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柳枝镇:老城堡丰良村的回顾
邮箱:3125136050@qq.com
老城堡丰良村的回顾
丰良村位于华州区柳枝镇中心地带,西距华州城11公里,辖区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3.5公里,辖当堡子、风光台、东街(东柳枝)、安家堡、冯家梁(丰良堡)、泉护村六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庄位于秦岭北麓延伸台原的边缘,多为突起的大土台,地貌地形多元,东西走向有沟有岔,南北走向有上有下,耕地多在北部渭河平原。村庄南邻柳枝造纸厂,北邻老西潼公路,西通柳枝街道,境内的“泉护村——元君庙遗址”是最早有人类居住的村庄。
丰良村外景 毕新升 摄
冯家梁,明清时期叫冯家陵或冯陵堡,因村内原有冯姓人墓群而得名。又因地处高土梁位置,民国时改为冯家梁,是丰良村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一九四九年前,冯家梁四周有完整的城墙和城楼,城内有三道东西巷,南巷设东门,西墙内有环城巷南北相通,北部正中有道南北巷,北门正对城北官路(老西潼公路)边的关公庙。村台高耸,城墙雄伟,古木参天。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村民都迁到村北和村西平坦的地方,形成了新村,但村名没变。
当堡子,古村名叫新建堡,因过去村里开过远近闻名的大当铺而得名“当铺堡”,后来被人们顺口叫成了“当堡子”,为丰良村第一村民小组。当堡子东临构峪河,北临老西潼公路。解放前有完整的城墙,城外东北角有犬王庙,西北角有菩萨庙,东北方隔河有元君庙。
元君庙位于构峪河东,早先为当地原住居民的祖庙,北朝时已有大型建筑,后发展成道教圣地。占地四十余亩,有大型庙宇、钟楼和戏楼,院内有大型石碑数通,大型墓葬数处,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和十月十三为庙会日,届时唱大戏三天,万人集会,非常热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元君庙被人为破坏。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会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元君庙遗址发掘出了大量文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碑 薛宏权 摄
当堡子东北角的柳枝桥是一座古石桥,桥西头路南原有一座犬王庙,庙虽不大但非常精致,全部用青砖砌成,没用一根木料。风格独特,小巧玲珑。相传,清朝末年,山西一位富商骑着高头大马,后跟一条大黄狗,途径柳枝桥时天降大雪,他想去桥下解手,出于安全考虑,将马背上的钱袋随身带到桥下,解手完毕走时却将钱袋遗失桥下。一路上,因为有零钱花用并未发觉,待到西安办货时,才发现钱袋和大黄狗都不知去向,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几天后找到原处,却发现大黄狗蜷缩在桥下早已冻饿而死,而遗失的钱袋就埋在大黄狗身下的沙石里,顿时,他深感狗的忠心。为纪念爱犬的忠义之举,商人用所带银两修了这座犬王庙。这正是:忠犬无言丹心贵,仁主有德情义长。
风光台,又名凤凰台,古村名叫振宁堡,是丰良村第二村民小组。传说,古时候出过一位皇妃,而得名凤凰台,又因其美丽的风光而被称作风光台。风光台村外东、西、北三面低洼,上下落差十余米,是一座方方三十余丈的大土台。民国以前有完整的城墙,村里村外古木参天,城堡非常雄伟。
丰良村巷道 毕新升 摄
安家堡,古村名叫安家陵。村中没有姓安的,明朝大地震后,因村中遗存的安姓人家的祖坟而得名“安家陵”,民国初期改为“安家堡”。老城墙完整地保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清朝末期,城中只有姚、潘、刘、孙、雷几户人家。当时村民按人口集资打井,人畜共计不足九十口。民国中后期,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主要有当堡子武姓,冯家梁王姓,黄安子拓姓和王姓等,至2015年底,已有80户,350口人。2006年,郑西高铁从村中穿过,村民全部迁进了新村。
1986年5月,安家堡村民在距南城墙一百米处平整土地,挖掘出土大型汉代夫妻陪葬墓两座,出土文物有直径30公分铜镜两块,严重生锈变形的宝剑一把,红陶彩釉花瓶十余个。其男墓主墓室内有一座三尺见方的青陶房屋模型,是标准的北方四合院建筑,前房、上房七开间,左厢房为两层楼阁建筑,正方形四面飞檐,房舍内井台、辘轳、灶炕、锅、碗、瓢盆等模型,样样齐全。这些也许就是墓主人生前真实生活的写照或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丰良村学校 毕新升 摄
东街,也叫东柳枝,以老西潼公路为巷道,房屋建在公路两侧,东起柳枝桥,西接柳枝街。有“柳枝街,十里吊(长),中间有个娘娘庙”之说,东街必然包括其中,历史上,东柳枝曾一度比西柳枝街繁华。民国时期,由于东街靠近陇海铁路上的柳枝火车站,很快兴起了木材和柴碳市场,农历逢“八”为交易日,街上有张记大型客栈——北大店、屈记杂货店、邓记森茂银楼等,食品加工、棉麻加工等商号林立,生意非常兴隆。
泉护村,“泉绕郭(廓)而流其村,即以泉护为名”(出自1996年出土的泉护村张氏祖先墓志铭)。村庄向南1.5公里正对秦岭构峪山口,地下多为沙石结构,地下水源丰富,水位较高,就地随便挖个坑就会出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构峪水库建成后,地下水源被切断,泉护村昔日的多水奇观已不复存在,只有村北的西龙眼泉源远流长。
泉护村分东西两个堡子。西堡子较大,又称大泉护村或西村;东堡子较小,又称小泉护村或东村。从前都有完整的城墙,西村有两道东西巷和一道南北巷。东门为正门。出北门向西北直通柳枝西街。东村只有一道东西巷,东门为正门。
1958年泉护村考古现场
一九四九年前,东泉护村中只有八户人家,全部姓张,为当地名门望族。据清道光年间山西冀宁道署按察司使王志融为张氏祖先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张氏祖先明末以武举出任山海关游击,功荫三世。清初,张氏祖先“具环奇之资兼农贾之业,”“贸易巴蜀间,家资颇裕”。张家“尊师重儒”,“轻财好施”,“既至家道中落而处之泰然”。当时,华州潘知州“重其满德俱尊”匾其门曰“任恤可风”。直至近代和当代,张家人才辈出,誉满乡里。
东泉护村村北原有一座大型寺院——皇姑寺。据传说,是因古代一位公主看破红尘在此隐居而得名。皇姑寺规格很高,占地十余亩,有上、中、下三座大殿,钟鼓楼、西偏殿和东厢房。周围竹林幽幽,古木参天。上殿的基座全部用石条砌成,高1.5米。房舍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下殿毁于祸乱。中殿和上殿一九五零年以后改建为学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改建,把原来的庙宇全部拆除。但是,原寺院及周边地区仍被称为“皇姑寺”。
皇姑寺向西百余米有座龙王庙,坐北向南,位于泉护村通往冯家堡的村道东侧,庙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眼泉水,合称“龙眼泉”,现今只有西泉日夜流淌,成为泉护村多泉奇观的唯一见证。
泉护村村委会 毕新升 摄
2015年,原丰良村和伏中村合并。鉴于泉护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村主任张二虎提议将新村命名为泉护村,得到广大村民和各级政府的一致赞成,为这一美丽的历史名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泉护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永载史册,得以传承和发展。
注:
注:此文选自由“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整理出版、贾平京先生任主编的《乡愁的味道——华州地名面面观》一书,“华州百姓”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