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医都变味了

2009年6月19日,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了首届“国医大师”表彰会,王玉川、王綿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等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他们是当代中医杰出的代表,而且都是人民心目中真正的“老中医'。

在南通的倪锋兄和朱良春先生之子朱幼春先生的帮助下,我敲开了朱良春老先生的门。来之前朱幼春先生提前告知,老爷子年事已高,身体欠安,见面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没问题,我曾经为十五分钟的见面开过两千公里车穿越一个国家呢。跳上开往上海的列车,之后辗转南通。揣着满脑子“民间中医、江湖游医”的故事,走近“国医大师”,我期待着又一次不一样的经历。

  • 1、朱又春:父亲的座右铭是——每日必有一得。

为了珍惜时间,我比预约的时间提早五分钟抵达老先生的寓所。老先生的住处很大,但是满眼的书和字画把屋子塞得满满的,衣着随意的朱老先生正笑眯眯地用电动剃须刀剃胡子,桌面上的小楷毛笔还沾墨未干。早听说朱老先生多年来一直亲笔写信,有信必回,果然所言不虚,令人钦佩。

“父亲的座右铭是——每日必有一得。他至今天天看书学习,对当今中医界的状况非常了解!比如说任之堂主人余浩、铁竿中医彭坚、早叫庐潘德孚等等中医的书和资料,都是父亲先了解到的。”朱又春说起自己的老父亲充满敬意,“每一段时间他还要把我们家所有学中医的朱家军召集起来,在这里的二楼学习。”

“请坐请坐。”身材高大的朱老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他的声音有点嘶哑,但是从容不迫。岁月在这位1917年出生的老人脸上,斑斑驳驳留下了许多痕迹。来拜访老先生的人一定很多,我猜想老先生甚至还不确切知道我从哪里来、是来做什么的,可是他依旧像一棵历经风霜的老树,静默地立在那里,耐心地陪伴我们这些慕道者。

“老师,我是一位中医纪录者。这两年半来,我一直在国内寻访,希望能纪录那些很纯粹的具代表性的有着良好医德的民间中医。”我打开笔记本,准备用投资宝贵的五分钟来个自我介绍。“这是我纪录的第一个中医故事,这两个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读《黄帝内经》......”

慢慢地,朱老先生放下手中的水杯,俯下身子,目不转睛地随着我的镜头,开始一起走近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中医世界。

“这位就是终南山那位一百岁的老道医......这个陈山民去年我见过,很有灵气......这个余浩医生的书我跟所有的孩子们推荐,很有见地......郭生白医生已经走啦?可惜可惜......这个法国的老中医了不起啊,真应该认识一下......”

  •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你做的事很有意义!过去毛泽东主席讲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朱老先生把眼睛投向窗外,“宝库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历代传下来的古籍,医书。这个里面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历代的中医著作,这个里头有很多,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东西;

第二方面,就是现代的名老中医,他们的活经验。这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在做,那么就是师带徒,这是要抓的,要抢救。不抢救呀,老的一个一个的都去了,去了就没有了;

第三个方面,就是流传在民间有一技之长的、有独特的一些技能的这些中医要保护。需要国家能够注意到这方面,能够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子才能把这个宝库当中的这一块保存下来。不然的话,一个一个的都会湮没掉的。

所以中医的振兴,古代的医书有人在整理,有人在研究。现代的这个老中医的传承国家抓得很紧,这一块呢,流传在民间的就抓得比较少。”

我猜想一定是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了,朱幼春先生在老先生身后偷偷地指指手表,示意抓紧采访。当我合上笔记本的时候,老先生眼光还有不舍,这些故事一定让他想起自己学医的那些日子,想起自己追随过的马恵卿、章太炎、章次公老师们,想起旧社会流浪江湖的蛇花子季德胜,旧社会治疗瘰疬、肺脓疡的土郎中陈照和成云龙......

