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政丨《史记》三家注音注校议

《史记》三家注音注校议

孙利政

孙利政,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  要:文章以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史记》及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为底本,对其中20条音注材料提出讨论,考订讹误。

关键词:《史记》;三家注;音注;订误

一、引 言

《史记》三家注指的是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原本各自单行,自北宋后始附入《史记》正文,三家注合刻本逐渐成为最通行的《史记》版本。历代对于《史记》及三家注文字的考订论著汗牛充栋,对后世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著作当属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和日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三书对《史记》及三家注进行全面而细致地校订,其中就涉及不少三家注的音注问题。另外,还有大量的学术专著、笔记、书信、序跋等材料中也有对三家注音注的考订,相对来说比较零碎,数量比较有限。

近代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卷四专门对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部分音注材料进行考证,书后附有其师黄侃的《笺识》。今人王华宝《〈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刘一梦《〈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考》是两篇专门订正三家注反切讹误的专文,匡正条目达数十条。

1959年初版并不断再版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及近年来点校修订本《史记》的问世,在三家注音注校订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点校修订本《史记》,以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校刻本(简称金陵本)为底本,参校众本[①],于每卷之后撰有校勘记,合计3500余条,不少考订音注的条目信而有征,堪称定论。

笔者近来校读2014版修订本《史记》及张衍田所辑《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对三家注中20条音注材料提出讨论,考订讹误。今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

二、点校修订本《史记》三家注音注疑误16则

1.卒子必反

《秦始皇本纪》“麃公将卒攻卷”《正义》:“卒,子必反。”

按:“子必反”,黄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彭本无此注。“必”当为“忽”之误字,盖“忽”先坏作“心”,又讹作“必”。“卒”、“忽”同属没韵,《广韵》:“卒,臧没切。”“忽,呼骨切。”“必”属质韵,于韵不合。本篇“卒屯留、蒲鶮反”、“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以省卒士”下《正义》并注:“卒,子忽反。”又《史记正义·发字例》“卒”下注:“子律反,卒终也。又苍忽反,急也。尊忽反,兵人也。”则《正义》“必”为“忽”之坏讹明甚。

2.朕音而禁反

《律书》“朕能任衣冠”《正义》:“朕音而禁反。”

按:“朕音而禁反”,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朕”属澄纽,《广韵》:“朕,直稔切。”“而”属日纽,于声不合。《正义》“而禁反”实为“朕能任衣冠”之“任”字注音,非注“朕”字。《周本纪》“惧太子钊之不任”《正义》:“任,而针反。”《白起王翦列传》“不任行”《正义》:“任,入针反。”《史记正义·发字例》“任”下注:“入今反,又入禁反。”入亦属日纽。另《季布栾布列传》“为气任侠”《索隐》“任,而禁反”,可证此为“任”字音注无疑。

3.

音先许反

《封禅书》“岳

山”《集解》:“徐广曰:‘

音先许反。’”

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卷四:“‘

’者,‘壻’之讹文,《玉篇》、《切韵》并无此形,亦无‘先许’之音。疑‘先许反’应作‘先计反’,字之误也。”

按:“先许反”,景祐本、绍兴本、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许”当为“计”之误字。《汉书·郊祀志上》“

”作“壻”,“

”字后起,字书首见于《类篇》,盖正、俗字,未必讹文。韦昭注:“音苏计反。”“壻”、“计”同属霁韵,《广韵》:“壻,苏计切。”“许”属语韵,于韵不合。另《玉篇·士部》:“壻,思计切。”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五“夫壻”注:“下捿计反。”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九“余壻”注:“(壻)音苏计反。”《仪礼·士昬礼》“壻之”《释文》:“悉计反。”《礼记·昏义》“壻”《释文》音注同。又《仪礼·丧服经传》“壻”《释文》:“息计反。”《说文·士部》(即《唐韵》):“壻,稣计切。”反切下字皆为“计”,可证“许”为“计”之形误。或因“壻”作“

