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角度看芭蕾形态
【摘 要】在英文中,“宗教”一词有把人们捆绑在一起的意思,宗教舞则是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而群体共跳的娱神舞蹈,具体的场面则因种族、地域、信念与信仰的不同而不同。由此可见,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舞蹈之中,宗教舞蹈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情感、宗教意识是深深地渗透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之中的。
【关键词】宗教;芭蕾;形态
一、宗教文化下来看中西方舞蹈的训练体系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大文化体系。耶稣基督直挺挺地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代表了欧洲的文化基调。与此对应的是,释遒牟尼佛是坐着的,孔子讲学也是坐着的,他们代表了东方的文化基调。立是为了动,所以,西方文化求“动”。东方文化主张通过肉体的坐和心理的静来修炼人生最高境界,所以东方文化主“静”。站在这种宗教文化下来看中西方舞蹈的训练体系,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芭蕾多从把杆的站立开始入门,而中国的古典舞多从盘腿而坐的地面提沉开始。再如,黑天鹅的32个fouette转,是在精确的空间定位和轻松的舞姿中完成的。旋转时由于向上和外形所形成的放射力,给人以螺旋升空的感觉,其核心就在于它是在整个身体垂直于地面的原地旋转,所以呈直立上升状。同样是旋转,中国舞《金山战鼓》中环鼓的32个串翻身也有很高的技巧性,其动作核心是旋转偏离垂直状态,更多地屈服于地球引力,用降低身体重心的方法尽力与地面接近,最终形成下垂状。
二、从文化角度对西方芭蕾舞蹈形态进行审美
由此来分析西方芭蕾的舞蹈形态,便能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美。此外,从舞蹈所表现的主题来分析,多数作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这从对著名舞蹈《天鹅湖》的剖析中就能略见一二。
《天鹅湖》中群鹅的主体动作为双臂展开上下飞舞,时而静止,时而移动,时而原地自转。这一系列动作,一方面是用来模仿天鹅,另一方面象征它们祈祷上帝赐予它们自由,摆脱现实的束缚。
在《天鹅湖》第一幕中,母亲送孩子一条护身符,这便体现出宗教意识。
在王子出现幻觉并偶遇白天鹅的一段独舞中,在主题音乐出现后,舞蹈者重复做“阿拉贝斯”动作及它的变形动作。山妖黑衣出场(黑色本身就代表黑暗和邪恶),在对王子施法时,它数次将王子的头部按在地面上,仿佛要将他打入地狱。而白天鹅象征着天堂派来的使者,纯洁、善良,使得黑与白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天鹅湖》第二幕中,当王子再次寻找到白天鹅并与之相逢时,王子将白天鹅托举至高空数次,意思是要将这种喜悦传达给上帝。这也是一种宗教的表现形式。
在《天鹅湖》第三幕中,在与王子、白天鹅的一段舞蹈中,黑天鹅动作僵硬,灯光极其昏暗。在这一幕的场景里,竖着一幅高大的圣母玛利亚神像,圣母怀抱耶稣,俯视着一切。这一场景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信仰。
在《天鹅湖》第四幕中,白天鹅与山妖在舞台中作斗争,群鹅变换成十字架似的队形,以借助神的力量战胜恶魔,祈祷上帝保佑天鹅重获自由。最终,光明取代了黑暗,这体现出正义终究会压倒邪恶这一宗教宗旨。
《现代弥撒》于1967年在巴黎首演,音乐包含弥撒曲、摇滚乐、古老的童谣和佛经。舞蹈以黎明开始,在黑夜的等待和祈祷中结束,共分九段。《现代弥撒》中的舞蹈动作极具象征意义,所有演员都张开双臂,犹如一个期待自由飞翔的鸟,而整个队形构成了巨大的十字架。
宗教的终极目的是告诉人们死亡的意义,原始人认为死是生的继续,人类的死亡如同植物一样。基督教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复活”,著名舞剧不断地使用这一观念。格蒂埃以雨果的幽灵为基础构思了舞剧,这些都离不开宗教文化。
三、宗教文化对于芭蕾舞形式与内容的渗透
我们从芭蕾背后神学文化的角度来看基督教文化所带来的思想与审美是如何深深地渗透于芭蕾舞的形式与内容中的。在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纪,人们认为所有事物的美,都是因为有了神的光辉。由对神的崇拜以及对现实的追问和补偿所形成的神学美观,几乎渗透于所有艺术作品中。从历史上经典的芭蕾作品来看,无论是舞姿的放射与延伸,还是剧中带有宗教情结的幽灵舞、占卜舞,以及种种带有伦理美学色彩的片段都围绕着宗教文化而演绎,围绕着宗教的精神祈盼和心理愿望演绎。
“阿拉贝斯”舞姿是芭蕾舞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舞姿,纵观《天鹅湖》、《吉赛尔》、《睡美人》等芭蕾经典剧目,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学派,无论表演技巧多么高超,从表演形式上看,均离不开那个以一条腿直立或半蹲、另一条腿向后抬起伸直的舞姿――“阿拉贝斯”。“阿拉贝斯”体现了芭蕾动作是离心的、星射的,双臂与双腿躯区干突出向外伸长,形如从躯干分离出去,舞者从肉体到精神者都是膨胀的、扩大的、伸长的。这种审美观与西方宗教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总之,“宗教是人建立神圣世界的活动”,“宗教是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从宗教角度看舞蹈是舞蹈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启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舞蹈这一肢体语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