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满乡里的华县杏林老中医李子澄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回忆名老中医李子澄伯伯
作者:王浪僧
李子澄(1868-1944),字湛亭,杏林镇龙山行政村启圣宫人。年二十岁入郡庠。生平以教书、行医为业,功在乡里。李伯伯与家父友情甚笃,来往甚密。因而,我对伯伯的医德、医术知道的很多,兹就记忆所及,追述于后。以示敬仰和怀念。
启圣宫村 张文 摄
学生患病心不宁 立志学医终成名
李伯伯业馆乡里。先后在桫椤庙、城南、七里寺(今柳溪小学)、梓里、故县等小学执教,历时十八个春秋。在此期间,伯伯教书认真。对学生关怀备至。他常发现一些贫寒家庭的学生因病不能来校学习或因家长有病而辍学。对此心情十分不安。他想自己如果能给学生治病那该多好啊!从而萌发了学医治病的念头。此后,他常利用课余特别是假日发奋攻读各种医药书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镒》。《陈修园医书》、《本草纲目》、《药性赋解》等,走自学成才之路。初期,先给学生或家长治病。疗效较好。名声渐起。那时由于缺医少药,凡伯伯任教学校附近的群众普遍赞扬说:“我们村里既请来了一个教书的先生,也请来了一个看病的大夫”。由于登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他怕影响学生的学业,遂于1919年弃教从医,以济世救人、救死扶伤为己任。他先后在家行医以及西关街兴盛德药铺、县城内祥盛荣药铺任座堂大夫。为了在医术上精益求精,他走访名医,虚心学习,常与当时名医雷百娃、胡元堂大夫一起,相互研讨一些疑难病症,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故其医术进步很快,造诣亦深。他治病的突出特点是不拘泥于汤头成方,常根据病情实际自拟处方,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尤擅长治疗伤寒、时疫、妇科、儿科等症。应手凑效,有口皆碑。
医德高尚誉满乡里
李伯伯行医治病最受人称赞和难能可贵的是医德高尚。对凡来求医者,不管亲戚、厚友、贫富,按次诊疗,一视同仁;给人治病,分文不取,拒收礼金及馈赠;诊断处方不用或少用人参鹿茸贵重药物,以减轻患者负担;对贫苦人或熟人来家看病不是管吃饭就是解囊相助;若外出就诊,有求医未遇而留下姓名住址者,还往往送医上门;居家看病,即使大忙季节,总是让家人烧好茶水热情接待。有一次,我因事去伯伯家。正值他在桌上用膳。适磨村一位中年男子怀抱一个周岁左右的婴儿急匆匆进得门来。当时。我怀着好奇心理,看伯伯怎样给不会说话的婴儿治病。只见那位求医者心情焦急。但却低声慢语地说:“先生吃毕饭后,给娃娃看一下,我先等等”。但事出所料,伯伯立即放下碗筷说道:“我吃饭是小事。待一会还能吃,治病必须抢时。耽误了孩子的病,那才是大事哩”!。随即放下碗筷进行诊断。那位中年男子怀着感激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从怀里忙解开婴儿,并代诉症状让伯伯诊断。经诊断、询间,最后开了处方。中年男子要走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留在饭桌上,并由衷地说:“这是一点小意思,请收下吧!”伯伯看着红包爽朗地说:“你的好意我领了!你知道我给人看病是从不收红包的。你拿这钱先给孩子抓药去吧,服后再说”。求医者急忙包好婴儿怀着感激崇敬的心情离开了。这时伯伯才舒了一口气,继续用膳。即此一例。即可窥见伯伯对待病人用心之良善。
虎列拉流行肆虐 独创治瘟疫验方
1931年六、七月间,县境内虎列拉流行肆虐,各村堡死人之事时有所闻。今瓜坡镇辖区内姚家堡就死去四十多人。我村
——启圣宫是当时受害较轻者。仅二十余户就死去七人,当虎列拉流行盛期,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西关和县城内的一些医生害怕传染都不愿座堂就诊,甚或躲避外出就诊。惟独李伯伯认为这正是济世救人,弘扬医德之时机,他不顾个人安危,利用烧酒搓搓手,擦擦鼻孔、每天喝几次酒,借以消毒预防。他坚守工作岗位或下乡就诊。治愈的人不少。就我所知,如西寨的史辑五,城南村的宋懋斋夫妇,以及我村的王钧仁等人,经伯伯治疗,均幸免于难。由于虎列拉愈演愈烈,求医者有增无减,于是伯伯顿生一策,他根据临床经验,自创药方。再用纸书写,张贴于县城四门及西关大衔。不少患者照布告药方煎服,救人不知多少。这种应时公布药方,方便群众治病的新疗法,一时传为佳话。
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伯伯治病,擅长伤寒,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如大街李兆文之父患伤寒病,经数位中医治疗无效,生命垂危。正当家人准备烧纸人纸马之际,适有人向其推荐,请伯伯诊治。于是家人赶忙匹好牲口,急往迎请。恰伯伯在家,来人说明情况。伯伯听后心有所思。婉言谢绝吧,有背医生救死扶伤的道德,去吧,病人已经数位医生治疗,可能白跑一趟,费时无益。来人见先生有难色,便直言不讳地祈求先生说:“请你行行好,无论如何走一趟,我们也是尽心里。你若能去,我们也就心安理得了”。话音刚落。伯伯决意动身前往。到病人家后,伯伯顾不得洗脸喝水,先探视病人,只见病人已不省人事,奄奄一息。随即问明家人病情,再诊脉,伯伯断定是伤寒无疑。开处方,令其立即抓药服用。临走前,对其家人叮嘱道:“若到天明,病情好转,当可差人再来叫我”。翌日,病情果然好转,先生继开药数剂连服之,病人康复。后,病人及其家属无不感念先生起死回生的大恩大德,惟所用药方系伯伯积多年经验与研究之结晶,并珍藏于诸多医书之内。讵料,文革中,被抄家,连医书一起付之一炬,诚可惜也。
百家看病一家掏钱
一天,李伯伯来我家与家父一起聊天,并闲聊治病之事,我侍奉在侧,献茶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插话问道:“伯伯,你常年给人看病,既分文不取。有时还给人管饭,个别还给以解囊相助,那一年得贴赔多少粮和钱呀?”伯伯笑道:“浪僧。你听着。这里边是大有文章的。害病之事不一定都是穷人,也有财东家的人。财东家人请我看病。先用牲口迎去,我不但不管饭,他还得管我吃饭、吃好饭。病看好后,他还得重重酬谢先生。给我下请贴,约好日子,摆上丰盛的宴席,有的人家还请他们的三朋四友或一些有名望的人陪我吃,走时他差专人送我,带上礼品如毛巾、鞋袜、衣料等四色礼。这还不算,有的还以重金酬谢。那我就不客气的收下了。要知道财东人家也有他们的一本经。他不这样做,害怕再生病先生不去了,这就叫做百家害病,一家掏钱么!这样一出一入,我是赔不了粮和钱的,而且我还有收入”。听后,我深感到李伯伯真是一个取财有道的好医生。他取之于富人,用之于穷人。其医德之高尚实属罕见,从而更加激发了我对伯伯行医济世的敬慕之情。
注:王浪僧,华县杏林镇启圣宫村人
原文来源:华县文史资料 第四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