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白鸽木兰》:一本未尽之书,历史的长卷还在缓缓铺陈 2024-04-08 17:41:33 《白鸽木兰:烽火中的大爱》中的主人公薛介民、姚明珠,正是作家李黎从未谋面的公公与婆婆,他们二人在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中不幸落难牺牲。但牺牲的原因和真相,长久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周遭讳莫如深,迷雾重重。李黎通过大量日记、书信、档案和对当事人采访等一手资料,追索家族遗事,叩询民族历史, 描绘出薛、姚二人不同寻常的革命工作,并试图提出这样的问题——烽火遍地的年代,一对乱世儿女,矢志为那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付出大爱,为何竟给他们带来悲惨的结局? *文章选自《白鸽木兰:烽火中的大爱》(李黎 著 三联书店 2020-12)。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1946年11月,介民、明珠摄于西安后 记二三十年间无数次远渡重洋来到海峡两岸的追寻,数百页泛黄脆裂字迹漫漶的信笺笔记的逐件披阅,两千多页血泪斑斑难以卒读的解密图档,两年里的反复增删书写……终于,是完稿的时候了。2019年11月,《白鸽木兰》繁体字版在台湾问世。之后不久便有亲族友人做出指点建议,于是又有了需要改正和增补的地方;细节如明珠母亲的排行、照片人物的说明,历史大事如“赵良璋事件”的重要性,还有我继续查找资料又发现“蔡汝鑫”的真实身份,等等,都悉数增改补充在这个版本里了。然而我相信,同时也衷心期待,还将会有更多的增补出现;尤其是至今尚未能释清的几桩重大疑点——我甚至忧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否能寻得答案。比如薛、姚夫妇奉命赴台湾真正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姚明珠作为平民女性,而“判决书”上的罪名亦非极度严重确凿,最终为何也被判处死刑?台湾的“国家档案馆”公开“解密”的档案理应完整齐全,但薛、姚二人被关押的四年多里,何以竟有两年之久毫无片言只语的记录?乃至他俩在潜伏台湾的特工系统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与重要性,都无法寻得直接的证明资料。这些最关键的“秘密”何日才能解,非我能知。同样耐人寻味的是,日后他们的儿子在台湾服兵役、海外留学审查这些重大关头,似乎都有一双暗中保护他过关的无形的手;这是来自何方的庇佑,恐怕永远是个谜了。此书在大陆出版之后,我得到的回响中若能有拨开迷雾的线索,那将会为这本书添上最重要的最后一笔——因为这绝不仅是个人或家族的故事,而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才汇聚成中华民族这幅艰苦又壮丽的历史长卷。介民1947年的飞行日记簿等待是与时间拔河。在等待中我得以看到从前无法奢望的审讯档案,那些珍贵难得的物证;但在等待中我也错过了同样珍贵难得的人证。我已经等得太久,如果二十年前就动笔,那时可能还有知情的幸存者;然而那时也还无从知道哪些人是我该去寻访的,那时更无法窥见在暗黑深渊中封锁了半个多世纪的绝密档案。当真相的冰山逐渐对我显现它的壮阔全貌之际,它也在时间的温度中逐渐消融。我不能再等,我尽己所能呈现所有我能读到、保存、查找到的史料,虽然我相信还有更多——我的等待已经成为期待,很可能终我一生都将继续求索。1958年春,一家五口在“育德诊所”前的合影,也是全家最后一张合影在我接触到的大陆的相关资料中,我当然特别重视有关于薛、姚的上级、同学(包括驾机起义的英雄),还有他们的亲人的情况。令我痛心无比的,是这些人日后的遭遇:“文革”期间,他们捍卫祖国的灿丽功勋被颠倒成为污蔑罪证,承受了百口莫辩的非难和冤屈。幸而他们最后都还得清白,他们的后人也得知了还原后的真相。当我面对这些位父辈的子女时,没有丝毫陌生疏离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父辈曾经一同背负了历史的重荷走过艰辛长途,我们追随他们最后一段路程,那些足迹已经深植在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中了。 “忠勤”勋章 有评者将此书联系台湾解严前的“白色恐怖”年代的历史,其实并非尽然。虽然在时间上,“白鸽木兰”的最后经历与那个年代是重合的;但在性质上,介民与明珠的身份职责、他们承担的任务和在这段历史中肩负的使命,却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如此,在求索的这些年里,我接触了“白色恐怖”年代直接间接的受难者,他们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不仅写在书里,更铭记心中。当然因此也接触了大量有关“白色恐怖”的史料,甚至参观了留作凭证纪念的实际地点。无论是什么样的“恐怖”,在历史长河里终究成为一串事件和数字,但落实到具体的“人”,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父母子女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无辜的孩子、失依老人的哭喊哀号……在书写中,我感受到的痛楚不仅是为着自己的亲人和我知道的人,也为着无数承受恐怖苦难的众生。但愿这样的历史永远永远不要在任何一块土地上重演。慈母在狱中安慰孩子不久就回家的甜蜜“谎言”。左上方有狱方检查章及日期重读书稿,看到薛家的恩人张元凯、吴珍玉夫妇探监送衣、收养遗孤那些段落,更觉得多少感谢感恩的言语文字都难以表达于万一。许多人对信件、日记、笔记得以保存数十载感到惊讶,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而这当然也要归功于张、吴二位。他们不仅义薄云天,在薛、姚受难时不畏身家性命可能受到牵连之危而慨然相助,甚至细致周到地为孩子们保存了父母亲的信件、日记、笔记及其他遗物;几度搬家、出国,依然不离不弃,最后交到了孩子们手中。