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长:梵高的太阳,艾略特的面具——四本美妙无比的传记

梵高的太阳

2月,就认真读完了一本叶礼庭的《伯林传》,想起读过的几本传记,一并写写。

好的传记,和小说一样好看,又像纪实一样值得信赖,画出传主的精神地图和生活轨迹,还能唤醒读者心里的生活火焰。

有这样四本传记,本本都有格。别轻易打开,你会沦陷进去,你会欲罢不能,当然最后你会大呼过瘾。

1。《伯林传》

伯林传

9.2

[加拿大] 叶礼庭 / 2019 / 译林出版社

一本精华之作,关于以赛亚·伯林最好的传记。一本激动人心的作品。一本你一打开就会一口气看完的书。豆瓣高分9.2,豆友Berlinka说值六颗星。

以赛亚·伯林的一生徐徐展开,被父亲带着流亡英国,留在牛津大学当教员,放弃分析哲学选择观念史,在BBC电台发表谈话宝的大名,被人誉为“讲台上的帕格尼尼”;与俄国女诗人阿合马托娃的秘密情感。

伯林答应作者叶礼庭,生前不干预写作。好的传主不干预传记写作,已经被证明了是一条跌扑不破的真理,不管是他是假装大方还是真的无所谓写作者的评价。否则写作者会时刻揣测如此下笔是否会取悦传主或是惹他不高兴。当然这纪律对写作者也构成了同等的要求,甚至更加严苛,不能因为传主不发言就为所欲为,尤其不能假公济私发泄私怨。

本书写出了以赛亚·伯林一生的几个关键时期。

一是流亡英国。做生意的父亲,凭着做木材生意赚下的一万英镑,带着全家流亡到英国。回望伯林的嘴里平静而幸福一生,必须提到他那富有生意头脑而又乏味的父亲,让伯林不必为生存烦心,并把伯林送进了很好的学校,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二是考取牛津大学,并留在牛津当教员。传记写到这里,极为飞扬,就像武侠小说一样,侠客的成长,总有意外的收获。伯林为什么会被选中?留在牛津大学当教员时,他才23岁,还是一个犹太人。

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哲学讲座中,他遇见了哲学大牛维特根斯坦,向他提问和讨论。当然,在这次讨论中,伯林输了。这次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失和弱项。输给维斯根斯坦没什么丢脸的,何况维特根斯坦给了他体面的台阶,他带着助手来听就是一种礼遇。

从此,伯林决定放弃分析哲学,转向观念史。

第三就是在BBC电台的谈话节目,彻底给他奠定了自我。同时与帕斯捷纳克、肖斯塔科维奇和诗人阿赫玛托娃等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阿赫玛托娃的两次见面,写得非同寻常。这对传说中的爱人,面对面时,即便阿赫玛托娃发出了性的暗示,伯林还是选择了后退,也许是一种自卑,也许是不知所措,面对仰慕的“国宝”女诗人,他近乎落荒而逃。

在叶礼庭看来,伯林是一个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哲学家;是一只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一个渴望与人交往的孤独的思想家;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喜欢世俗性的人,喜欢对权势世界的内部运转方式有某种把握,喜欢听闲话,喜欢试着去了解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卑劣动机在让这个世界运转下去。

“每当人们追问他的思想纲领时,伯林至多会说:'在学术上,我就像是一辆出租车。人们打个手势,我就停;人们给我一个指定的目的地,我就走。’”这是伯林的可爱之处,也是解嘲之语。这话多好,既放松,又骄傲。至少有一点,伯林值得我们学习,他善于发现别人身上、而他自己缺失的优点。

2。《毛姆传》

毛姆传

[英]塞琳娜· 黑斯廷斯 / 2015 / 安徽文艺出版社

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毛姆传,但绝对是最动人的一本。

这本传记就像长篇小说一样,主角是毛姆。厚厚一本,472页,别怕,你很快就会看完,因为舍不得放下。你会对毛姆的生活和小说,有了更为贴切的理解,当然也会消弭了某种神秘感。

毛姆年轻时往返巴黎和伦敦,结交各种风流人物,获取的可不仅仅是八卦,还有准确描述所谓上流生活的能力。骄傲的小说家们不屑于去捕捉这些,不屑于结交和进入那些变幻莫测的生活。

毛姆最初对当一个剧作家痴痴念念,从收入和建立名望来说,剧作家比小说家来得更快。因为在伦敦,仅仅牛津街就有几十家剧院。戏剧在英国有着超乎其他文类的地位,而且来钱快,这对窘迫的毛姆来说尤其重要。为了知道观众对什么感兴趣,毛姆常在剧院观察观众的反应。

这本传记自然写到了毛姆丰富的感情生活,毛姆的自私并不在于他不会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而是本质上他更爱他自己。虽然毛姆对苏念念不忘,认为她是最好的女人。不过从这本书来说,毛姆与男人在一起似乎更加重要一点,尽管王尔德被判鸡奸罪吓到了他。

