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加强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当前高校历史文化教育重视不足、相关课程安排较少,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的融入历史文化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现状
首先,高校对历史文化教育重视不足。21世纪以来,尽管国内几所重点高校开始探索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开设一些历史文化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改观依然不大。历史文化类课程多以专业必修课或公选课方式存在,少有或没有历史文化类公共必修课。很多学校还没有专门的历史文化类必修课程课程面向除历史、文学类的非文史类专业大学生,而在选择公选课时,多数学生又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专业接近的选修课,导致非文史类大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机会进一步减少。其次,现有课程中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利用不足。高校现有课程中涵盖历史文化知识最多的公修课是思政类课程,其中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系统学习近现代历史之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经济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都有涉及历史文化,但因思政类课程其本身的政治理论内容较多,故在涉及历史文化教育时只能以典型案例形式呈现,比较零散,且难免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故实有必要从加强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
二、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文化是增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思想遗产,令中华文化熠熠生辉,令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令寰宇出现一个大中华文化圈,君子和而不同、囊萤映雪的追求、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拓荒南泥湾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信仰等一系列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都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竭的思想源泉。历史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一个又一个案例,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就是要挖掘好、利用好历史素材,增强大学生历史文化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历史文化中,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件、人物案例比比皆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有血有肉的活历史能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有温度、有态度,对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为有益。历史作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涵盖最广泛知识领域、蕴涵最浓厚人文素养的学科。因此,历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不合理利用这一优势,将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历史文化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急需的人生营养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学生成长空间愈加开放、获得信息渠道愈加广泛、信息量愈加广博,各种思潮充斥其中,有好有坏,而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难以正确分辨和取舍,容易思想混乱。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多元价值、多元思潮包围下,更容易产生困惑、迷茫和不安,更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以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而读史使人明智,且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本身就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意识。
三、历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讨论法
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问题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历史文化教育不仅要关注昨天的“人”和“事”,更要关注今天的“人心”和“人性”,这就要求教师更要关注昨天、研究昨天,服务今天,塑造未来。例如:在讲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时,梳理中、美、日、韩的文化产业,借助了丰富的电影电视剧图片、视频资料,其中有某历史剧的剧照,同学们嘘声一片,由此谈到什么样的作品更能走进人心?进而谈到什么是美?以此在学生中展开对“什么是美”的讨论,从真美到假美,从外貌美、才华美、心灵美、到高贵的精神美,找到一个学生中极大的共鸣点——爱美,来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美,并体会真正的美的无穷魅力。这对防止当前社会上一昧追求外貌美的“外貌控”思想在大学生中进一步泛滥起到很好的价值引导作用。整个过程随机应变,自然而然,完全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进行价值灌输的嫌疑,学生参与度较高,又有情感共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比较法
选取立场鲜明、可比性强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自行比较,也可就某一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利弊、好坏、长短、优缺点等。例如: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时,引导学生对英国与法国的民主道路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改革与革命的利弊。又如,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引导学生对比疫情之下,中美政治体制所采取的抗疫措施,分析两种制度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反应速度、政策的有效性、关注焦点等。
比较法,不仅直观、形象,简单易操作,结果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重要的是还能不断简化问题。通过把复杂问题简化为多个简单小问题,不仅易于学生理解,还能将表面现象不断深入问题本质,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情境法
让学生置身一定的历史情境、或现实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当时事发的一份子,模拟解决问题。情境法的实施,需要学生积极配合,积极联想自己就是当时历史中的一员,要面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解决可能重演的历史问题。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是假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可能不高,也不便于教师考核评价,实施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因此,情境法在选题上要非常谨慎,要选取学生最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随时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讨论法、比较法、情境法,以具体的历史文化知识为载体,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特定主题上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发散思维,从中获取有助于人生长远发展的特殊营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栋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主力,但在当前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思想价值文化多元、社会思潮浮躁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增进大学生历史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