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选原文,改编过于口语化,是不是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原因?

这是写于1922年,作者许地山出生于晚清民国初的作家,对文字把握能力远远高于近现代人,文字本身的理解强于今人。其文章中的“用字”很考究。改编后的课本恰恰把“文字”的味道改没了。

《落花生》参考原文: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 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他来吃,都喜欢吃他。这就是他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对原文和五年级语文课本,有多处修改,只选其中一处讲讲: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许地山《落花生》原文开始第一段这样的: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隙】,【阝-阜(fù)+ (xì)】,会意。

从【阝-阜(fù)】亦声。阜,土山,与土山有关。

【阝-阜(fù)】-小土山。

【(xì)】,日白光在小小之缝间显现

【(xì)】=【小+日(白)+小】会意,从白,上下小见。际见之白也。壁隙之光一线而已。日白光在小小之缝间显现。

本义:细小缝隙,缝隙显现小小日白光。

小土山【阝-阜(fù)】裂开细小缝【(xì)】透出一线光为【隙】

【隙】本义:细小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

隙,壁际孔也。——《说文》。

隙,裂也。——《广雅》。

【隙】,缝隙,开裂缝隙,强调的是裂开之缝。

【隙地】缝隙之地,夹在某中间可能从未开垦过的缝隙之地。

【隙地】未开垦过而荒芜着,“屋后隙地没有园”才会有“辟来做花生园”。

【空】空闲,空置,强调的是有空间之空闲。

【空地】空闲之地,之前可能开垦种过东西而闲置之地。

原文中用“隙地”,随后用“荒芜”、“”,关联度很高,文字相呼应。

而将“隙地”改为“空地”,这样改了之后,与作者原文意思完全就变了,意思韵味全没啦!

其它的修改:

爹爹——>父亲,(有点像前两年上海语文教材把 “外婆” 改为 “姥姥”)

贱价——>便宜

夜阑——>深夜

......

原文中书面化、考究的“字词”基本都口语化了。

“阅读、阅读”不仅仅只是“阅一阅、读一读”而已,还要理解字词深层之义,这样才能促进语文基本能力的提高。而用字过分直白,甚至过于口语化,往往不利于小孩阅读理解学习能力的训练提升。

语文教育目的:

是阅读、理解及思想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及口语表达)。及思维训练及传承文化

语文的核心是文字,语言(拼音)只能是辅助的,只有理解了汉字中的字义,才能打好语文的基础

如果语文教材及写作文都过于口语化,语文水平会好吗!

教材真错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生”还是“深”?答案在关键字中

专栏
说文部首详解(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