”,《集韵》“

,写与切”,后人遂改易反切。

4.施贰是反

《宋微子世家》“乃助之施于国”《正义》:“施,贰是反。”

按:“贰是反”,黄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彭本作“二是反”。“贰”当为“式”之误字,“二”又“贰”之俗写。“施”、“式”同属书纽,《广韵》:“施,式支切。”“贰”属日纽,于声不合。《礼记·曲礼》“弛弓”《释文》:“(弛)本又作施,同式是反。”《史记·乐书》“乐也者,施也”《正义》、《陈涉世家》“仁义不施”《索隐》并注:“施,式豉反。”《史记正义·发字例》“施”下注:“书移反,张也。又式豉反,与也。又羊豉反,延也。”又《高祖本纪》“喜施”《正义》:“施,尸豉反。”“尸”亦属书纽。则《正义》“贰”为“式”之形误明甚。

5.洧于鬼反

《苏秦列传》“东有宛、穰、洧水”《集解》:“洧,于鬼反。”

按:“于鬼反”,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景祐本、绍兴本作“于轨反”,是。“洧”“轨”同属旨韵,《广韵》:“洧,荣美切。”“轨,居洧切。”“鬼”属尾韵,于韵不合。《汉书·地理志》“洧水所出”颜师古注:“洧音于轨反。”又陆德明《经典释文》于《诗·褰裳》“褰裳涉洧”及《溱洧》篇,《左传·成公十七年》“曲洧”、《襄公元年》“于洧”、《昭公十三年》“蔡洧”、《昭公十九年》“洧渊”等条并注:“洧,于轨反。”此条《集解》下《索隐》:“(洧)音于轨反[②],水名,出南方。”《索隐》音注即本《集解》。今本《集解》作“于鬼反”者当是后人妄改。

6.愀音自酋反

《苏秦列传》“齐王愀然变色”《索隐》:“愀音自酋反,又七小反。”

按:“自酋反”,殿本、《会注》本同,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作“自酉反”,单《索隐》本无此注。“愀”“酉”同属有韵,《广韵》:“愀,在九切。”“酉,与久切。”“酋”属尤韵,于韵不合。《司马相如列传》“愀然改容”《索隐》“(愀)音作酉反”,可为确证。则殿本“酋”显为“酉”字误刻,金陵本袭其误而未察。

7.(说)式绌反

《范雎蔡泽列传》“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集解》:“(说)式绌反。”

按:“式绌反”,黄本、彭本、柯本、凌本、《会注》本同,景祐本、绍兴本、耿本、殿本作“式拙反”,是。“说”、“拙”同属薛韵,《广韵》:“说,失爇切。”“拙,职悦切。”“绌”属质韵,于韵不合。《张仪列传》“转祸而说秦”《正义》佚文:“说,式拙反。”五代佚名《扬子法言音义》注《问明篇》“说难”引刘伯庄《史记音义》:“上式拙切。”宋史炤《资治通鉴释文》卷一、孙奕《履斋示儿编》卷二一“说林说难”下并注:“(说)式拙切。”又《诗·召南·江有汜》“其啸也歌”郑笺“歌者,言其悔过,以自解说也”《释文》:“说,始拙反。”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卷一“说,释也”注:“(说)失拙切。”则“绌”为“拙”之形误明甚。

8.慸音士介反

《屈原贾生列传》“细故慸葪兮”《集解》:“韦昭曰:‘慸音士介反。’”

按:“士介反”,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景祐本、绍兴本作“土介反”,是。“慸”或写作“㦅”,与“土”同属彻纽,《集韵》:“㦅,丑迈切。”“土,丑下切。”“士”属崇纽,于声不合。《汉书·贾谊传》作“细故蔕芥”,颜注:“蔕音丑芥反。”“慸”“蔕”同音通用。则“士”为“土”之形讹亦明。

9.数色吏反

《刺客列传》“严仲子至门请,数反”《正义》:“数,色吏反。”

