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精选:IBM又出新招,用Watson来治糖尿病

今日关键词:人工智能治疗糖尿病、医养结合、医疗机器人创业热、免疫疗法、3D打印脑组织以及医疗物联网趋势预测。

动脉网(ID:vcbeat)

作者:徐磊

今日导读:

●豪森药业拟明年香港上市筹资117亿

●阿斯利康拟斥逾50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企业Acerta

●IBM将开发虚拟医生 用人工智能治疗糖尿病

●复佳移动医疗 “医院 + 第三方”,重新定义医养结合

●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脑组织 可存活30天

●医疗机器人将引领创业高峰

●2022年免疫疗法市场将突破742亿美元

●中国将成整容第三大国 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

●2020年医疗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近2000亿

豪森药业拟明年香港上市筹资117亿

据外媒报道,中国医药企业江苏豪森药业计划明年上半年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集资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该公司已要求投行提交计划书,并在下周进行审阅。

豪森医药创建于1995年7月,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化学、生物药物研究,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合成,制剂制造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医药集团,是国家最早评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之一,国内最大的抗肿瘤和精神类药物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公司在抗肿瘤、精神、糖尿病、消化道及抗生素等五大领域有20多个品种进入市场销售。抗肿瘤药物“泽菲”、“普来乐”、“盖诺”,精神类药物“欧兰宁”,糖尿病药物“孚来迪”,消化道药物“瑞琪”、“瑞波特”等品种,市场份额居同品类前列。

在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经济研究院所公布“2014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豪森名列第19位,同期公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药企10强”榜单中,豪森名列第3名。

阿斯利康拟斥逾50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企业Acerta

华尔街日报1近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正在进行高级谈判,计划以超过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生物科技企业Acerta Pharma BV。该笔交易最早有望于本月内正式宣布,但目前尚不能确保达成。

Acerta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荷兰,主要开发治疗各种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这是医药行业最重要的两大市场。据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Pharma公布的数据,去年全球治疗癌症药物销售总额为792亿美元,在所有疾病领域中占据首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的销售额位居第三,为488亿美元。

尽管Acerta知名度并不高,但该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种血癌治疗药物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很大潜力,分析师预计其有望成为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的产品。在相似类型的抗癌药研发领域,Pharmacyclics公司的Imbruvica被认为最可能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到2020年的年销售额将超过55亿美元。今年初艾伯维以210亿美元收购了Pharmacyclics公司。

去年,阿斯利康曾拒绝了辉瑞价值1200亿美元收购要约,阿斯利康首席执行官帕斯卡尔·索里奥特曾表示,公司将考虑收购中小型公司来扩大开发中的药品组合。上个月,阿斯利康同意以2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加利福尼亚州生物技术公司ZS Pharma,后者主要研发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IBM将开发虚拟医生 用人工智能治疗糖尿病

近日,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将与IBM旗下沃森健康(Watson Health)合作为糖尿病人开发“虚拟医生”,为患者提供胰岛素用量等治疗建议。

这家丹麦糖尿病治疗机构希望使用IBM的沃森超级计算机平台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数据,并帮助其治疗疾病。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雅各布·瑞思(Jakob Riis)表示,持续性的血糖监控数据将上传到互联网,然后进行分析,并借此做出治疗决策。他表示,将有越来越多的数据集成到这类工具中,包括食品摄入、锻炼信息以及胰岛素注射的时间和用量数据。

瑞思认为,有很多常规问题都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比如胰岛素注射量,以及饮食、锻炼和注射胰岛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诺和诺德并非第一家采用该平台的医疗公司,纽约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治疗中心曾在2012年宣布与IBM沃森合作开发一种工具,帮助肿瘤学家获取大量临床数据,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其他大型医疗机构也在许多疾病领域纷纷采取类似的措施,而制药公司同样参与进来。强生也与IBM沃森健康达成协议,共同开发“虚拟教练”,为那些接受膝盖移植手术的患者提供服务。

诺和诺德与IBM的合作还将拓展到其他项目。瑞思表示,此次合作还将分析沃森健康存储的5000份美国匿名病例数据,希望借此了解不同群体的人最适合哪种疗法,以及某些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为何更低。他还透露,此次合作将帮助诺和诺德通过使用其药物的病人收集实时数据,使之在与买方的谈判中获得有利地位。他表示,这将让诺和诺德更好地向买方阐述对方都获得了什么好处。

