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问题,企业家或比学者更靠谱
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多年来习惯于听取专家意见。
但今天的内容想告诉大家——产业政策制定应该多听取企业家的意见。
● 中国有多年计划经济基础,并在各个产业设立了负责决策的相关研究机构,延续至今成为中国现在产业政策的决策辅助机制。中国的产业政策至今基本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制定产业政策需要听专家的意见。但中国专家主要是科学家、学者,属于理论家,往往离产业较远,容易误用科研替代科技。
● 科研指学校的基础研究,强调单项领先,但科研转化为产品需要经历研发(将多项科研成果综合到一个产品上)过程。以目标、用户和体验为导向,把科研成果通过研发变成产品,才能把最终的利益带给社会,使科技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 全球科研成果转化已进入新阶段,中国需要改变只把世界五百强当标杆的产业习惯。因为现在世界五百强已经不代表世界科技最前沿了,应该更加重视小公司的科技发展情况和科研成果转换思路。但我们中国的学者更是不熟悉小公司的这套思路,也常常混淆科研和研发,误把科研目标当作产业目标。
● 所以中国的产业政策总是又大又全,覆盖全球科技发展各项制高点,听起来目标伟大,但实践难度高,同时也容易吓到其他国家或产业的制定者。因为中国希望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完备系统,同时还要保证大量出口,这样“只出不进”,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当成假想敌。
● 在真正的产业实践中,问题相当复杂。学者没有置身产业实践,往往只追求获取尖端科技的结果,忽略产业的复杂性,尤其对实现路径、产业协作等缺乏考虑。例如山寨模式,对专利缺乏重视。要求跨国大公司必须在中国设厂,甚至交出知识产权才能获得中国市场,不符合自由贸易原则。虽然当时效果立竿见影,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有所打折,这两种模式也无法长期持续。
● 将来中国要实现各个产业的科技领先,不能再用“山寨”和“欺负”五百强的做法,要学会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投资先行、企业主导、政府支持”。企业的战略投资部要有规划性的战略投资,不要一上来就并购,而是对先进科技企业投资支持,当先进科技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合作加深过程中看有没有并购机会。
● 新时期的产业政策制定,应当多听取置身产业当中的企业家的意见。中国目前的一个普遍缺陷是,学术界和产业界难以对接,缺乏产业研发环节。企业家在产业当中运作,自然会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现在获得,有些东西需要迂回,当然企业家也要学习如何进行产业研发,参与产业政策的制定,有效提高可执行性。
● 最后,所谓自主创新是目的和结果,但手段需要学习世界最前沿的机制(积木式创新),尤其学习国外小公司主导的产业研发思路,和最先进的科技公司合作,进行全球性、战略性的布局,逐步建立起中国在全球科技前沿的影响力。
出自 2017 年 4 月 20 期《前哨·王煜全》 产业理解系列
有啥想法,欢迎留言
并将本篇干货转发到你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