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歌女写的一首“咏足”词,为何被现代专家评价为“无聊”?

说起北宋大文豪苏轼,相信喜欢诗词的朋友对他都十分熟悉,毕竟宋代词坛虽然高手如云,但苏轼是可以被视为魁首一般的人物。苏轼一生所写词作题材广阔,既有慷慨激昂的豪放之作,也不乏百转千回的婉约之语,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

而在苏轼的词作中有很多都是在宴会上写就,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古代的文人墨客平时也没有什么丰富的娱乐活动,最多的就是和友人一起聚会宴饮,既能高谈阔论天下大事,又能切磋学问,何乐而不为。而在这样的宴会上,一般都会有歌女作陪,而且能够在这些场合作陪的歌女,大多都有着过人之姿,面对这般佳人,很多文人也不免心动,于是便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她们写作。

苏轼也不例外,他也有很多作品是写给歌女的。就像《江城子-凤凰山下》便是当年他和友人张先泛舟西湖时写给一位歌女的,其中“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可以说写的如梦如幻;而在他落魄被调任之时,在苏州也曾遇到一位歌女,对他嘘寒问暖关怀之至,这也让当时的苏轼感动不已,于是便为这位歌女写下了《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其中“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更是对这位歌女赞誉有加。

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词,同样是苏轼在酒宴上写给歌女的词作。不过比起其他词作,这首词作却历代颇为后世文人岁诟病,这是为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首词。

《菩萨蛮·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73年,当时的苏轼任杭州通守,一次宴会他见歌女舞姿轻盈如风,于是便写了这首词。要知道在古代,女子的足也是很隐私的部位,但苏轼却毫无顾忌直接将它写出,这也是这首词被后世文人诟病的原因。现代诗词专家姜书阁在《论苏轼词的源与流》中便评价这首词“苏轼也还写过少数更为无聊的小词,语言风格固亦可其采用世俗口语,运用纯熟,但内容尘下,如《菩萨蛮·咏足》”。那么这首词真就是苏轼无聊之作吗?

这首词上阕描写的是歌女动人的舞姿。前两句是特写歌女轻飘的步姿,便如同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在水面上一般凌波微步,很是动人。后两句则是描写歌女轻飘的舞姿,舞步如风般迅疾,但是却没有留下步履的踪迹。整个上阕,苏轼对于歌女的舞姿是持赞美的态度。

下阕则是描写歌女的不幸和痛苦。其实在宋代是便已经有了女子缠足的陋习,士大夫阶层喜欢,上行下效,于是逐渐成了一种风气。这种行为或许能够让女子的舞姿变得动人,但是却让她们平时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就像苏轼下阕所写“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想要偷穿宫廷贵人式样的鞋子,大小是合适,但是却让女子难以站立,便是走路都很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则是说,想要脚纤细美妙其实很难,要将女子托在手掌上才能细看。

从苏轼的这首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虽然他同样欣赏女子轻盈的舞姿,但是对于女子缠足这一陋习他还是有颇多不满。虽然受到时代的和审美的局限性,苏轼的这种不满并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在那样的年代,能够有这般想法,其实已经能够说明,苏轼对于那些女子的同情,这其实才是苏轼词中表达出来难能可贵的品质。

裹足这一陋习,起始于北宋,兴于南宋,直到清代依旧如此。可以说千百年来伤害了无数女子。对于裹足这一陋习,在清代文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也记载着一个故事,苏州有位女子相亲,她不仅长得风姿绰约,更是富有才学,这在古代妥妥的就是“佳人”。但因为她没有裹足在相亲时被相亲对象刁难,相亲对象让她以《弓鞋》为题写首诗,面对这般“无赖”,这位才女脱口而出“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脚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将女子不愿再受到裹足陋习束缚伤害的心声斩钉截铁般喊出,让人钦佩。

对于苏轼这首并不出名的小词,大家有什么看法?你认可学者对于它的评价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