按:“色吏反”,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会注》引宽永板标记云:“一本作‘色庾反’。”“数”、“庾”同属麌韵,《广韵》:“数,所矩切。”“庾,以主切。”“吏”属之韵,于韵不合。《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淮阴侯列传》“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扁鹊仓公列传》“见事数师”《正义》并注:“数,色庾反。”“庾”字虽通,然宽永板所记“一本”查无实据,疑或后人据别处《正义》改。以字形论,窃疑“吏”乃“臾”之形误。《陈杞世家》“题公生谋娶公”《索隐》:“娶音子臾反。”《陈涉世家》“取虑”《索隐》:“取,又音子臾反。”是《索隐》以“臾”字为反切下字者。

10.(哙)吉外反

《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者”《正义》:“(哙)音快,又吉外反。”

按:“吉外反”,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吉”当为“古”之误字。《集韵》:“哙,古外切。”《庄子·让王》“颜色肿哙”《释文》:“哙,古外反。”又《秋水》“之、哙让而绝”《释文》:“哙音快。又古迈反。又古会反。”哙从会得声,观诸《五宗世家》“使使即县为贾人榷会”、《黥布列传》“会甀”、《货殖列传》“节驵会”《索隐》并注:“会,古外反”;《魏世家》“翟败我于浍”《索隐》、《韩世家》“魏败我浍”《正义》并注:“浍,古外反。”则“吉”为“古”之形误亦明。

11.揰音撞钟

《樊郦滕灌列传》“哙直撞入”《集解》:“《汉书音义》曰:‘揰音撞钟。’”

按:“揰音撞钟”,景祐本、绍兴本、耿本、黄本、柯本、凌本、殿本作“音撞钟”,彭本作“撞音如撞钟之撞”,《会注》本作“撞音撞钟”。史文诸本皆作“撞”,《汉书·樊哙传》亦同。“撞”属澄纽绛韵,《广韵》:“撞,撞钟。又直江切。”“揰”属昌纽用韵,《集韵》:“揰,昌用切。”二字声韵均异。此谓“哙直撞入”之“撞”音“撞钟(钟)”之“撞”,本条《正义》云:“撞,直江反。”则《正义》所见《史记》亦作“撞”。则“揰”或系“撞”之误刻,或系衍文。

12.驵者龙马也

《樊郦滕灌列传》“苏驵军于泥阳”《索隐》:“驵者,龙马也。”

按:“驵者龙马也”,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单《索隐》本、殿本、《会注》本同。窃疑“驵者龙马也”本作“驵音驡也”,传刻“音”讹为“者”,“驡”误分为“龙马”二字。《广韵》驡有“力钟切”、“子朗切”二音,音“子朗切”时与驵同音。《康熙字典》:“(驡)《广韵》《集韵》《韵会》并子朗切,臧上声。”《货殖列传》“节驵会”《索隐》:“驵,旧音祖朗反,今音驡。驵者,度牛马巿。”则小司马以“驵”音“驡”,可为确证。

13.蔡千贿反

《司马相如列传》“噏呷萃蔡”《正义》:“萃音翠。蔡,千贿反。”

按:“蔡千贿反”,黄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彭本无此注。考“蔡”无“千贿反”之音,疑系衍文。《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翕呷萃蔡”颜注:“萃音翠,又音千贿反。”“萃蔡”或作“綷縩”,《汉书·外戚传下》“纷綷縩兮纨素声”颜注:“綷音千贿反。縩音蔡。”则“千贿反”亦当是“萃”字音注,《正义》衍“蔡”字。

14.薆音薆

《司马相如列传》“观众树之塕薆兮”《索隐》:“薆音薆。”

修订本《校勘记》:“《汉书》卷五七下《司马相如传》下颜师古《注》作‘音爱’,疑是。”

按:张文虎《札记》称此条《索隐》蔡梦弼本、中统本、游明本、王延喆本及单《索隐》本均无。今检耿本、黄本、彭本亦无,唯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索隐》作“薆音爱”。则金陵本当据殿本等增补,本作“薆音爱”,因涉上“薆”字而误刻。

15.

