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 | 虚而待物,心斋之道 2024-04-14 14:17:49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译文:颜回说:“如此,那我就内心秉正诚直而外表俯首曲就,内心自有主见并处处跟古代贤人作比较。内心秉正诚直,这就是与自然为同类。跟自然为同类,可知国君与自己都是上天养育的子女。又何必把自己的言论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还是希望人们不予赞同呢?象这样做,人们就会称之为未失童心,这就叫跟自然为同类。 颜回在与孔子的对话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见识,师生互动中,境界不断地提升。“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外曲,也就是内正外圆。内直,是经,外曲是权,能经能权,和而不流。“成而上比”,君子上达,见贤思齐之法。“内直者,与天为徒”,内直,用其性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内直,行一直心,就是率性就是与天为徒,就是以天之道为道。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人理解自己的自然属性,是天地之所化育。在这个角度,哪一个人不是天地之所化育,都是赤条条地来,人在这一点上,是无有分别的。人世间礼乐制度啊,这些庄子并非不关注,但是呢,这些规矩,在当时之世,并没有让民众过上好的生活,那么作为一个有行动力的哲人,他必须要去开拓新路,这条新路也是更久远的“旧路”,也就是人与自然,天人之际的路,所以与其说是开拓,不如说是疏通。“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人果能通达天人之际,那也能找回自己的赤子之心,也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译文:“外表俯首曲就的人,是跟世人为同类。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做臣子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去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一般人臣都做的事,人们也就不会责难了吧,这就叫跟世人为同类。心有成见而上比古代贤人,是跟古人为同类。他们的言论虽然很有教益,指责世事才是真情实意。这样做自古就有,并不是从我才开始的。像这样做,虽然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跟古人为同类。这样做便可以了吗?”““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这是人之为人,就必须要学会的和人相处,也就是合群的能力。“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这是礼的形式。“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这是随大流。“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这就是尚友古人,见贤思齐。“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尚友古人,但是实际上并不能会在古代,你还是要面对当下的处境,当下无道,你必须要有所作为。“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这就是借古讽今,能够明哲保身。“若是则可乎?”我这样做可以吗?与天为徒,是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与人为徒,就是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观察和见解。与古为徒,就是尚友古人,见贤思齐,并借古讽今,还能保全自己。这就是颜回的内直外曲之道,打一个迂回,是不是可以呢?仲尼曰:“恶!恶可!太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译文: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就是有所效法也会出现不当,虽然固陋而不通达也没有什么罪责。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好像是太执着于自己内心成见的人哩。”“恶!恶可!”孔子还是坚决予以否定。“太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这是系统性的错误,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迂回的方法因虽能改变一些,但是不能改变整体的发展趋势。你这个方法固陋不究竟,却也能够免于罪责。“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但是啊,也只不过如此,如何从根本上感化他呢?“犹师心者也!”你就是太过于执着自己的想法了啊。怎么说呢,颜回的动机还是很明显,就是想要改变人家,这个动机可谓昭然若揭,虽然表达上比较迂回,但是还是有“机心”的。《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这个鸥鹭忘机的寓言,其实也就说了这个“机心”的问题,你想要改变对方的心不忘,你再用什么迂曲的方法,对方还是能感受到。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hào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译文: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冒昧地向老师求教方策。”孔子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如果怀着积极用世之心去做,难道是容易的吗?如果这样做也很容易的话,苍天也会认为是不适宜的。”颜回说:“我颜回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颜回实在是没办法了,到天花板了,捅破这个天花板还是要靠老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孔子教学生的方式,到等到学生自己的探索到了瓶颈了,进行不下去了,再给出提点。庄子对孔子的理解很深,比孔门中人还深刻。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觉得庄子与孔子心意相通。“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hào)天不宜。”孔子说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斋戒”。“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颜回理解的斋戒,就以为是寻常的吃素,我本来就家贫啊,很久没吃荤了。“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这一下就说到了最关键之处啊,并非是祭祀之斋,而是心斋,这一下谈到了《庄子》里一个极为重要的修养之法。”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译文: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心不加任何的预设,用纯粹的心去感知,觉知,以直心去感知,去意会。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的这种方式,就是一种“虚而待物”的方式。也是一种“忘机”的方式。这就是处理洪水灾难的方法,是堵的方法还是疏导,因势利导的方法呢?显然,“听之以气”是疏导的方法。把自己放空,不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对方身上,让对方身上本有的特点,顺应这些特点,解决他自己的问题。这就是虚而待物的方式,就是孔子“空空如也,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式。 赞 (0) 相关推荐 历事炼性,对人炼心丨红尘中的修行之道 修/行 修行不只在山间庙里, 更需要在生活. 工作.社会中. 红尘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懂得: 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 01 ◎历事炼性,对人炼心 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 ... 庄子的诙谐:虚心是最大的放松 庄语村言,靠近一点看庄子:内篇第四 人间世 一日,孔子爱徒颜回向老师辞行. 孔子问:"到哪里去?" 颜回答道:"到卫国去." 孔子又问:"去干什么? ... 徐复观|心斋与知觉活动 徐复观(1903-1982)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曾文正此联恰可生动说明徐复观先生的人生略影.先生出身行伍,逾不惑之年,幸遇授业师熊十力"当头棒喝&quo ... 人间世·庄子 一 颜回见孔子,欲辞行. 孔子问:"将往何方?" 颜回说:"卫国." 孔子问:"为何而去?" 颜回说:"我听说卫国君王气盛专断,国 ... 欧楷笔法欣赏: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欧楷笔法欣赏: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庄子·人间世》老子和庄子,对于“有”和“无”的精彩论述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庄子>这本书,前面一篇文章,我们分享了<庄子·人间世>的第一个重点:庄子的处世智慧和人生哲学.接下来,我们分享庄子"人间世& ... 【庄子·人间世】论述了“有用和无用”的差别 小 播 读 书 /// 04/16 2021 <庄子·人间世>讲了3个精彩的故事,论述了"有用和无用"的差别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在道家思想中,"有和无 ... 把脚练没 虚不接物 前边儿说把脚练到腰上,等你感觉不到脚了,就真正认识虚实了.也曾经说过,虚不是你以为的轻一点儿就虚了,实也不是重一点儿就实了.一颗针再轻,你把它扎在地上,它也是实:两吨水再重,你把它泼在地上,它也是虚. ... 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 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 大道知行 2021-06-17 08:4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在为人处世上,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主要表现在顺人顺物.保 ... 庄子人间世 人间世 [题解]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 ... 诸子丨杨国荣:世间之“在”——《庄子·人间世》的主题及其内蕴 世间之"在" --<庄子·人间世>的主题及其内蕴 作者简介丨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原文载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庄子·人间世》解说和语译 (解题)"人间"即人群,俗谓人们."世"世界.合而言之,便是"人们的世界". 主旨在论人怎样来处世,讲的是人生哲学.以 "心斋&q ... 生存之“道”就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庄子·人间世》故事 生存之“道”就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庄子&#183;人间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