实还在于,有些人始终“宽容”自己,为自己寻找着无尽的理由,仍然不肯瞟书一眼,于浑浑噩噩中叹息着了度余生……

世界上不公平的事的确不少,但有一样再公平不过了,那就是时间。反正老天爷把时间绝对公平的分配给你了,无论你贵贱贫富男女老幼皮黑面白肤黄高矮胖瘦,每人一天都给你24小时,你愣是不好好使用,最后自己碌碌无为挥霍完了,又回过头来埋怨老天爷,那老人家只好闭口不言了。

作 者 简 介

舞笛,本名蔡全胜,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长期工作于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曾在报刊上用本名和舞笛、狄湖龙等多个笔名发表文学、新闻及理论作品,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等三部文学著作。




(0)

相关推荐

  • 慕课、得到、网易公开课、喜马拉雅,用到了就是赚到了

    MOOC慕课现在来到了中国,有中文版的,全国很多高校上千门课程都制作了慕课,他模仿真实课程的设置,你可以提前报名,比如三月份开课,你可以四月份报名,如果课程全部结束,你就不可以听讲了. 作为一个打工族 ...

  • 吴军书单|高中生进入大学前,我建议最好能读完这些书

    棕榈说:寒假将至,如何利用宝贵的假期时光"弯道超车",为自己充满电? 答案一定是:读书! 著名的学者吴军,曾经在<给高中毕业生的书单>一文中推荐了一份中学生进入大学前的 ...

  • 很多专家提议不要看畅销书,要看源头上的书!那什么书是畅销书,哪些书是源头上的书?

    蝎子蓝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05-30 20:57 关注 艺术大师达·芬奇曾说过:"谁能到泉源去汲水,谁就不会从水壶里取点水喝." 其实,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起源,书也不例外. 只有 ...

  • 舞笛丨老愚公新传

    话说北山愚公,当年因移山之举,一度成为新闻人物,名扬天下,顿时身价百倍,世人景仰,粉丝无数.当时有不少大单位的头面人物邀他去任要职,终因老头儿无意官场,也无心生意场,概没应允,一直率子孙开山垦荒,耕种 ...

  • 舞笛丨由关林话“归寝”(第二章)

    上一章说到关公所归宿的关林,不妨就接住这个"林"这个话头,谈谈咱们中国墓葬这个问题,也就是人的生命终点的最后归宿,在此我姑且用上一个词叫做"归寝".在我国有史以 ...

  • 舞笛丨被皇帝推上神坛的关老爷

    引言:打油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都要祭祖魂. 人人都有终归地,且听舞笛话归寝. 洛阳有座帝王级别的神庙--关林,距离我们这里不过200公里之遥,那是关公的魂归之地.我曾三度造访游览过,也曾到访过成 ...

  • 舞笛丨鹿邑犹龙智慧源

    鹿邑老子故里"犹龙遗迹"碑刻 犹龙遗迹何处寻? "犹龙遗迹"在哪里? "犹龙"为何方神圣? "犹龙"又是谁给命名的? 我 ...

  • 舞笛丨罗飞增《我的沉香女人》序言

    真情实性写诗章 文/舞笛 在广西创业的粤籍作家罗飞增先生继<寻找客家人的香格里拉>一书出版发行之后,再度约我为他的新书<我的沉香女人>作序,虽已是好朋友,仍不免有诚惶诚恐之感. ...

  • 舞笛丨让血脉再相连

                                                        --写在澳门回归20周年 时针倒拨20年,1999年12月20日,对于我们中华民族与我们年轻的共 ...

  • 舞笛丨行孝宜早不宜迟(选自舞笛《借题发挥》一书

    对"有多少爱可以等待"这个命题,我构思了好久,耽于繁忙而未及写来.现在有人把它写出来了,同我想表述的意思基本一致,而且文章虽短,却写得颇为动情,亦有一定文采,不免从心间涌出对作者的 ...

  • 舞笛丨有一种人连神仙都拯救不了他

    性格决定命运,对此说我们深信不疑,啥性格造就啥命运,或者说性格和命运根本上就是一种因果关系.有些人,连神仙都没法改变他们的命运结果,即使搬出老天爷,也就是玉皇大帝--"东方的上帝" ...

  • 舞笛丨匡正心态是清官

    几年前报刊上读过一篇叫做<贪官轨迹游戏>小品文,经久难忘,文章虽短,寓意颇深,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不啻于长鸣之警钟. 人生游戏,游戏人生.这则电脑游戏看似滑稽,读来搞笑,但可笑的游戏结局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