音他略反

《司马相如列传》“绸缪偃蹇怵

以梁倚”《集解》:“徐广曰:‘

音他略反。’”

按:“他略反”,景祐本、绍兴本、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他”疑为“池”之误字。“

”属彻纽,《集韵》:“

,勑略切。”“他”属透纽,于声不合。“池”属澄纽,与“

”同属舌上音。本条《索隐》引韦昭云:“

音笞略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颜注:“

音丑若反。”“笞”、“丑”亦彻纽,与“池”声近。

16.(槛)御览反

《滑稽列传》“优旃临槛大呼曰”《正义》:“(槛)御览反。”

按:“御览反”,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会注》本同。“御”当为“衔”之误字。“槛”、“衔”同属匣纽,《广韵》:“槛,胡黤切。”“衔,户监切。”“御”属疑纽,于声不合。《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释文》:“(槛)衔览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〇“栏槛”、卷七八“栏楯”、卷七九“槛车”下并注:“(槛)衔黯反。”则《正义》“御”为“衔”之形误无疑。

三、《史记正义》佚文音切订补4则

后人在对《史记》三家注进行合刻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刊削,尤其以《史记正义》为最。其佚文搜辑,以今人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最为齐备,其中不少音注材料弥足珍贵,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要进行校订,刘一梦《〈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考》已匡订3则,今补订4则如下:

17.怵人质反

《周本纪》“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正义》:“怵,人质反。”

按:“怵”属彻纽,“人”属日纽,于声不合。“人质反”非注“怵”字,而是本句“日”字音注。《广韵》:“日,人质切。”《天官书》“阳则日”《正义》“日,人质反”,可为确证。黄坤尧《〈史记〉三家注之开合现象》校云“‘人’字疑为‘天’‘土’等字之误”,非是。

18.畴官上遂留反

《项羽本纪》“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正义》:“畴官,上遂留反。傅父业为畴也。”

按:本条《集解》引如淳注:“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畴内学之。”《正义》即注《集解》“畴官”二字,而“遂”当为“逐”之误字。“畴”属澄纽,“遂”属邪纽,于声不合。“逐”亦属澄纽,《广韵》:“畴,直由切。”“逐,直六切。”则《正义》“遂”为“逐”之形误明甚。

19.(掊)李附反

《吕太后本纪》“掊兵罢去”《正义》:“又白北反,又李附反。”

按:“李”当为“孚”之误字。“掊”属敷纽,“李”属来纽,于声不合。“孚”亦属敷纽,《集韵》“掊”、“孚”同音“芳遇切”可证。

20.度徒启反

《白起王翦列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正义》:“度,徒启反。”

按:“启”当为“故”之误字。“度”、“故”同属暮韵[③],《广韵》:“度,徒故切。”“启”属荠韵,于韵不合。《魏豹彭越列传》“欲有所会其度”《正义》佚文“度,徒故反”,可为本证。

四、余 论

《史记》三家注中有些音注虽然可通,但是并没有什么有力的版本依据,当出后人改易或传刻有误,并非原文。如《魏公子列传》“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索隐》:“(鄗)音臛,赵邑名,属常山。”“臛”,单《索隐》本同,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作“霍”。“臛”“霍”音同,然观诸《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鄗”《索隐》“(鄗)音霍。《志》属常山郡”,《封禅书》“鄗上之黍”《索隐》“鄗音霍”,则《索隐》原文当系“霍”字。又《朝鲜列传》“至浿水为界”《集解》:“《汉书音义》曰:‘浿音傍沛反。’”“傍”,景祐本、绍兴本、耿本、黄本、彭本作“滂”,柯本、凌本、殿本作“傍”。“浿”属滂纽,《广韵》:“浿,普盖切。”“傍”属並纽,与滂纽邻纽可通。然以旧本考之,《集解》原文当系“滂”字,作“傍”者或是后人所改,或是“滂”字形误。又《司马相如列传》“激堆埼”《集解》:“(埼)音祁。”“祁”,绍兴本、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作“祈”,景祐本作“析”,显是“祈”字讹混。“祁”“祈”音近,检汲古阁本《史记集解》亦作“祈”,则金陵本作“祁”并无版本依据,或是擅改,或是“祈”之误刻。我以为既然有多个较早版本作为依据,且文字无误,虽然现行本文字亦通,但从恢复古籍原貌的角度出发,是应当据古本校改的。即使态度比较谨慎,也应出异文校予以说明。

