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音频发烧中的“烧前端”是一门玄学?我找到了根本的原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很多新烧买了耳机音响后,觉得不同的耳机音质差异大,但换前端音质差异却不大,然而很多“老烧”却相当重视前端的投入,认为“好马配好鞍”,好后端需要好前端的搭配,那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认知的不同呢?笔者经过思考,得到了其中的答案。

根本性的原因是时代不同了,前端的基准被拉的太高了,导致和低端设备和高端设备拉不开差距。此话怎讲?待笔者慢慢说来。

从“碟机党”的比较得到的启发

让我受到极大启发的是最近在翻看2010年-2014年,一些研究画质坑的爱好者,在当时比较PS3,PS4和各种品牌的碟机的画质区别,让我非常在意的是,PS3也好,PS4也好,碟机也好,播放DVD的时候,画质差异非常明显,普通价位的碟机甚至不如PS3,只有高端碟机可以打赢PS3的画质,然而当他们都播放蓝光的时候,画质差异就非常小了。原因是采用了MEPG2编码的DVD时代的编码精度,和用 了AVC编码时代的1080P碟片的精度和质量,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了,播放DVD的时候,即便精确解码,获得的画面也顺应不了高清时代的需求,于是程序员写了很多精准的拉伸算法,来精确的锐化DVD画面,达到提升画面的效果。于是,高档的DVD播放机和低端播放机的差异就这么出来了

然而播放蓝光碟片的时候,单单是精确解码AVC就能做到令人满意的画面水平,足够的清晰,因此不再需要更多的修饰,只需要做到精准的还原信息,就能达到高清画质。

而如今的4K时代,哪怕是核显都能精确的软解HEVC的编码文档,因此普通的PC就能输出足够精致的视频画面,一般的碟机比起DVD时代完全没有画面的优势,即便靠4K上变换,

能做到的提升,也远不如DVD拉伸到720P时代来的效果明显,因此,前端在整个视频系统中的作用就减弱了,准确说是前端的基准被拉高了,高端碟机能做的,只是优化电路和确保绝对的稳定性,在画质上的优势却很有限。你升级一个线性电源能做到的提升,远不如在计算过程中多加一道高精度的锐化算法对画面的提升来的高,因此比不出画面区别,对画质不敏感的人来说,显然就是“玄学”。

漫谈过去的便携音频设备

这让我联想到音频系统中,前端后端的关系,也正是如此。

过去的便携设备,它的音质上限就很低,便携磁带机时代就不说了,当大家发现CD可以便携播放,都认为找到了随身音质的新高点,然而低端便携CD机的电路设计,无法完全屏蔽光头

播放CD时候带来的机械噪音,于是随着耳机线就传到了你的耳朵,你听到的声音虽然是比磁带更高档的音源,带来音质升级的是音源的升级,却不是设备的升级,而那时候追求的“高端前端”,就是拥有更好的抑制机械噪音的避震CD机,电路设计上尽可能让更少的噪音通过,这是那时候“低端设备”和“高端前端”的区别。而台式CD机带来的稳定性和降噪性能就远好于便携设备,因此音质差异就非常明显,不是现在的那种区别,是真的一耳朵就能感受出的差异。

而到了MP3播放器诞生的时代,完全变成了数字处理的时代,便携设备彻底解决了CD机播放时候产生的机械噪音,虽然音源比CD机时代下降了,但是获得好音质的门槛却降低了。台式CD机能够靠扎实的电路设计来尽可能的屏蔽震动带来的噪音,便携CD机尤其是低端便携CD机做不到,但纯数字的MP3便携设备却不用烦恼机械噪音。音质的上限虽然下降了,但是基准却提高了。你花大价钱才能做到非常干净的便携CD机的干净的背景,你花小价钱的MP3也能获得。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设备的不断迭代,这个基准不断在被刷新,好比MP3刚出现的时代,低端MP3播放器和高端MP3播放器用的解码芯片的解码能力可能有一耳朵的素质差别,

但是10年过去,可能连手机上用的解码音频的芯片都是当时HIFI级顶尖MP3播放器用的解码芯片的素质水平,此时一般设备的音质已经上升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那么你再要追求HIFI

想获得当年那种“一耳朵的提升”就非常难了。

最后,HIFI设备就开始追求一些有的没的玄学,换线电,换纯金线,这些不是没有提升,而是在一般的系统下,提升太有限了,而当你的设备后端,前端都足够好,你没有升级空间了,只能升级这些有的没的部分,那才是现在发烧被称作“玄学”的真正原因。

像现在的一套特别完整的音频系统,转盘,解码,时钟,界面,功放,后端,每一块都分离开用上高精度的设备,在刚有磁带机CD机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音质的上限的确提高了,但也把发烧的门槛大大提高了。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做发烧设备的后端品牌(企业)也很多,前端品牌也很多,但现在专门做前端的品牌(企业)似乎就剩这么几家了的原因,不是人们的需求在下降,而是前端的基础水平大幅上升,而发烧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了。等发烧的设备升级到一定水平,设备的参数都高到一定水平,厂家也只能搞一些有的没的东西来忽悠消费者,这就是“玄学”的根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