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塬上部分村庄村名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塬上部分村庄村名来历
作者:吴秦川
闫村:民国以前,该村以吴姓独居,从无杂性。吴姓人最早居住在村南一里许的吴家沟,后迁居于塬头上,筑有堡垒,称为“老堡子”。约在清朝时期易至今址。后来有人迁居于塬下下庙镇的三吴村。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祭祖时,三吴人每到不误。清末年间,这两支人因祭祖时间发生了争吵,继之发展成力斗,把祖先神轴“爷婆”撕成了两半,三吴人拿走了“爷”的男相,闫村人也就只有敬“婆”了。从此后,闫村人就把埋先祖的老坟改呼“老媧墓头”了。一九五三年,有九户人迁至南墹定居。
岳家村:是一个以姓命名的村子,村人多姓岳。据说岳姓人是从瓜坡镇三小村迁栖至此。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类似闫村吴人的事件,随之便各自敬祖了。
秦家村:秦家村张姓居多,未有一户姓秦的。村名因一次历史事件而来。很早以前,高塘地区发生叛乱,朝廷派了一位姓秦的将领带兵平叛。这秦将军把兵驻扎在这里,平叛取胜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秦将军,遂易村名为“秦家庄”。
张庄村:张庄人是民国年间陆续从秦家村过丁塬上而来,解放后一般与秦家庄人呼之为下庄和上庄。后来,张庄人以其张姓遂称之为“张庄”。
洞底村:因村东半塬间的寺庙(洞)而得名。半塬间的寺庙因建筑艺术的一部分为房洞结合式,人们习称闫村洞,其村位于洞底下,故称之为“洞底村”。村中的居民多为吴姓,为民国年间迁徙的闫村移民。
唐家村:其村大多数村民姓唐,故称之。其村在民国时期以前建有堡垒,所以历史上曾称为唐家堡。
水渠村:水渠村位于姚河村一条水渠的下游。天旱时,该村人的浇灌常常被姚河村人所阻断,亦常常发生口角和械斗。在一次争斗中,水渠村有一村民以跳进水渠中用生命为本村人争得了水利。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以身殉水的英雄,便将其村更名为水渠村。
上河村与下河村:华州大地震前,桥峪河的河道本在西川。现在的下河村人称“西河村”。上河村的人原住在下河村崖上的半塬间。河水改道东川后,移居到下河村西边偏上的位置,形成了一个新村。为把这两村区分开,便以位置称之为“上河村”和“下河村,老村名“西河村”遂废。
龙家湾:华州大地震后,桥峪河改道东川。传说,引水的神龙到了这里后,身子翻转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北边的塬头阻了水道,河道成弯),后来人们便称此村为“龙湾村”或“龙组"。
三义村:华州大地震后,有武、毋、魏姓三个朋友先进高塘地区,最早落脚在此村。后来分別居至其它地方后,因三人都很义气,议定定期来此会面,互通情況,共议家事,故该村又有“三议村”之称。另一说:该村最早是由武姓、毋姓、魏性三户义气之人从三处迁徒至此而得名。
韩凹村:民间流传一句老话:“先有泰通庵,后有鱼进川”。说有一条大鱼从渭水沿东川河南游,到了此地后死亡,其身形幻化为鱼脊形士丘(今站立公路上可望其形),于是便称此地为“鱼进川”。在丘西形成一块凹地。后来韩姓人居住于此,其村因之而得名。
杨村凹:据明《华州志》记载,唐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赤水河南岸的圣山发生了山体推移滑坡。渭南塬北部的坡体随山之崩塌形成一片凹地。因这里后来被杨姓人最早迁居于此,便称之为“杨村凹”。
来源:据《华州地名面面观》 底稿整理 主编 贾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