复佳移动医疗 “医院 + 第三方”,重新定义医养结合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 65 岁以上老人将从 2010年 的 1.19 亿增加到 2030年 的 2.6 亿、2050年 的 3.87 亿,而劳动人口却不断减少。劳动力 / 老人人口比率将从 2010年 的 7.6 下降到 2030年 的 3.3、2040年 的 2.1。

未来三十年,中国人的 “老有所养” 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与仁爱老年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探索出了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可直接向用户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医疗服务平台复佳移动医疗。

仁爱老年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永军介绍,它将实现医疗终端设备(包括智能血压计和智能心电仪)、终端客户(以用户端 APP 和监护端 APP 的形式呈现)、医院与医生(以医生端 APP 的形式呈现)三者之间的紧密连接,形成跨领域的服务链,并以慢病管理、大病预警、远程门诊以及亲情互动为特色。

几大具体功能如下:

1、慢病管理:用户通过医疗终端设备可实时监测血压、心电、血氧等各项生理指标和建立健康数据,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数据传给指定的医生。

2、远程监护:在终端客户上,复佳移动医疗除了有用户端 APP,还设计了监护人端 APP。监护人可以随时查看被监护人的健康状况,也能定位被监护人的当前位置,防止被监护人走失或迷路。

3、远程门诊:用户可 24 小时在线预约专家门诊,通过文字或视频与指定医生进行面对面诊疗。医生根据预约,可在软件里观察用户上传的病历、症状描述以及监测数据后,与用户沟通、指导用药或进一步治疗建议。

4、提醒和报警:在用户端有吃药提醒,在医生端有门诊提醒,以及包括重要事项的闹钟提醒等。当用户的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监护人手机会自动接到警报。

据悉,复佳移动医疗是国内首家以医院为主体、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推出的平台,将于 2015年12月31日 在全网预售。

当前,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而要实现 “医养结合” 关键在于医疗改革。

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脑组织 可存活30天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队科学家获得了具有真正开创性的成就:他们成功地3D打印出了皮层组织块,这是脑组织的一种。

这个成果是由墨尔本大学神经工程中心的一队科学家获得的,该中心负责人Stan Skanfidas已经对于这些小的细胞团块表示了乐观。该脑组织是用人类干细胞制成的,科学家们使用了中心的一台特殊的3D生物打印机,通过打印形成了六层脑组织。据了解,形成组织的这些脑细胞已经能够连接并相互通信,它们甚至形成了一种与原始的大脑结构相同的折叠结构。该项目研究团队的成员包括了工程师、神经科学家、医生和计算机专家等。

目前科学家们3D打印的这些脑组织(比豌豆还小)由于缺乏血液和氧气,在30天后就死掉了。研究人员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让它的存活时间延长到100天。这就需要团队开发出可以为细胞传递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新技术。如果有合适的微生物环境,该组织块就会开始形成一个大脑,这个大脑可能相当于20-30天胎儿的脑子。而且,由于该3D打印组织中的脑细胞已经形成了网络和连接,科学家已经可以开始研究大脑中一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可能会导致一些常见的病症。

总之,它的潜在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项研究成果为科学家更多地了解人体最神秘的部分开辟了道路。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但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医疗机器人将引领创业高峰

近日,2015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峰会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召开,并推出2015大健康行业指南——奇璞蓝皮书。这是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继2014年成功举办‘奇璞奖’颁奖典礼,评出中国健康产业8大领域最佳 “奇璞奖”之后的又一盛会。

中欧朱晓明教授认为,中国健康产业、智慧医疗产业发生蜕变的“奇点”逐步临近。机器将会具备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具备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能力。而智慧医疗和精准医疗将会极大的解放医生。

在峰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发布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世界二十国(地区)医疗体制改革概览》和《2015 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蓝皮书》。蓝皮书政策篇对于医院、医生、医疗保险、药品器械四个领域在2015年的政策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今后的政策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蓝皮书产业篇包括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医药电商、医生集团四个领域的研究报告,并收录了各领域共18个创新案例,为一览医疗行业在2015年的创新动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备受关注的前华润医疗集团CEO,现中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海鹏现身本次峰会,张海鹏于9月1日加入中信资本,现在负责一个30亿元人民币的医疗健康基金,专门做中后期的类似于B、C、D轮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

