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皇父鼎∣古代最豪华的嫁妆看这里
函皇父鼎
∣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 ∣
∣ 1933年出土于陕
西省扶风县康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 ∣
∣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这件雄浑大气的青铜鼎通高58cm、口径49cm、腹深27cm,重31.5公斤。立耳蹄足,足上部有兽面,腹壁稍外鼓。口沿及腹均饰大窃曲纹。
鼎内有铭文35字,记录了函皇父为女儿(或夫人)制作陪嫁礼器的事,其中明确有整套礼器的种类和数量,为研究当时的礼仪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圅(函)皇父乍琱般(作周妘盘)盉(尊)器,鼎(簋)[一](具),自豕鼎降十又[一]、(簋)八、两(罍)、两(壶)。(周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是函皇父为女儿(或夫人)作器:
函皇父为女儿制作了陪嫁青铜器,有盘、尊器,鼎簋一具,自豕鼎以下还有十一件,簋八件、两件、两件壶,幸福万年,子子孙孙永远当作珍宝使用。
1.豕【shǐ】:甲骨文、金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
2.对于铭文涉及为谁做的鼎,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皇父之夫人,一说为函皇父之女儿。
谁家之女
结婚嫁妆如此排场
与函皇父鼎当年同时出土的青铜器有多件上有铭文“函皇父”字样,而根据铭文内容相互印证,可以说明这些青铜器均为函皇父其人所做,所以统称为函皇父器组。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教授指出:依据铭文所写,函皇父为女儿制作的礼器是成套的。按照周代礼制,天子用十二鼎,而此组器竟然有十一鼎,函皇父鼎主人身份的尊显不难想象。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青铜器只为贵族阶层才能拥有,所以出嫁时拥有如此众多青铜重器,实属豪华,极为罕见。出嫁排场如此之大,拥有如此之多的陪嫁财物,是谁家的女儿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也许我们还得认识函皇父是谁。
谁是函皇父?
目前出土的商周时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很多,但铭文中做器者姓名大多在史料中都无文字记载,而函皇父鼎是商周时代为数不多的作器者姓名见于史料的青铜器之一。
据考函皇父为周公后裔,是周幽王时期的卿士,宠臣,总管王朝的政事,位列百官之首。《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是西周时代著名的政治诗篇,作者记叙了当时日食、地震等灾变,控诉周王无道、政治混乱,以致招来天谴。诗中记录了几个当时把持朝政的要员,其中第一个就是“皇父卿士”,即函皇父,由此可知,函皇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为女儿(夫人)出嫁做这么多嫁妆就不足为奇了。
那这些豪华的嫁妆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当北方犬戎入侵周朝时,无军队抵御,犬戎长驱直入到达周朝都城镐京,函皇父家族遂在仓皇出逃之际将这批铜器匆匆掩埋地下。两千多年后,这一埋藏成为清末以至民国上康村一带函皇父器组窖藏铜器诸次发现的契机。
函皇父鼎的流变之路
正像铭文中记录的,函皇父当时做的青铜有许多件,与这件函皇父鼎一起出土的函皇父青铜器还有其他鼎、簋、盘等,而据资料记载,函皇父铜器发现于扶风县上康村,前后有两次出土,第一次在清代,第二次《扶风县文物志》有记载且比较详细:“1933年夏法门镇上康村农民康克勤父子,雷雨过后在村东百米处的土壕边发现西周铜器一窖,即‘函皇父’和‘白鲜父’器组。他们便把这批铜器卖掉一部分,埋掉了一部分,后来土匪为抢劫这批铜器,将康克勤父子戕杀,故所埋青铜器至今不知所在。”
据相关资料,中国当代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原陕西省文物鉴定小组副组长李长庆解放前曾在西安南院门古董市场中开设吉庆轩古玩店,1934年与另两人合伙从陕西扶风一农民手中收购7件青铜器,(此农民从何处得到这7件青铜器不得而知,或许该农民参与杀害康克勤父子事件,或许偶然发现了康克勤父子埋藏的青铜器)后高价出售给当时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军需处处长王维之。后李长庆与王维之岳母因故结怨。解放后,李长庆参加西北历史陈列馆(陕西省博物馆前身)的工作,将王维之岳母夺走其神平造像及王购买其7件铜器事一并汇报给中央西北统战部部长汪峰。汪下令将这些东西全部没收充公。1952年陕西省博物馆特派人将这批铜器从上海全部取回,入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函皇父器家族成员
与函皇父鼎一起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还有一鼎,簋、盘。这些青铜器形制不同,但其上铭文内容与鼎所载大致相同或相应。
函皇父鼎(小)
通高29.2cm、口径32cm、腹深15.3cm,重6.3kg。立耳蹄足圆底,口沿下饰重环纹。内壁铸铭文17字(其中重文2)
【铭文】圅(函)皇父乍琱(作周妘尊)兔鼎,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函皇父簋
通高24.8cm、口径18.5cm、腹深12cm,重7.03kg。弇口鼓腹圈足,兽首双鋬。盖沿、口沿及圈足饰重环纹,腹饰瓦纹。盖、器同铭,各34字。
【銘文】圅(函)皇父乍(作)琱般(周妘盤)盉(尊)器(簋)[一]?(具),自豕鼎降十又[一],(簋)八,兩(罍)兩(壺),琱(周妘)其邁(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函皇父盘
通高11.5cm、口径38.2cm。窄沿方唇,浅腹附耳,圈足下沿有边圈。口下饰大小相间的重环纹,圈足饰重环纹。内底铸铭文39字(其中重文2)。
【铭文】圅(函)皇父乍(作)琱般(周妘盘)盉(尊)器鼎(簋)一(具),自豕鼎降十又一,(簋)八,兩(罍)兩(壶)琱(周妘)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鉴赏
寻找函皇父的踪迹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十月之交》是周幽王时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
《毛诗序》(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作)认为此诗作于幽王时,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认为作于厉王时。阮元(清代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在《揅经室集》中对郑玄之说多有驳辨。据天文学家考订,此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周幽王六年夏历十月一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则此诗应作于公元前776年(幽王六年)。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全诗八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章)
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性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第二部分(中三章)
回顾与揭露当今执政者的无数罪行。诗的第一部分节奏强烈,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上天震怒的状况,在震惊与恐惧中又缠绕着诗人无限的忧伤。他不明白当今执政者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灾,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开列了皇父诸党的清单,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样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并且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合乎礼法的。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维护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毫无悔罪之心,也没有一点责任感,自己远远迁于向邑,而且带去了许多贵族富豪,甚至不给周王留下一个有用的老臣。用这样的人当权,国家没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谁重用了这些人呢?诗人用“艳妻煽方处”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于幕后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后二章)
写诗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立身态度。他虽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在忠直与邪恶两类臣子中,诗人是属于忠直的一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诗人又是属于失败的一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在诗中,诗人哀叹个人的不幸,哀叹政治的腐败、黑暗与不公,实际上也就是在哀叹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说,这一部分同前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诗人从三个角度有力地表现了忧国这个主题。
此诗的语言基本上是直言抒写,喷涌而出,但有的地方也采用反语和冷峻的讽刺,如“艳妻煽方处”、“皇父孔圣”。有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如说皇父等人强霸百姓田产时,用“予不戕,礼则然矣”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强词夺理、蛮横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