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帝后陵寝之废帝侯官侯孙亮陵

墓室修筑在圹内,布局规范合理,全长9.74、东西最宽8.50、最高3.15。       墓葬内出土有青瓷盘口壶、青瓷碗、青瓷盏、铜魁、铜勺、铜鐎斗、铜三足炉、神兽铜镜、连弧纹铜镜、铜弩机、铜剑、铁镜、金钗、金指环、金饰、银指环、银钗、料珠、铁环、铜钱、石黛板等文物39件。       专家们通过对出土——铜镜上的铭文辨读,并结合对出土文物分类排比及墓葬的结构分析,确认为东吴废帝(会稽王)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其对研究三国六朝时期的墓葬结构、丧葬习俗以及历史上鄂州地区的文化思想意识、民俗风貌、建筑形式特征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孙亮,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小儿子,东吴政权的第二位君主。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童,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不少他机智过人的事迹,比如通过老鼠便便就查出坏蛋的故事,但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就不那么聪明,最后不但被废黜了皇位,还死于非命,也算是又一枚英年早逝的小鲜肉吧。

吴废帝孙亮墓,为三国时期东吴废帝会稽王孙亮之墓。258年,孙綝发现孙亮想杀死自己,于是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休为帝。和孙亮一起策划政变的大臣都被孙綝杀死。260年,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孙亮将返回建业复辟;而孙亮的侍从亦声称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经有司审判后,孙亮被贬为候官侯(候官,今福建省闽侯县),途中死去。据《三国志》记载,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孙休派人毒死的。孙亮死时只有18岁。史料记载,孙亮葬于赖乡,关于孙亮墓的具体位置,有两种说法,其一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其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与江宁区交界一带,笔者倾向于后者。

孙亮(243-260),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孙亮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孙权共有七子:登、虑、和、霸、奋、休、亮】然而,孙权的长子宣太子孙登、次子孙虑早年已经去世;而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因被意图争夺太子之位的四子鲁王孙霸和孙权长女全公主陷害而被废去太子之位,孙霸也被孙权逼迫自尽。最后孙权决定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于吴太和二年(252年)去世,孙亮继位,改元建兴,时年十岁。

孙亮即位时,由太子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侍中武卫将军孙峻等人辅政。诸葛恪在孙亮继位后便出兵北伐,进攻魏国,但最后吴军战败,伤亡惨重,朝野对诸葛恪怨声载道。建兴二年(253年),孙峻在得到孙亮的同意后,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其后孙峻出任丞相大将军。后孙亮与大臣谋划诛杀权臣孙峻之弟孙綝未成,反而被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春三月因罪再被贬为侯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尽,年仅十八岁。

祔葬后妃:全皇后,全氏,是全尚的女儿,善解人意又有容貌,受到从祖母全公主孙鲁班的喜爱,每次进宫都带着她一起去。当时全公主与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有矛盾,而潘皇后及其儿子孙亮受到孙权的宠爱,为了拉拢潘夫人,全公主就劝孙权立全尚女为孙亮的夫人,赤乌十三年(250),孙和的太子位被废除,孙亮被改立为太子。

神凤元年(252),孙权病逝后,孙亮登基,全夫人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的她也深受孙亮宠爱,全尚被任命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接替滕胤任太常卫将军,加封永平侯,总领朝政。全氏一族封侯的有五人,是自东吴自建国以来外戚中最为兴旺的。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亮与权臣孙綝的矛盾白热化,因此孙亮则私下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丞(承)等讨论诛杀孙綝事宜。全尚把军机告诉了妻子孙氏。孙氏是孙綝姐姐,不忍心弟弟被害,就派人告诉了孙綝。孙綝连夜发兵,于是率领部曲抓捕了全尚,派其弟孙恩杀了刘承,率军包围皇宫,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又派中书郎李崇带兵进宫,夺取了印玺,逼迫孙亮夫妇离宫,由将军孙耿押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适逢魏国大将诸葛诞献出寿春城归附东吴,而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便乘此机会都投降魏国,全熙被杀,自是全氏家族开始衰败。