在过去几年里,移动医疗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最大热点。对于移动医疗,道彤投资的合伙人孙琦认为,挂号方面已经没有太大机会了,已经有巨头完成布局。轻问诊虽然有机会,但已经有很多同类项目。他所看好是二次问诊类项目。因为中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将来会有众多移动医疗公司要介入二次问诊项目。

卓健科技联合创始人尉建峰认为,移动医疗的实质是反医院、反医生的,要重构目前的医疗体系。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设备能够自行决策、辅助学习,这将会代替一部分初等医生;随着平台进一步发展,犹如美国医疗,实现了医生的自由执业,在互联网无边界的竞争,10%的医生会占有80%、90%的资源。

对于投资人来说,2015年投资的最大热点却是医疗器械,山蓝资本创始人刘道志给出他的分析,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和国际最高水平美国的差距非常大。这个差距短时间不可以弥补,所以这是一个很低的洼地,也被长期看好的。全球的医疗器械产业,体量大概有四五千亿美元,中国有几十亿美元的体量。刘道志强调,医疗器械一定是专业化投资。“我只会和投资微创外科、关节的等细分领域投资人接触。”

机器人是今年资本界一个新的关注点,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医疗行业带来很大想象空间。刘道志认为中国医疗机器人也出现了一些投资机会,在中国普外科手术每年有几百万例的手术量。在微创外科、胆囊切除、妇科切除等领域有很高使用率。“在海外,这些手术60%、70%是用机器人来完成。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是一千多的装机量,在中国只有20多台。” 据刘道志介绍,中国的三甲医院都想买,但需要管理部门审批。

2022年免疫疗法市场将突破742亿美元

近日,全球商业情报机构GBI发布最新数据,预计到2022年,全球免疫治疗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615亿美元扩大至742亿美元,或将占据肿瘤治疗的半壁江山。

根据该预测报告,到2022年,全球免疫治疗市场将形成大规模原研药品种共同上市和激烈竞争的局面,而生物仿制药研发短板亟待补齐,技术和法规仍是桎梏其研发进展的两大因素。因此GBI预测,在未来几年,该领域复合年增长率(CAGR)仍可稳定保持2.71%。

GBI管理分析师Dominic Trewartha表示,当前免疫治疗市场仍然是药物研发的一大投资热点。目前欧洲地区高达7%人口长期受慢性免疫性疾病困扰,而如今免疫治疗药物已可有效延缓此类疾病的进展。

据统计,目前大约有1896种免疫治疗在研药物,其中73%的治疗药物处在研发早期阶段,85款药物已进入III期临床进行疗效评估。

GBI预测报告还指出,在众多免疫治疗药物中,虽然一些“潜力股” 目前的销量远不及当前畅销品种,但从长远来看仍具有超强市场前景,有望在未来晋级“重磅炸弹”系列。

报告指出,Humira生物仿制药APB-501有望冲击10亿美元年度销售额。Trewartha对此解释说,目前单抗类药物是众多免疫治疗药物中临床疗效最好和最畅销的,如艾伯维的Humira(阿达木单抗)和杨森的Remicade(英利昔单抗)。Humira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的抗TNF-α单克隆抗体,在2014年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中位列榜首。由安进研发的APB-501是Humira的一款生物仿制药,GBI预测2022年APB-501销售额将达到10亿美元,有望成为新一代重磅级非专利药物。

中国将成整容第三大国 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

一边是赴韩整形失败案例的大量增加,另一边则是中国整形美容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日益规范化。近日德媒报道,中国整容需求每年增长30%。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预测,中国将成整容第三大国。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赴韩整形的人数已达5.6万人。然而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在今年三月公布的一组数据,目前国人赴韩整容的事故和纠纷发生率,正以每年10%到15%的比例在增加。

在今年11月23日举办的“2015中国整形美容行业趋势暨首例国际名模赴华丰胸术后发布会”上,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秘书长杜晓岩透露,近年来中国整形美容产业发展迅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9年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将达到8000亿元市场规模,并有望超越美国、巴西等国家或地区。