没有这批最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本书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可惜书出时张医师已经逝世八年了。有一位好友读后便想亲自向从未见过面的张夫人吴女士致敬,在一封致吴女士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因为她和张医师无私的果敢义行,“给这个世间带来肯定和鼓舞:人是可以这样活的!”。“康德医院”旧影。在台大念书的小龙,住在义父张元凯医师家中,“康德医院”后进的一个小房间里——那正是多年前明珠在“康德医院”兼职时照看妇产科病人的地方。岁月久远,历史美好的记录成就了史诗,为理想献身的事迹和先人的壮烈情怀,因为时空的遥远而变得像一则传奇……但这一切都曾活生生地存在于一些已然老去的人的心里和记忆中。“不容青史尽成灰”,如果我不及时描绘他们的真实面貌,怎忍心这一切被时间的尘埃淹没!书成之后,故事并没有完,历史的长卷还在缓缓铺陈。所以这是一本未尽之书。何况,“白鸽木兰”还有第三代,绽放在美洲,跌宕起伏的又是另一个风貌的历史。无论走得多远,历史不仅在我们的背后,也在我们的前方。2020年4月于美国加州斯坦福(本文原载《读书》2020年第12期) 白鸽木兰李黎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12ISBN:9787108069221 定价:39.00元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史上根本不存在的4大名将,个个战功卓著,一说名字家喻户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 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开国功臣特地建立的"二十四功臣阁",大名鼎鼎的程咬金 ... 八十四岁文徵明,如何作出如此长卷? 明 文徵明<盘古叙图卷>--韩昌黎的名文,文衡山的书画长卷,画卷山水缜密,小楷字字精絕,难以想象八十四的老人还有如此认真的创作态度和强烈的创作热情! @猫姐 评道: 名家都是人越老书越精. ... 十米长卷小楷《金刚经》欣赏 里姚降人 @敦伦堂书法工作室 关注 十米长卷小楷<金刚经>欣赏 1小时前 阅读27 来自话题 #书法艺苑 1.3万篇 <金刚经>在佛法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 ... 最难写的正史:篇幅最短却拖稿47年 文|江上苇 梁.陈.齐.周四朝的时间跨度并不长,从公元502年(梁朝建立)至公元589年(陈朝灭亡),前后不过短短87年,且距编撰四书的盛唐之世不久.编撰者们手里的材料极其丰富.且不说档案文献煌煌充栋 ... 猎•鹰(微故事) 那天,我在空中盘旋了半天,才发现旱鱼塘的稀泥潭里有一只白鸽在抓小虾吃.白鸽的旁边,堆着一篷青草. 饥肠辘辘的我,一个俯冲,尖嘴啄向白鸽的头,利爪踩住鸽的双翅.受惊又受伤的白鸽,激烈挣扎,一时,羽毛纷飞 ... 《白鸽木兰》:一本未尽之书,历史的长卷还在缓缓铺陈 <白鸽木兰:烽火中的大爱>中的主人公薛介民.姚明珠,正是作家李黎从未谋面的公公与婆婆,他们二人在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中不幸落难牺牲.但牺牲的原因和真相,长久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周遭讳莫如深, ... 【世界读书日征稿作品选登】山东淄博 | 李玉国:一本未读完的书(外二首) 一本未读完的书(外二首) 李玉国 一本未读完的书 默默的等待眼睛 封面半敞 谁的题词那样沧桑 一切都离我远了 内容 插图 还有价格 刚刚几分钟 我还为书中的人物伤悲 转过身来就已忘记 恍如热恋 初始的 ... 【乡土情缘】莫逆之交:一本未送出的书 一本未送出的书 文/莫逆之交 我的新书<好风凭借力>今年四月底印出.为赠送给每位同学,我于5月7日拖了一包书到老干部大学写作班集中发放.后来,又利用每周五我们上课的时间,零星分发给后来者. ... 四季荐书|一本很特别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别样的书 01.壹 日 本作家村上春树是个很特别的人,他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也是本很特别的书. 村上春树 村 上三十三岁开始跑步 "并正式 ... 清代一本珍贵的科书 清代一本珍贵的科书 豆瓣8.4,一本关于改变的书,帮助你走出人生困境! <谁动了我的奶酪2> [美]斯宾塞·约翰逊 著 出版年: 2020-7 页数: 112 定价: 45.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21711400 · 你不懂的东西不会毁 ... 这些语录胜似一本透彻入骨的书(2801~3000) 2801.要得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2802.遍地有财,但取财必须有道! 2803.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2804. 健康是最好的天赋,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任是最佳的品德. 2805. 大多数人花了接 ... 光绪18年的一本手抄命理书 光绪18年的一本手抄命理书 我国历史上3本“奇书”,流传上千年,其中一本被称“诅咒之书” 古人生活的时代虽然距今非常久远,但是他们的思想却一点都不陈旧.因为现代人研读的诸多古籍,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纵观五千载华夏历史,曾涌现出过数不清的思想家和文化学者,他们创造出的极具中国魅力的名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