公元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今福建省闽侯县),全夫人也随之一起去封地,孙亮在途中去世。后来全夫人就一直住在侯官,直到吴国灭亡后返回吴郡,晋永宁年(301),全夫人去世,时年50余岁。全皇后去世于孙亮葬赖乡二十余年后,是否与孙亮合葬,还需进一步查证。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太平)三年春正月,诸葛诞杀文钦。三月,司马文王【司马昭】克寿春,诞及左右战死,将吏已下皆降。秋七月,封故齐王奋为章安侯。诏州郡伐宫材。自八月沈阴不雨四十余日。亮以綝专恣,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谋诛綝。九月戊午,綝以兵取尚,遣弟恩攻杀丞於苍龙门外,召大臣会宫门,黜亮为会稽王,时年十六。(永安)三年春三月,西陵言赤乌见。秋,用都尉严密议,作浦里塘。会稽郡谣言王亮当还为天子,而亮宫人告亮使巫祷祠,有恶言。有司以闻,黜为候官侯,遣之国。道自杀,卫送者伏罪。【吴录曰:或云休鸩杀之。至晋太康中,吴故少府丹杨戴颙迎亮丧,葬之赖乡。】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吴历曰:是岁得大鼎於建德县。】”

张铉等《至大金陵新志卷·十二下》:“废帝陵 【晋戴显迎葬丹阳之赖乡】 ”

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孙亮字子明,权少子也,赤乌十三年太子和废立为太子。......在位七年戊寅九月为孙綝所废,降会稽王。永安三年会稽郡谣言王亮当还为天子,而亮宫人告亮使巫祷祠,有恶言。有司以闻,黜为候官侯,遣之国。道自杀,或云休杀之。至晋太康中,吴故少府丹杨戴颙迎亮丧,葬之赖乡。”

“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从祖母公主爱之,每进见辄与俱。及潘夫人母子有宠,全主自以与孙和母有隙,乃劝权为潘氏男亮纳夫人,亮遂为嗣。夫人立为皇后,以尚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代滕胤为太常、卫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馀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及魏大将诸葛诞以寿春来附,而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并因此际降魏,全熙谋泄见杀,由是诸全衰弱。会孙綝废亮为会稽王,后又黜为候官侯,夫人随之国,居候官,尚将家属徙零陵,追见杀。”

许嵩《建康实录》、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南宋《景定建康志》等均无记载。

关于孙亮葬地,即赖乡,朱希祖先生曾有考证:东吴废帝葬于赖乡(约在今南京南郊铁心桥、板桥至江宁牛首山一带)赖乡之名,多地皆有,孙亮归葬之赖乡,疑在丹阳郡江宁县,1960年以来,南京西南板桥、铁心桥等地出土的多块西晋买地券以及东晋、六朝墓志铭文涉及赖乡。可见赖乡约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西善桥、板桥以及南京市江宁区一代。

南京市江宁区的东吴大墓,首推位于南京上坊的东吴大墓。但考虑到孙亮死时仅为侯爵,且墓为西晋时迁徙所建,故墓葬规模不可能很大,且上坊位于江宁以东,当不为孙亮墓。

在板桥一代曾经发现过出土有“孙文(疑似帝)作冢“字样的墓砖,疑似与孙亮墓有关,待考。

关于湖北鄂州孙亮墓的记载,见于2010年12月5日的《武汉晚报》

一座三国东吴时期的大型穹窿顶砖室墓葬,经湖北鄂州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后,昨日与媒体记者“见面”。鄂州市博物馆文物专家称,虽然目前尚不能确定墓主身份,但其身份应与鄂城东吴孙将军墓的墓主人身份相当,为孙吴宗室重要成员或相当于将军级别的显赫人物。其奇特的建筑结构,在三国六朝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也是国内三国六朝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该墓位于鄂州城区西南约3公里的杜山镇程操湾南侧的一处丘陵岗上,由墓圹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修筑在圹内,布局规范合理,全长9.74、东西最宽8.50、最高3.15。整个墓室结构奇特,除连接墓室之间的过道、甬道为券顶外,北棺室、东棺室、前堂均为穹窿顶。

墓葬内出土有青瓷盘口壶、青瓷碗、青瓷盏、铜魁、铜勺、铜鐎斗、铜三足炉、神兽铜镜、连弧纹铜镜、铜弩机、铜剑、铁镜、金钗、金指环、金饰、银指环、银钗、料珠、铁环、铜钱、石黛板等文物39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文物,当属东周时期的铜剑。

专家们通过对出土——铜镜上的铭文辨读,并结合对出土文物分类排比及墓葬的结构分析,确认为东吴废帝 (会稽王)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

此墓应该与孙亮本人的墓无关,首先,史料记载,孙亮葬于赖乡,应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代,叶落归根。此外,孙亮并非薨于建兴二年,而是七年以后的永安二年,且无论被封为会稽王的封地会稽,还是侯官侯的封地(福建闽侯),都与湖北鄂州完全不搭界。最后,孙亮入葬的时间距离他去世又有二十多年,且属于旧臣为其修墓,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情况,亦与此墓不符。

因此,东吴废帝侯官侯孙亮陵大致应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与江宁区交界的铁心桥、板桥和西善桥一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