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
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
4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证都有怕冷的感觉,有几分怕冷,就有几分表证,寒少就是表欲解,热多可能化热传里。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脉微弱,一方面邪轻,表寒里热都不重,另一方面是气血不足,这里阳气主要指气血,气血不足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发汗了。所以里面用越婢汤一份(里面重用了麻黄),桂枝汤两份。
我们先了解下越婢汤,才能更容易理解这个条辨
越婢汤-----治疗表热入里,热半陷入里了,与麻杏石甘汤相似,都是邪热开始入里,要传阳明和已传阳明,要用石膏。
越婢汤与麻杏石甘汤的区别?
共同点----汗出,无大热(争对阳明病的无大热) 脉浮,共同用药:麻黄 石膏 甘草
这里面的汗出,是邪热入里导致的汗多,有表邪和里热,所以用麻黄解表,石膏清里之热。麻黄+石膏有止汗的作用。
区别:麻杏石甘汤--邪热入肺 越婢汤--邪热入肺与膀胱
麻杏石甘汤----有肺部症状,喘而汗出,用杏仁来增强肺的宣降能力。
越婢汤-------全身皮肤的水肿,麻黄剂量加大,佐以生姜、大枣则增强发越水气之功,不仅使风邪水气从汗而解,尤可借宣肺通调水道之力,下输膀胱使水邪从小便而去。
麻黄---解表药温,发汗宣肺利水利尿,归肺膀胱经,可以通过发汗把肌肤和肺里面的寒气和水气发散出去,还可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尿作用,表实,就是沟通皮肤、肺的内外功能,驱寒邪和湿邪,肺的宣降功能恢复,一般配杏仁。
越婢汤:麻黄六两(18g)、石膏半斤(25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三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9g),石膏(18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炙)二两(6g),。
膀胱气化功能是水液正常代谢的过程,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代谢障碍,导致膀胱蓄水、水湿内停等病证
小结:
1. 桂枝汤、越婢汤,白虎汤出汗的区别?
桂枝汤汗出---潮汗,时发热自汗出,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汗有点味道,就是汗味。是表热的汗。
越婢汤汗出--从里往外出汗,与阳明病的汗出相似,都是从里往外,但是程度不一样,阳明病是蒸蒸汗出,身上热的很,出的汗也最多。这两个都是里热的汗。
2.发汗---麻黄加桂枝
止汗----麻黄加石膏(里热去,就不会蒸蒸汗出)
3.之前的太阳病,主要是争对感冒而言,现在就进入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和肾炎和皮肤过敏、水肿等疾病了,就是病突破了表的防线,开始入里。
麻桂和方小结;
我们学习了47.桂枝麻黄各半汤 48. 桂枝二麻黄一汤49.桂枝二越婢一汤
从中可以总结出麻桂合方有三个特点: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中如疟状就是定时发热恶寒
麻桂和方主证--------定时发热伴恶寒
麻桂合方的主药-------麻黄 甘草 桂枝 芍药(发热--桂枝芍药 恶寒--麻黄甘草)
通过热和寒的多少可以判断桂枝证和麻黄证占比多少,判断是否化热入里,不呕--不在少阳 清便欲自可--不在阳明(无论在经在腑,小便都是黄的)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分为几种情况?
1. 脉微缓者,为欲愈
2.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治疗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金匮要略里面提到柴桂姜汤治疗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伤寒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3.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面色反有热色者,有两种情况;
A 内热 ,阳明病高动力循环,血液循环加快,可以见到面部的红---白虎汤或者承气汤类
B 表热 可以见到体表的血管扩张导致的面部红,----桂枝麻黄各半汤
二:兼有虚寒证使用石膏的配伍方法
表证化热,伴恶寒,可以加石膏,加石膏前提是脉大,有三种加法
1. 石膏+人参
2. 石膏+桂枝
3. 石膏+附子
通过判断是气虚、心阳虚还算肾阳虚来确定加何种补阳药。
三:虚人外感的治疗方法,首先记住麻桂合剂的基础方:麻黄 桂枝 甘草 芍药
1. 气阴两虚---麻黄人参芍药汤 基础方加补气药--黄芪 人参 补阴药--五味子 麦冬 当归
2. 脾虚外感---五积散 基础方+二陈汤+平胃散(脾阳虚的人胃肠功能下降气滞,生痰湿)
3. 阳虚外感---麻附甘,或者麻附辛
a 阳虚之人常有三分表证,表现为皮肤瘙痒,鼻塞,头晕,麻黄助附子温阳,附子助麻黄解表,麻黄本身也是温阳的药,拟肾上腺激素作用。
b患者下元阳虚,桂枝换成肉桂
c填精加地黄,就是阳和汤的构架
c脉芤,加当归,就是金水六君煎的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