反切注音的一般规则是被反切字与反切上下字不能相同。故萧旭《〈史记〉世家部分补正》校《吴太伯世家》“子柯相立”《正义》“相音相匠反”云:“注音字‘相’必误,当作‘息’。《史记正义·发字例》正作‘相,息匠反’。”检《正义》中存在多处类似的“犯规”反切,如《秦始皇本纪》“上会稽”《正义》:“上音上掌反。”《燕召公世家》“为从长”《正义》:“从,足从反。”《老子韩非列传》“其知皆当矣”《正义》:“当,当浪反。”[④]既非个例,当另有原因,不宜据《史记正义·发字例》校改。我的理解是:对于一些常见常用的多音字,张守节有时未能找到合适的反切字,就在不影响被反切字正确读音的前提下,临时使用被反切字充当反切上下字,造成了此类“犯规”的现象。如“上”,读者知其有上声、去声之别,换言之,对于“上”字的声纽是毫无疑问、不会产生误解的,故《正义》反切上字仍用“上”,在具体语句中注明它的反切下字即可。又如“从”有“丛”、“踪”两音,读者悉知,即其韵同而声异,故《正义》反切下字仍用“从”,仅需区分它的反切上字即可。“当”和“相”有阴平、去声之别,故反切上字用被反切字也是同样的道理。《史记正义·发字例》不可严守,《正义》反切往往不同于《发字例》[⑤],大概是随文注音相对随意灵活,并不择定某字。因此如果没有较早的版本依据,以上“犯规”的反切不可校改。

古人书写对于一些形近字往往不做严格区分,但是我们在校读古籍时,有些古人不做区分的字则要进行辨析。如《樗里子甘茂列传》“是韩楚之怨不解”《集解》:“(解)已买反。”“已”,《会注》本作“己”,别本或作“巳”。己、已、巳古人往往讹混,三字同韵不同声,故作为反切上字时需要作出区分。《广韵》“解”、“己”属见纽,而“已”属以纽,“巳”属邪纽,王华宝据此“疑‘已’字为‘己’字之误”。三家注中“解”字音注多作“纪买反”或“纪卖反”,“纪”“己”同属见纽,可证成王说。

又《史记会注考证》是以金陵书局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为底本,参校众本,但往往有暗改底本的现象,也常常出现刻印之讹。如《吕太后本纪》“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索隐》:“(泛)音捧泛也。”《会注》本《索隐》“泛”作“汎”,当是据殿本改[⑥]。又如《秦始皇本纪》“体解轲以徇”《正义》“(解)纪买反”,《会注》“纪”作“红”,与黄本、彭本、柯本、凌本同,《会注》或即据诸本误改。而如《夏本纪》“汶、嶓既蓺”《正义》“氐音丁奚反”,《会注》“奚”作“爰”,《秦始皇本纪》“彗星复见西方”《正义》“复,扶富反”,《会注》“富”作“当”,则是刻印之讹。校读时应予以分辨。

点校修订本《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觳于此”《索隐》“(觳)占学反”之“占”,金陵本作“古”,《曹相国世家》“初攻下辩、故道、雍、斄”《索隐》“斄音贻”之“贻”,金陵本作“胎”,《樗里子甘茂列传》“王不如齎臣五城以广河间”《索隐》“(齎)一音赉”之“赉”,金陵本作“赍”,此皆金陵本不误而修订本排印之误。《老子韩非列传》“彊为我著书”《正义》“彊,其两反”之“彊”,金陵本作“强”,《商君列传》“走商邑”《索隐》“走音奏”之“音”,金陵本作“者”,此则金陵本误刻而修订本径改者。

