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中医食疗学》学习笔记2-6饮食平衡观的中医解读

1、中医平衡观的定义

中医的整体论认为,人和自然的变化维持着一种平衡,人适应自然,维持健康。人体的脏腑,气血也维持平衡,维持着人体的机能及健康,对饮食平衡同样是中医平衡观的一种体现。

中医的饮食平衡观具有内涵丰富,操作性强,结合生活实际等特点,值得结合现代营养学合理膳食理论去学习应用。

2、中医平衡饮食观的三个层次

1)结构均衡。

《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个以五为数的平衡体系,就像现代营养学的膳食宝塔。第一层的五谷为养,第二层的五果为助,第三层的五菜为充,第四层的五畜为益和现代膳食结构的合理的理想的膳食结构非常相似。这是古人在饮食结构平衡上的一次创举,也反映了我国饮食一种基本的膳食结构,对我们有重要影响。

中医的这种饮食平衡,强调膳食结构的均衡,这种结构简单明了。与现代饮食结构均衡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

2)饮食有节。

节,不单是节制,还指规律。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饮食不多不少有节制。

中医讲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不能多。“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同样,不可少食不食,饮食是不能少的。

二是饮食要有规律。

“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这个节,是规律。

《尚书》:“食哉惟时。”说的就是三餐要按时按规律。

清代养生家马齐,《陆地仙经》:“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需要少,若能长如此,无病直到老。”可见三餐规律及食量的重要性。

三是时节。讲究食材要按照时节,季节的规律取食。

孔子:“不时,不食。”不是这个季节的食物不要去食用。所以在选用食材时应根据时节去选择。

中医讲食材有温热寒凉特性,这些特性的形成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以在每个季节,每个食材的特性选择上,一定要按照时节,季节选择。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在选择食材时发现好多食材都不是应季的食材,比如冬天有夏天才有的西瓜,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遵循古代的说法按时取材,尽量不吃或者不多吃不是这个季节的食材,以免对肠胃及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食动平衡。

这与现代营养学有非常近的相似性。

早期医学著作中有相关著述,古籍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不管劳动还是运动都不宜过量,要适当适宜。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户枢指门栓,门栓经常动,就不会腐朽。人经常运动,饮食食物才能消化吸收,血脉得以流通,人就不会生病。所以食动平衡对人体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因此,只吃不动,只动不吃都是不对的。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既是中医食动平衡的饮食观,也是现代营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这也强调食动平衡,合理膳食。

这三种饮食平衡观的表述都说明古代人对饮食观的关注,和我们现代营养平衡膳食理论如果进行整合的话,一定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饮食平衡的生活方式也是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小结:天人合一重整体,食物搭配须均衡。饮食有节要规律,运动身体谷气消。

食疗小贴士:益智粥,源自《医方考》

材料:益智仁10g,山药粉30g,炒芡实20g,莲子20g,炒米30g

步骤:

1、炒米。将大米放入锅中干炒,直至变成金黄色。

2、清洗。将益智仁放入水中清洗。

3、煮取益智水。将清洗后的益智仁放入锅内加2升清水,煮20分钟。

4、捞出益智仁。将煮过的益智仁捞出。

5、慢火熬粥。加入炒米,莲子,芡实,小火慢熬50分钟。

6、加入山药粉。将凉水调好的山药粉搅入粥内,略煮即可。

功效:温肾阳,固摄小便。适用于阳虚怕冷,小便清量多,夜尿频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