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单车之战白热化,烧完钱以后会在一起吗?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共享单车已经不再是个陌生词。在许多城市的地铁口、公交站附近,随处可见黄色的、橙色的小单车。
ofo和摩拜这两家公司为了竞争市场份额一直在“砸钱圈地”,“0元出行”“充值最高返现100%”等等手段层出不穷。
如今大战再度升级,纷纷开展免费骑行活动。
想想之前O2O、网约车为争夺市场也是拼命烧钱,最终免不了倒闭、吞并的命运,共享单车也会走这条路吗?
▼
起源于欧洲的共享单车,在2007年进入中国,2007-2014年,共享单车主要是政府倡导,而到了2014年,ofo的成立以及2015年的摩拜进入市场,共享自行车经济才开始慢慢被大众所熟知。
按2016年比达咨询的报告,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2000万,互联网的无桩共享单车模式迅速普及并深入人心,形成了ofo和摩拜双雄并立,各路资本蜂拥而入的现状。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实现了从245万到1886万巨大增幅。
比达咨询预测,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或达5000万用户规模。
比达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整体市场份额中,ofo拥有51.2%的市场占有率,在城市覆盖数、单车投放量、综合得分方面位居榜首;
而按照Trustdata的数据,2016年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MAU)已达313.5万人,逾70%市场份额,日充值笔数达10.79万笔,这两项数据强力碾压ofo。
两份数据十分有意思,虽然维度不同,但是不难看出ofo和摩拜单车都自认是共享单车行业第一,那么谁会是真的呢?
▼
摩拜单车创立于2015年1月,自2015年10月开始,摩拜单车经过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亿超过3亿美元。
ofo创立于2014年,于2015年3月开始,进行了多轮融资,虽然没有公布全部融资的具体金额,但是根据以往公布的投资额来看,似乎并没有摩拜的融资雄厚。
虽然融资金额小有不同,但是并不影响二者的“烧钱”大战。
早在春节期间,ofo就曾宣布在全国的百万辆单车全部免费骑行;
上周末,ofo推出了“小黄车免费骑”活动;
2月20日,摩拜单车也在上海跟进了“0元出行”活动,不限次数免费骑行;
同天,ofo再次推出 “任性特惠,充值最高返现100%”活动,提供充20得25、充50得70、充100得200的特惠促销。
如今,两家公司同时在23日左右开启了三天免费骑行活动。
除了争夺国内市场,摩拜和ofo还在招募人才、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展开了较量。
前特斯拉中国区首任总经理郑顺景加入摩拜单车,任CMO首席营销官。
而ofo也在此前宣布了前Uber中国高管张严琪等人加入ofo担任COO首席运营官的消息。
海外市场这一块,两家更是针锋相对,不仅同时新加坡当做重要目标,而且对于国际化的路线方针也早早做了规划。
摩拜和ofo在诸多方面都争得不可开交,那么他们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呢?
大力吸引投资、疯狂优惠活动来抢占市场,一如之前网约车之战,两大巨头在市场上打得如火如荼,后面还有一堆小玩家利用各自的产业资源瓜分小市场,资本纷纷入局站队。
而这些竞争的企业最终不是合并就是黯然退场,共享单车行业也会如此吗?
▼
实际上,之前合并的公司大多走烧钱补贴模式,背后资本耗不起持久战才会选择合并。
反观单车出行,基本上没出现过大规模补贴,考虑盈利也相对较早,最大头的硬件成本据估算基本也都在一年内可以收回。
摩拜单车和ofo一个主打城市通勤市场,一个主打校园市场,在有成熟稳定盈利模式的情况下,这两家公司暂时应该不会考虑合并。
另外,共享单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损耗和管理的问题,一面是人们肆意妄为的破坏,另一面是城市管理者的棘手难题,遍地都是自行车确实方便了大众出行,但随意停放也极大影响了城市面貌和人们的出行。
其次是盈利模式,虽然共享单车发展的势如破竹,但盈利模式却仍然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目前共无论摩拜还是ofo都处于烧钱推广培育市场的阶段。
目前摩拜单车和ofo并部着急盈利,想要先扩大用户规模以后再思考盈利,和当初滴滴Uber的思路基本一致。
但是相比汽车,自行车领域门槛较低,目前两家企业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未能形成技术门槛,意味着随时有新玩家“进场”的可能。
▼
目前来看,共享单车租车押金可以带来现金流和资金沉淀,车身广告和APP广告也能挣钱,作为流量入口未来平台沉淀的大数据也可以赚钱,未来共享单车公司会不会根据这些方面进行盈利我们不得而知。
虽然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摩拜单车和ofo暂时不可能进行合并,也不会因此退场。
但现在的创业基本都是由资本起主导力量,到底会不会合并收购或是倒闭退场,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资本的手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