附记:本文是在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苏芃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南京大学武秀成老师对拙文是正尤多,并致谢忱!
又记:末句“《商君列传》‘走商邑’《索隐》‘走音奏’之”十三字,出刊时脱,今补正。

参考文献:

梁玉绳 1981 《史记志疑》,中华书局。

张文虎 1977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华书局。

泷川资言 2015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吴承仕 1986 《经籍旧音辨证》,中华书局。

王华宝 2003 《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第1期。

刘一梦 2014 《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考,《汉字文化》第1期。

司马迁 1959 《史记》,中华书局。

司马迁 2014 《史记》(修订本),中华书局。

张衍田 1985 《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彭年等 2008 《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

司马光等 1988 《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丁度等 2005 《宋刻集韵》,中华书局。

司马光 1976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班固 1962 《汉书》,中华书局。

顾野王 1987 《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

徐时仪 2008 《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

陆德明 2013 《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许慎 2015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孔颖达 1990 《春秋左传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汪荣宝 1987 《法言义疏》,中华书局。

史炤 1936 《资治通鉴释文》,商务印书馆。

孙奕 1985 《履斋示儿编》,中华书局。

贾昌朝 1987 《群经音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叔岷 2007 《史记斠证》,中华书局。

张玉书等 1985 《康熙字典》,上海书店。

黄坤尧 1994 《史记》三家注之开合现象,《中国语文》第2期。

萧旭 2019 《史记》世家部分补正,《国学学刊》第3期。

注释:


[①]修订本《史记》通校北宋景祐监本《史记集解》(简称景祐本)、南宋绍兴初杭州刻本《史记集解》(简称绍兴本)、南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史记》三家注合刻本(简称黄本)、明崇祯毛晋汲古阁《史记索隐》本(简称单《索隐》本)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史记》三家注合刻本(简称殿本)五种刻本,参校南宋淳熙三年张杅刊八年耿秉重修《史记集解索隐》本(简称耿本)、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史记》三家注合刻本(简称彭本)、明嘉靖四年柯维熊校金台汪谅刊《史记》三家注合刻本(简称柯本)、明万历年间李光缙增补凌稚隆《史记评林》本(简称凌本)和《史记会注考证》本(简称《会注》本)五种版本。其中“景祐本”据近人研究或以为此本为北宋刻南宋初递修本。为行文方便,本文均用诸本简称。

[②]音于轨反,单《索隐》本、《会注》本同,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索隐》无此注。

[③]“度”亦属铎韵,《广韵》:“度,徒落切。”此句“度”实当属铎韵,义为“度量也”,与暮韵、义为“法度”之“度”迥别。《正义》中多以“徒洛反”“田洛反”“徒各反”注“度”,然字形以“故”字绝似,录以备考。

[④]《史记索隐》中亦有此类“犯规”反切。如《平准书》“铁器苦恶”《索隐》“苦音苦楛反”,单《索隐》本同,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无此五字。修订本《校勘记》据张文虎说删“苦”“反”二字。《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奉铜槃”《索隐》“奉,敷奉反”,单《索隐》本同,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作“奉音捧”。单《索隐》本此二条来源不明,今不列入讨论。

[⑤]如《吴太伯世家》“三行造吴师”《正义》:“造,千到反。”《校勘记》:“造千到反,‘千’,疑当作‘七’。按:张守节《史记正义·发字例》:‘造,曹早反,七到反。’”笔者按:“千”,检金陵本作“干”,即“千”字形混。造、千、七皆属清纽,作“千”自通,不宜以彼律此。

