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见老乡

有人说,只有离乡的人才有故乡。思念故乡,离乡是必要前提。而这故乡的范围,则可大可小------离得越远,范围定是越大。

念高中时需要住校,学校就在镇上,距离只有三两公里,一周也能回家一趟。即便如此,短短几天的分别,我也会感觉度日如年。记得开学的第一周,终于盼来了星期六,下午一放学,我便兴冲冲急切切步行往家赶,那是我人生十五年来第一次离家那么久,离开爹妈那么久。

走到村子附近,遇见了北街的长水爷,我平日胆子小,从没和他主动讲过话。可那天不同,只要是本村人,我都感觉特别亲切,老远就看出来是他,迎面走近了,大声喊他一声长水爷,想必他肯定是吃了一惊。

那时候,我眼里的故乡,是清清楚楚一个小村庄。小村庄有它的名称,它的范围;其沟沟坎坎,溪水花木,我全都一清二楚。

念大学时,在信阳师院的校园里,同县的学友互称老乡,老乡会是个普及性组织。那信阳市辖下县区的学生太多,极目之处遍地同乡,所以相对而言,亲密度就弱些,大多在开学初见个面,之后便不见他们常来往。

而我们偃师老乡比较少,所有师兄弟姐妹,满共也不足二十人,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每一届都郑重其事选出乡长;平日活动也相当丰富,基本每隔两周就会有聚会。

假如没有太要紧的事,大家都会参加,聚在一起打扑克,爬山,看露天电影。记得冬至还包饺子,大伙凑钱买来肉和菜,几位学长不知从哪里借来炉子和锅,在外语系的教室里,男生女生齐动手,从早到晚,包了一天,吃了一天,说不清一共几餐。

隔一段时间,我们还串学校找老乡,跟着学长们,步行沿着狮河到市内,先后去过信阳农专,信阳幼师,信阳技校等,到处去搜寻偃师人。听说信阳陆军学院里也有老乡,但因为门卫管得严,我们无法进得去。

也经常邀请外校的老乡来师院玩。便是我们坐东,大家AA制各自出一些饭票菜票,就在学生餐厅里,围成几桌,说说笑笑,饭后一起翻过贤山游南湾。

年轻的我们,一届届传承下来,延续着温暖的乡情。那时候,我眼里的故乡,范围已经增大了,大到我想像不出它的范围。只要报出那一个个熟悉的镇名和村名,我便认定,就是我的亲老乡。

刚来广东时,在一所不大的私立学校就职,结交很有限。无论是单位几个要好的同事,还是平日相处的邻里,皆没有河南人。索性把吃面食的都呼作老乡,有山东老乡,有陕西老乡,也交过安徽老乡,曾经有个江西朋友,说他也喜欢吃面食,但念起来他吃得面食可能不正宗,所以,拒绝认他做老乡。毕竟,从地图上看,也的确隔得远了些。

后来,还是渐渐认识了不少河南人,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平顶山,都有吧,只唯独没有洛阳的。我已很是满足,工作繁忙之余,老乡是个不错的解闷群体,一起包个饺子烙个饼,说说笑笑,时光很快乐。

河南各地的方言,仍是不尽相同,彼此用家乡话聊天,反倒别扭。于是,我们都一直用普通话交流。很多年前,小镇上有个河南餐馆,信阳人开的,经常约了南阳信阳驻马店的朋友,一起去吃面条,吃烩菜。

那一年,楼下新开个蔬果店面,一来二去,得知店主是河南人,再一打听,原来是洛阳洛龙区的,我便说出自己是偃师人,彼此都甚是惊喜,我一口气多买了两袋水果,他则顺势给优惠不少,最后还送了我半个哈蜜瓜。

后来,看到他店面写了转让,估计搬到别处去了。这么多年来,除了老家的亲戚,他是我在古镇遇上的唯一一个洛阳人。

有一次,老公回来告诉我,说他新认识个朋友,那朋友的老婆是洛阳的,改天介绍我认识。我自是很开心,无奈朋友是商场上的朋友,生意最终没做到,老乡自然也没有搭上。

那天路过配件市场,有点小饿,远处看到一些简陋的摊位,似乎有饼类面类,我便两眼放光,不顾一切走过去。做肉夹馍的老板,是河南焦作的,服务极度热情,听说我是洛阳的,便说,你们很多洛阳人,都喜欢来我店里吃饭,他们是偃师的,常常开着好车,一来就四五个。

我听了简直有点震惊,在这里,我咋从没见过偃师人呢。于是我问,他们都是做什么的,店主说,他们做路灯的。也难怪,路灯我们接触较少。

于是后来,我只要路过那个配件市场,必定过去买肉夹馍。远远停好车,横穿马路跑过去。在等待的空闲,留意着每一位食客。其实,这陕式肉夹馍,味道只是一般,也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经常过去的目的,是试图去看看,能否遇到一两个偃师老乡。

但很是遗憾,每次看到的都不像,留心听那些食客们聊天,都不大像我们家乡话。有一次,看到一对夫妇,从豫A牌的车里下来买馍,有点像,但怕别人觉得唐突,没好意思开口问。

2017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公众号认识了一位在广州的偃师老乡,他介绍我进了一个微信群,真让人激动万分,里面全是偃师人,全都是在广东的偃师老乡,有两百多名群友。

进群之初,我并不发言。但每天都会不由自主地进来看看,这里有熟悉的乡音,听起来亲切顺耳;更多的是熟悉的美味图片,样样让人垂涎,一切都那么轻易地勾起我的思乡情绪 。

这两百多人里,不乏功成名就者,不管他们正在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位,进了群,都会打听哪里的羊肉汤好喝,哪里的肉夹馍正宗。他们在群里炫的,要么是一碗蒸面条,要么是一份自己亲手做的小炒。

有一次,看到几位老乡家庭小聚的照片,是一个吃饭的场面。桌上摆着鸡鸭鱼,但每个人面前有个大碗,里面分明是装着捞面条。外人可能难以理解,只有我们自己最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胃口,让我们将乡情转化成了亲情,纵然身处异地,内心不再孤单。

我自己蒸的馒头

于是,我也兴起,蒸了一锅馒头,迅速拍了照发到群里,可爱的老乡们立马回应,个个说好,也有人私聊问我制作方法。我便问他们要来地址,顺丰快递,一份到广州,一份到深圳。

美味,要与真正爱它的人一起分享。

2018年元旦聚会全家福

诗朗诵《风景》:我和秦浩安老师在台上

2018年元旦,在粤偃师老乡聚会,地点在广州一家酒店。虽然年底很忙,但我一定要参加。场面非常温馨,我还上台和秦浩安老师朗诵了他写的诗《风景》,秦老师创作的这首诗歌,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对家乡偃师的热爱和思念,非常棒。

2019年聚会现场

2019年在粤偃师老乡聚会全家福

有幸被评为爱心大使

2019年元旦,在粤偃师老乡又在广州相聚,我也参加了。还有幸被评为爱心大使。那年聚会时,很多有才艺的老乡,纷纷上台表演,气氛非常活跃。

记得有个戏曲界的女老乡,唱《抬花轿》这段,需要四个群演装成轿夫。大家抢着举手上去,几个做企业的老总被选上台,他们把平日里的威严,全抛到九宵云外,一边扮鬼脸,一边扭腰身,咋搞笑咋来。

是啊,只有在老乡们面前,才敢做一回本真的自我,见到老乡,便算是回到故乡;回到故乡,首先是回到童年;找回了童心,要多开心有多开心。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见老乡多感动,料老乡看我亦如是。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