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孟子论辩逻辑浅析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分享 郁土

叮  叮 摄

吾爱孟夫子,爱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爱其“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议论;爱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观;爱其“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的分析;爱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学习观。然正因爱之,所以读《孟子》遇到疑惑时,决不敢轻易放过,质之夫子已不可得,只好写出来求教于大方之家。

当梁惠王问孟子“亦将有以利吾国”时,孟子答: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追逐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的意思是,作为一国之君,不应该谈利益,只要坚持仁义就足够了。假如将义放在利后面,就会出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情况。在这里,他将仁义与利益对立了起来。其实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当一个人在追逐私利之时,比如莎士比亚在为小莎士比亚及其母亲勤奋创作剧本之时,他其实就在为整个人类的文化事业做着贡献。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一书中,也论述了为何资本主义的萌芽都发生在信奉新教的国家,因为新教比之天主教,不再讲求安贫乐道方可得救,而是认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发家致富,同样可以获救,追求个人利益与得救之间并无必然之矛盾。

在谈到仁心仁政时,孟子认为后世君王应该遵先王之法:

孟子曰:“离娄(黄帝时目力极好之人)之明,公输子(鲁班)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春秋时晋平公太师,乐官之长)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为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罗嗦)也。”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极,标准)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残害)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在此,孟子采取了类比论证的办法,先由“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他混淆了手工制作、音乐规律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差异。的确,不用圆规和曲尺不能正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不用六律不能校正五音,圆规、曲尺与六律一旦发明出来,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方形、圆形与五音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但人类社会的形态却不同于方形、圆形与五音,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五帝时国君之位传贤不传子,夏禹时则变为传子不传贤;春秋有五霸,战国则为七雄。社会形态即在改变,施政措施上如何能只遵先王之道,只行先王之法,“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呢?这不成了刻舟求剑吗?圆规、曲尺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着,可我们还能用尧舜当年治理民众的方法来治理今日之民众吗?

告子主张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流不固定地或流向西、或流向东一样,“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的回答是:

水信(诚然)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不向下流)。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额头);激(遏阻)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这儿依然采取类比论证的办法。但类比论证很重要的一点,即两个事物的属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水之向下流,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那么,人性之(必然)善良,又是什么在起作用?关于此点,孟子并未阐述,只是使用了一个类比,假如你承认水是向下流的,那么好了,人性就是善良的,这两者是一样的。而事实是,这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联系,如此以来,由“水之就下”,并不必然能够得出“人性之善”的结论。

孟子又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外力使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同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情、恻隐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怜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在这儿采取的是三段论的论述方法。第一段可表述为:

人皆有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仁

所以人皆有仁(其他义、礼、智均可由此推之)。

第二段可表述为:

人皆有恻隐之心

(假如有人)无恻隐之心

(那么他就是)非人也。

孟子认为,是人就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就像人生来就有四肢一样(这又是一个类比论证,但与水就下、性之善一样,两者之间同样缺乏必要之相关性)。而这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的开端、萌芽。假如无此任何一端,便不是人!问题是,质之于我们的亲身经验,便可发现的确有人毫无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如此以来,大前提存在问题,则由此推出的凡人皆固有仁义礼智之心恐怕也就站不住脚喽。

从以上可见,孟子在论辩时,多采取类比论证的方法,先举一生活中确凿无疑之事物,然后将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比附其上;只要前者成立,后者自然也就成立了。比如,只要你承认水之就下是事实,那么,人性之就善自然而然也就是事实了;只要你承认“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那么,“不以(先王的)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就自然而然能够成立了。而他用来类比的两类事物之间,其实并无必然之联系,如此以来,其论证结果,并不能保证其必然为真。

孟子言“予其好辩哉,予不得以也”。今天在此细究孟子论述中所存在的逻辑问题,并非硬要用西方逻辑来套古人的著作,而是他的这些论辩中的确存在疑问。而继承孟子思想的最好办法,是取其精华、精神,而非照搬他的论辩,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秉持亚里士多德的“是什么就说什么”精神来观照《孟子》,我想,假如孟子在世,大概也不会有异议的吧。

二O一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上午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郁土:逻辑学家与现实生活

郁土:常见思维谬误举隅

郁土:常见思维谬误举隅(二)

郁土:看不懂的逻辑

(0)

相关推荐

  • 孟子:人之性有四端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

  • 《孟子》中的规矩之道 满新英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 ...

  • 语音版《孟子》赏析(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赏析(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单元 论人性本善 第二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二单元的第二节,节选自<公孙丑上>,也是孟子论人性本善的重 ...

  • 郁土 │ 孟子之水与斯蒂芬之水

    张祚臣  摄 水是人类须臾不可离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固然离不开水,就是哲学家之思考,又何尝能够离开水呢? 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l ...

  • 郁土:让逻辑成为你的第二本能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分享 郁土 读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 在我读完本书第一页时,就决定将此书推荐与你,因为国人中不讲逻辑者实在是太多了也,包括我自己.柏杨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在< ...

  • 郁土:特蕾莎·梅就俄前特工在英遇害所发表声明中贯穿之严密逻辑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分享 郁土 在"秒拍"上看到英国普罗派乐卫视播放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议会中就俄国前特工斯克帕尔及其女儿在英国遇害所发表的声明: 议长大人: 我获准在此宣读正 ...

  • 郁土:看不懂的逻辑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分享 郁土 读书本为明理,然有些文章却让人越读越糊涂-- 有篇写碰瓷者自述的文章,角度不可谓不新颖.其开头第一句是"我叫碰瓷者",结尾段为"最后的结 ...

  • 郁土:《老子》中的逻辑谬误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分享 郁土 顾文君   摄 曾有人指责某研究所一学者,说他三年未发表一字,他答正在读<老子>,三年尚未读通,如何发表论文.的确,<老子>虽只有区区五千字, ...

  • 郁土 │ 中国古代城市有大型公共设施吗?

    上网搜索,其他不论,整个罗马帝国疆域内,几乎每座人口超过千人的城市,都拥有一座自己的圆形剧场,总数多达230余座,较著名的有罗马斗兽场.杰姆圆形剧场.维罗纳竞技场.城意塔利卡圆形剧场.庞贝圆形剧场.坎 ...

  • 郁土 │ 谈转变

         转变者,转向并变革.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为何要转变?还不是因为外部出现了危机,且此种危机压倒了内部渴求稳定.确定的感觉,清末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也. 而人之大脑偏爱确定性.讨厌不确定性是得 ...

  • 郁土 │ 悦色夫的书单

    (本文图片由悦色夫提供)       悦色夫是我素未谋面的网友.前几日,他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四.五两月的购书清单,并加按语:     "所有有关人类学.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书,新的都应该买.中国 ...

  • 郁土 ∣ 谈刺激

           何谓刺激? <国语辞典>的解释是:能令意识状态变化,而为神经兴奋之原因者,即为刺激,此种原因,有存于外界者,谓之物理的刺激:有不存于外界而由有机体自生者,谓之生理的刺激. 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