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一)_奔跑中的IT男-CSDN博客
CoyoteK 2018-04-26 21:12:28
培养自己的产品能力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用产品经理的认知框架来看人
人和产品由外到内的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内核。内核即为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位,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对于浅层关系,最表层的感知层就够了。但是如果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同理心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我们都会有情绪冲动的时候。陷入爱情了,被愤怒、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
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所以读懂用户情绪十分重要。
“满足”“愉悦”和“不爽”:愉悦就是需求被满足。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不满足就不爽。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拉动人们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用这三个词,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也可以度量和一个人的关系,还可以深入探索自己,认识自己。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直面恐惧
理解愤怒和恐惧,愤怒和恐惧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
仔细去分辨,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恐惧很重要。是我们观察人和做产品,非常重要的点。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劝人不要超过五分钟。五分钟没说动的事,就不再劝了。而是应该想想,捆住他手脚的是什么。是什么把他压在那里,让他没办法往前走。
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恐惧也是另外一种动力。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顺应用户的潜意识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所以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一个好销售擅长的就是打破防御, 因为任何一个人对销售人员一定是防御的。一个好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因为,意识即防御。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会基于潜意识建立判断,并做出行动准备。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 需要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集体人格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的形成:第一,确定目标;第二,建立恐惧的边界;第三,放入清晰的标的;第四,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第五,不断重复。
《道德经》里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是“反”,《道德经》是讲自然规律的,但是认真读完以后,会发现其中所讲的大量规律,与我们的认知是相反的。
教育是反人性的,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我们,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如果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但是如果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感知,在已经地结论上建立新观点。做其他管理地人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这两者,都会催生非常优秀、成功的人。找到自己的愉悦或者恐惧,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
机会判断 —— 点线面体
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要成为富人,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非常重要。再怎么优化产品、提升效率,一旦点线面体选错了,都是白搭。360的当年的崛起到如今的估值比不上今日头条,就是很好的案例。
当想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入手只能是一个点,但要想清楚,它附着在哪个面上?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沉沦?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寻找势能
第一次与人见面,如果是追求短线关系和片面接触,应该玩命闪耀,比如表演,比如做销售;如果认识相处的目的是缔结婚姻,成为长期合作、伴侣关系,那么就应该平淡处理,不要过分表现自己。
每个人现在呈现的样子,其实都是自己过往所有经历的累加。你的样子里,有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你平平常常拿出来的样子,就是你真实的样子。这才是你可以稳定提供的样子,才是可预期的样子。做产品和相亲一样,从能做到的、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开始。
我们判断伴侣,产品经理判断产品机会,创业者判断创业方向,这三者的痛苦其实是一样的。看得上我的人我看不上,我看得上的人看不上我。或者我想要的离我太远,我能做到的我看不上。这是无数人的痛苦。其实这两者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过于关注“点”,只对“点”有感觉,对“线”、“面”、“体”的力量,完全无视,甚至完全没概念。在一个“点”上反复纠结,得不出本质的结论。 不如花时间,从这个“点”上跳出来,研究一下这个“点”下面的大框架——“线”、“面”、“体”。不要过于苛求那个跟随你的“点”,外部的势能才是重要的,这才是决策的关键。
认识到构成我们心智的情绪、潜意识和集体人格,这些东西其实只是情绪而已。做关键决策的时候,不要被这些小情绪干扰。要强迫自己,离开牵动情绪的“点”,去看到“线”的方向,去预测这条“线”的周期,并且明确自己在周期的哪个位置,是哪个“面”在给自己赋能。
分享下读《孙子兵法》收获颇多的两句话, 一句是自己总结:“胜与不胜在于彼,败与不败在于己”,另一句是《孙子兵法》的原话:“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痛点、爽点、痒点
痛点是恐惧,爽点是即时满足,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这些都是产品的切入点。
不要忽略产品场景
用好场景,能让美女脱颖而出,成为“女性景观”。
场景是产品的一部分,没有考虑场景的产品是不合格的。
场景定义:“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
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互联网商业的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