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相信很多人的购物清单里都有“手办”这一项。众所周知,日本的手办做工精良且种类众多,手办就是20世纪之后日本的手作之美走向世界的代表物。御宅族走进秋叶原就像是老鼠进了米缸,就算在里面呆一辈子也不愿出来了。可当你真正去到日本之后就会发现,日本不仅仅将手办做到了极致,他们还把这种手作天赋用在了食品推销上。在日本,各色的食店都很有特色,日本人的精致和追求完美在美食上也彰显得淋漓尽致。几乎每家精美店铺的橱窗里,都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仿真食物样品,这些极具吸引眼球的食模,色泽诱人,琳琅满目。它们能够通过视觉的吸引,使人们产生味蕾的碰撞!从拉面到火锅,从寿司到天妇罗,中华料理,意粉披萨,甚至饮品和芭菲,但只要这道菜写在当店的菜单中,老板就一定会在外面摆上一个假的。不过,真正端上来的菜品可能和橱窗陈列的食模或许会有细小的差别,比如,这是橱窗里陈列的クリームソーダ食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有日料店的地方就会有这些食物模型。门口摆着假食物似乎成了日本餐厅的特色,之后又从日本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的日料店,甚至被不同菜系的餐厅效仿。最早有大量报道关注日本的“假食物”文化,应该还是2016年。当时Google Doodle曾放出过一张食物凑成的奇怪图片:天妇罗、荞麦面、蛋包饭、便当、饮料和松饼组合在一块儿,乍看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张图其实是在纪念2016年9月12日食物模型鼻祖岩崎泷三诞辰121周年——是的,食物模型这个产业的奠基人,也不过是大正时期的人物。现在餐厅门口看到的食物模型,是名副其实的近代发明,历史比想象的还短。
究竟是谁发明了食模?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个定论,只是在大正时期日本的餐馆不约而同地开始制作食模。一般认为最早开始食物模型制作,也是后来对食物模型产业贡献最大的,是上文提到Google Doodle中纪念的岩崎泷三。过去,日本的各家餐厅每天都要在门口摆放实物料理以招徕顾客,这时就有个很大问题:时间一久,那些原本看起来很好吃的东西,就开始变色变坏,让人看起来很很没胃口。由此,泷三心生一念:制作食品模型,并将其企业化。1917年,岩崎发现滴落的蜡油掉在水中凝固,形成花一样的图案,既美观又有可塑性,以此为灵感,岩崎创作了世界上最早的食物模型之一(当时还是蜡制):一份蛋包饭。不过它真正开始流行,还是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之后。1923年,在兴建大众食堂之际,为了尽可能多地促进消费,掏光大家兜里的钱,饭店老板就希望能在店铺门口陈列一些可以永久摆放的食物模具,色彩越真切越让人流口水越好。这时大家就开始为如何制作逼真的食物模型绞尽脑汁,一开始由于技术所限,食物模型大多数都是蜡制的,而蜡制的模型会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容易变色。制作初期,色彩斑斓的美食没摆几天就可能变成一坨褪色丑陋玩意儿,令人完全丧失食欲。之后食物模型进行了不少改进,发展到21世纪,随着材料的选择多样化和科技的进步,食物模型已经能做到“永葆青春”了。并且,它不仅能表达料理被端上桌的样子,甚至可以展现出食物最诱人的刹那——你所需的工具有:液态蜡和热水。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首先将白色带有透明形状的液态蜡倒入热水中,摊平为方形状然后在白色方形液态蜡中间,倒入同等形状的绿色液态蜡,等待中间颜色融合过渡下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两手扯住白色方形两角,从白色方形向绿色方形拉,就看到类似菜叶子的肌理、质感了这里的手法很重要,左卷卷右折折,卷心菜心就制作好了~再用绿色液态蜡做几片不规则的“菜叶子”,把卷心菜心放进去包裹就好了这菜叶是不是仿制的很逼真?像是煮熟的菜叶呈现微透明状是不是很神奇?现在的食模已经进化到光是用看无法分辨真假的地步了。甚至连人气综艺节目《人间观察》也曾邀请过食模匠人制作食模,再让看不知情的路人能否肉眼辨真假——对于高级餐厅来说,一般会根据当季的食材,随时调整菜单,所以食模大概永远也走不进高级餐厅的殿堂吧。食模这玩意,或许永远只能出现在有单调、固定菜单的大众餐厅门口——但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的,作为日本发祥的独特饮食文化,食物模型现在随处可见,却鲜有人关注它的文化和起源。各种造型的食物模型,在诞生之后的几十年,不声不响地装点和改变了所有平民美食街的色彩,这难道不算是一种来自大正的浪漫吗?
如果喜欢我们的作品,请持续关注日本物语,并动动您的小手给我们加星标,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标的添加方法,在这里要感谢各位读者,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们一所悬命的动力!
下载APP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