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博物馆(三)——论搓衣板的重要性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搓衣板

搓衣板源于何时,不可考。在搓农板大量使用之前,人们多用木杵捣衣。木杵,也称棒槌,古称“捶衣杵”,俗称“打板”  “棒头”、“棒棍”等,多用枣木等硬杂木制成,长约50厘米。一段稍粗,便于捶衣;一段稍细,便于手持。到民国时,很多地方的妇女洗衣服依然用捶布石和棒槌。

民国时期,搓衣板已大量使用。饮食男女,吃饭穿衣,离不开居家必备的搓衣板。搓板为搓衣板的简称,俗称洗衣板,长方形木板,上面刻有窄而密的横槽,洗涤时利用水流和衣服的摩擦去污。有些地方搓衣板上还刻有“喜”字、“寿”字、“福”字等,以示吉样。

旧时,百姓使用木盆、肥皂和搓板洗衣服。时间长了。搓板上面的槽子磨浅了,牙子也就宽了,不好用了,就得找修搓板的修理。搓板都是采用材质坚致、木纹细密的木材制成的坯板,普通搓板用的是杨木,较好的用椴、杜或梨木。用其他木板易弯易裂,也不易挖槽。搓板的槽,形状原来只有一种,是直线的,后来加上弯的弧线,为的是搓衣服上随手,让衣服里挤出的脏水集中流淌。

过去洗衣服都是一道风景

说是“修理”搓板,其实就一道工序。修搓板用的工具,有的地方称之为“指甲铲”,一根约一尺长的半圆薄钢管,一头磨得非常锋利,另一头安在一个“乙”字形的木把底端。修搓板的手艺人,干活时靠墙边立起一个大马扎,使用这种带把的半圆形刮刀,先将搓板固定住,将搓板顺槽平放,肩头垫上布块,用凿子和铲刀将磨平的地方修复成规则的凹凸不平状,一道沟儿一道沟儿地挑槽,把搓板的沟槽加深洗槽,一个磨平了的搓板就修好了。如果这一面没有修复的价值了,修搓板的则在另一面上开槽。当然,修搓板的也可以将一块新的光滑的长方形木板刮成新搓板,需要多费些功夫了。

纯手工木制搓衣板,很少见到这样的手工业者了

修搓板的多在小巷里找活千,一般北京、天津一带修理搓板的,就吆喝“修理搓板”四个字,非常简单。也有的磨剪子磨刀的兼营修理搓板,只需要多带一把刮刀,多吆喝一声“修理搓板”就行了。修理搓板的活儿少,赚钱不易。有了硬币后,添上一项新活儿,所以吆喝声又加上四个字:“修理钱板。”至于今人熟知的“跪搓板”(上海叫踞搓板)一说,即让男子和孩子在搓板上罚跪,以示惩戒,这是20世纪60 年代以后“妇女能顶半边天”以后的事情了。现代社会,随着洗衣机的普及,搓衣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教育孩子的道具(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