[⑥]《索隐》“(泛)音捧泛也”不辞,后人大抵有两种解释:一是“音捧泛也”为句,注音,谓“泛”音“捧泛”之“泛”。二是“音捧”为句,注音;“泛也”为句,释义。但第一种解释“捧泛”一词于古书无征。第二种用“泛也”释“泛”,显然有误,殆殿本、《会注》因此改作“汎”字,以“汎”释“泛”。张文虎疑正文“泛”字乃“覂”之讹字,并认为泛、覂通用,释为“覆”。寻张氏之意则《索隐》为“(覂)音捧,泛也”。我认为当以“音捧”为句,注音;“泛”下脱“覆”字,释义。《集韵》:“覂,方勇切。《说文》‘反复也’。或作泛。”“捧,抚勇切。”“泛”“捧”二字读音近似。《资治通鉴·汉纪四》“自起泛帝卮”胡三省注引《索隐》“(泛)音捧”可为明证。《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颜师古注:“泛,覆也。”又《汉书·食货志上》“大命将泛”孟康注:“泛,覆也。”故疑史文“泛”字不误,《索隐》“泛”后脱“覆”字。

注:本文发表于《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期,此据作者word

注:本文发表于《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期,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孙利政博士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学林掌故 | 漫忆刘盼遂先生

    人物介绍 刘盼遂(1896-1966),名铭志,字盼遂.河南淮滨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早年师从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诸先生.著有<文字音韵论丛><论衡集解&g ...

  • 《乐记》相关作乐之事并乐之成型过程——重读经典文献笔记之一(一)

    作者:韩锺恩 内容提要:文章以<礼记·乐记>与<史记·乐书>为主体,参照相关译注.校订.校释,以及其他文献,再行读解释解.通过对相关声-音-乐-情的本体论叙事.相关音-声-事- ...

  • 荀木白国学千字文每日一字-发

    荀木白国学千字文每日一字-发 每天一字国学学堂,每日一字硬笔书法. 分享延续传统国学,传播推广标准汉字. 发,汉语简化字,有动词和量词两种词性.对应的日文汉字包括「发」(fā,如:发展)和「髪」(fà ...

  • 直(汉字)

    直(拼音:zh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1]  .最早见于甲骨文 [2]  .本义是不弯曲,引申义有正直.伸直等.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图会意字.甲骨文"直"字从目.从丨,会以目测 ...

  • 孙利政丨《新唐书》人名疑误考辨六则

    <新唐书>人名疑误考辨六则 孙利政 孙利政,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武秀成教授. 摘  要:<新唐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考察其史源或同 ...

  • 史记“三家注”

    <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 ...

  • 史记·三十世家·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云:"於,语发声也."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 ...

  • 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 ...

  • 张庆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 西东合集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今见较早的屈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人 ...

  • 【河南·叶县】孙国宇丨习作(三首)

    习作(三首)   文/孙国宇   一.河南人   去年心系荆楚, 今冬奔赴燕秦. 豫到必胜有我, 扫除阴霾春临.     二.豫到必胜   河南援冀医疗队, 肩负重任心无悔. 豫到必胜指日待, 毒尽疫 ...

  • 【河南】孙利芳丨用文字守望渐行渐远的乡村童趣儿

        用文字守望渐行渐远的乡村童趣儿   文/孙利芳     有幸获得郭进栓老师的<童趣儿>一书,打开书卷,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淳朴中透着家乡的泥土清香,仿佛久旱的土地迎来春雨般 ...

  • 史记·三王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刘军 译注 [说明与解析] 本世家在写法上不同于其他诸篇世家:只载述关于孝武帝封立三个儿子刘闳.刘旦和刘胥的疏奏策文而不及三王行事.这是因为"燕齐之事,无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 ...

  • 孙利芳丨梦幻天池

    风驰电掣般飞速的列车承载着我的梦想与期盼,驶向那魂牵梦萦.牵肠挂肚的长白山天池.我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喜悦和梦想就要实现前的兴奋,在火车上一夜无眠,盼望着.盼望着--近了.近了!可到达时,导游告知我们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