然而现实中,很多韩国医生在进入中国后,往往会披上“韩国整容圣手”“亚洲造星专家”的华丽外衣。对于这一现象,现在国内机构打韩国品牌也是可以的,如果是真正韩国好的医生那进行中西合璧也未尝不可。但是,我希望走穴的医生越来越少,因为走穴医生往往无所顾忌,给求美者带来灾难。

据悉,很多民营医院和美容机构宣传的韩国医生都是短期“淘金客”,他们或拎着包坐飞机过来,匆匆忙忙做完几个手术后就走。他们一般都是哪里有手术就去哪里,不能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医院。

目前国家监管部门、国家卫计委,医管司、卫生局等办事效率越来越高,行业标准的制定、医美机构准入的条件、整形医生的准入条件、医生的继续教育等问题都处理得细致入微,比韩国严格很多。而且号称史上最严的新广告法也开始实施,这都是行业里可喜的变化。现状的改变,不是一个机构自己能解决的。这需要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一起来做,医生要自律,老百姓要做好监督。

2020年医疗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近2000亿

医疗物联网已覆盖多个领域。从大的领域看分为医院院内物联网和院外物联网,二者都服务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院内物联网又细分为直接为患者服务、为医护人员服务和进行医务管理。而院外医疗物联网分为患者健康管理、远程医疗、慢病监控等。医疗物联网围绕着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两大领域。

虽然目前还没有构建成一张大网,但是在上述各领域都在快速发展。2015年医疗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410亿元,IDC预计到2020年将会发展至近2000亿元,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6.1%。

对院内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而言,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医院的自助设备部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自助设备正在构成一个就医服务局部物联网络。IDC预计到2015年底,医院总计将安装约1.6万台自助设备。这些自助设备将成为患者就医的重要界面。

自助机就像一个机器人,能够完成多项工作。如自助挂号、化验单据打印、交费、病历信息阅读等。自助机在几年前就开始在部分医院部署,目前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一线城市的大型医院都部署了自助机,随着患者使用习惯的形成,自助机也将在二三线城市普及。

自助机是一个节点,连接着多个网络和信息系统。对于一体机而言,其连接着HIS、LIS、PACS、EMR、区域卫生、保险支付、银行等多个系统。上述网络通过自助机节点构建成为一个大的物联网络,自助机不仅有双向通信功能,而且带有打印、读卡、数据交换以及发药功能,是一台比较智能的终端设备。

一些厂商的设备还已具备连接APP的功能,从而使自助机能够连接到更广阔的网络。提供自助机的厂商既有专门的厂商,例如长城信息,也有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厂商,例如东软,东软不仅提供全套的医疗信息化系统,还提供自助机设备。同时东软熙康还提供院外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日常健康监测服务。

相比于挂号和缴费等自助机,自动发药机除了具备物联网终端的特征外,还具有机器人的特征,其用于分拣药物的机械手更智能化其联入医院的信息网络中,为就医构成闭环。

除了上述面向门诊患者的物联网络,院内面向住院病人服务的物联网也在快速发展,例如患者床头自助机,可以同时服务病人和医护人员。目前华为公司已经推出了床旁一体机给医院客户。

而在院外物联网的发展中,用于慢性病监测的可穿戴设备和移动检查设备及其移动应用系统、用于用药依从性管理的智能药盒、远程听诊等系统正在试验阶段,其背后需要集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医疗等信息系统。这些局部的物联网络正在从概念到产品的快速发展中。

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总结道:“预计在未来的发展中,用于手术的机器人和3D打印等都将构建局部物联网。医疗物联网的终端将实现多样化功能,而其背后的系统更是多种多样,包括医疗诊断、治疗、健康管理、支付和保险等系统。其提供的不仅是服务,也包括药品类物品,从而使医疗物联网的终端更加丰富。

其后台的系统更需要云服务和大数据的支持。而系统的安全性也是医疗物联网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设备、数据、通讯等各个方面的安全。预计医疗物联网将会成为第三平台和六大技术创新加速器的典型应用领域。

END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内容↓↓↓

点击图片,参与“互联网医健年度评选”活动提名!


智能腕表可抽血验血糖?谷歌要让医疗设备公司情何以堪

钢铁侠外传-医疗可穿戴装备外骨骼系统的故事

动脉网
专业的互联网医疗创业服务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