毛姆的一生,比他的小说还要好看。毛姆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努力。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他所塑造的画家思特里德兰德,人到中年,抛弃所有的生活,开始画画,追求想要的生活,此决裂与不管不顾,都令人动容。

其实就是赋予自己的生活以什么意义,独立自由的生活,而不是亦步亦趋跟随他们的脚步,即便是所谓优秀的心灵,也未必全然适合你。

3。《梵高传:渴望生活》

渴望生活

[美] 欧文·斯通 / 2008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欧文·斯通26岁时写就的激情之作。

最早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3年推出,算来已有37年。当年的编辑真有眼光。中间兜转,2008年,转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目前这本书的豆瓣评分是9.2,八千多人参与打分。

83年的封面

书名动人,传主热切,我还记得读这本书时的燃烧感,作者将读者带到了梵高的身边,看他坚定地承受痛苦,坚持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看他厘清在绘画观念上的探索,看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最后举枪自尽,死在弟弟的怀里。

最为动人的是他坚持自己的画作是好的,终其一生都如此,即便生前只卖出一幅画,卖了几美金。梵高说,我把自己看做一个重要人物。觉得我是个孤身与整个世界作斗争的人。如果未来证明自己是错误的,梵高说,艺术家就得冒这个险。这便是艺术家的生活。

这部传记会告诉读者,什么是艺术家,一个艺术家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在我所听过的答案中,这句最为动人。“艺术家指的是一种始终在寻求,但未必一定有所收获的人。”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

这本书里有恩多精彩无比的话,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人无法把告别画出来”。

即便落魄,梵高心中有太阳,我在他的画中找到了太阳,看看这些光芒万丈的太阳。

4。《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T. S. 艾略特传

[英] 林德尔·戈登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本艾略特传,堪称2019年度之书,入选了无数榜单,豆瓣评分9.1分,拥有众多自来水。这些榜单包括:2019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图书、豆瓣2019年度榜单、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深圳读书月2019年年度十大好书……

一本诗人传记,一本658页的超厚书,一本不讲成功、不讲励志的文学书,一本关注艾略特内心幽暗生活的纯粹作品,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魔力?至少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

一是完美的主题:一个天才的不完美的一生。这个角度极其独特,尤其是面对像艾略特这样的幽深的灵魂,能否用一个主题贯穿人的一生,比如艾略特的一生?

“如果将一个天才的一生与他的作品一同看待,那么从这人生里也会浮现出一个注定的范式,以此视之,即便他的残缺也是有益的,是属于这范式的一部分。”传记作者林德尔·戈登就是从此入手整理艾略特的一生。尽管艾略特身上有许多的成功可讲,但一个大人物的不完美世界依旧是迷人的。

一个大诗人的残缺,一个人不完美的一生,在艾略特身上为世人所好奇的,情感世界是其中一种,也是传记作者所无法回避的。相爱多年的艾米莉为他带来崇高的时刻,却最终分道扬镳,也是世人所不理解的。第一任妻子薇薇恩带来的是他的罪恶时刻,第二任妻子、秘书玛丽则是漫长的陪伴。

第二,艾略特的终极理想是成为圣徒。这是他的一生矛盾所:一个比起成为诗人更想成为圣徒的人,却因为无法成圣而成了伟大的诗人。这种思想力度使得这本传奇有了深度,不只是叙述艾略特的感情生涯,以及他被人视作渣男的辩护,而是走进艾略特的灵魂世界。

第三,必须称赞还有高质量的译文。译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领略到现代汉语之美的译文才是真正完美的译文。许小凡的译文,使得本书具有了一种令人叹服的雅致和内在的激情,即便那些谈论观念的句子也变得惹人欢喜。只要你打开读上几句,就能把你吸进去。以后看见“许小凡”这个名字,就可信任。

关于书的外形和质地,这本艾略特传也是匠心独运。设计师周安迪操刀设计,以艾略特的简笔画像入封面,将THE IMPERFECT OF LIFE T.S.ELIOT 置入封面,感觉高级。用纸是进口轻型纸,即便有650多页,也不显得沉重,轻便厚实结合得相当好。手感佳,眼感佳,体量佳。

艾略特认为,这是他的命运。如此也好。

这四本传记无比美妙,也有一些共性。

其一都有一个认真生活的灵魂。艾略特、伯林、梵高和毛姆,都是无比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为此都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艰难。

其二都有好看有趣的故事。可读性强,不是学术腔的枯燥,也不是虚头巴脑的大词纠缠,戏剧性和故事性都在其中,毕竟再有道理的观念,如果没有安慰的故事,就像奈保尔说的,再独特的思想也得找到易被读者理解的方式来传达。

其三读传记,打开别人的生活,走进别人的生活,如果能够激励自己,那就是最好的阅读。这四本书无论哪一本都经得起挑剔的眼光,是它们让阅读变得与生活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