“你这两年多访问了这么多隐藏在民间的高手,我感觉这个非常好!了不起!这个应该要得到国家的支持,使得这个工作更顺利一点,继续进行。祝愿你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为继承中医中药做出更大的贡献。”朱老先生的声音提得很高,眼睛直直地射过来:“宋代的大儒叫张载,他曾经说过这么几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感觉他这几句话气度恢弘,有担当的勇气,有复兴必出的意识。我想把这几句话送给你,祝你取得更大的成果!”

这个压力有点大,我擦擦额头的汗,“朱老师,后面我开始电视采访,您喝口水休息一下?”老先生谈兴正浓呢,一屁股坐在为了电视拍摄指定的太师椅,冲着大家挥挥手,“我们继续聊!”

  • 2、当前社会上的中医都变了味了

黄剑:老师,我们应该怎么样给当代的中医定位?现在中医的位置不停的在被冲击、被摇摆,被自己的人否定,被别人否定,您觉得应该怎么样给自己定位?

朱良春:现在这个中医在中国可以说不是主流,主流是现代医学。但是呢,由于这个中医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医疗理论和经验,用之于临床确实有效,老百姓相信它,也确实能够治好病,所以中医还能继续存在下去。

但是目前面临着一种中医西医化问题。很多青年中医,不是在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而是在把时间用在现代医学上学习西医,因为他们不学西医就不能生存。现在的中医院也不是纯粹的中医院了,是一个综合性的中医院,相当于综合医院里面一个中医科,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中青年医生,他要管病房,要应付急疹,不能不学一点现代医学的东西。但是他们把重要的力量放到西医方面去,就是本末倒置,中医的东西慢慢的淡化了,所以现在,能够使用纯粹的中医中药来治病的中医不是太多,大概是中老年以上比较多一点,中青年以下的医生都在西化。刚才我看了你采访的很多的民间中医,我感觉很了不起!像这些人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医,纯正的中医,没有变味的中医。

当前社会上的中医都变了味了,因此刘力红教授写了一本《思考中医》。我现在认为中医界不光要思考,思考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的回归中医,回到中医的本位上来,还要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使用中医中药,这样子才能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如果用西医的那种辨病的方法来用中药,一发热,就是清热解毒,就要用抗生素,这是完全错误的。发热有很多种发热,是一种身体本能反应,你要因势利导,而不是一盆水泼上去。寒而发热从外去掉,内而清热要从大小便排掉,这样子,比什么抗生素都强。

中医不是不能看急症,几千年来,中国人完全是靠中医。外国人瘟疫大流行,一死几百万,上千万。那么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么大流行过,为什么?靠的是中医中药。问题是我们现在老百姓,一遇到发热就是到西医院,挂水,输液。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因势利导,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当然现在这个情况,要花很大的力气来扭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例如,确定全国名老中医,就是想把老中医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政策鼓励中医中药,支持中医的一些活动,这个我感觉得都很好。但是呢,你刚才给我看到的这些采访,里面许多民间的、有一技之长的纯正的中医的保护和支持,国家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如果(在保护)纯正中医方面能够花一点力气,把这个工作做好,我想这是一个挽救中医、振兴中医的一个非常高明的措施。

  • 3、现在的中青年,应该把重心放在钻研学习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

黄剑:我还想请老师谈一谈这个关于中医传承现在掉链子掉在什么地方?现在中医传承的方式方法和过去的家传师传都不一样了,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一代,还有机会把中医发挥得更好更高,超越过去的中医吗?

朱良春:最近一二十年,我们一些老中医碰在一起就经常谈这个问题,也经常呼吁这个问题。过去中医学校是以中医为主的。基本上80%到90%都是中医中药的内容,稍微讲一点现代医学的一些生理解剖的东西,作为图像印证参考,所以我们学的基本上都是中医中药的东西。读古书,四大经典以及唐宋元明清好的著作,我们都要浏览,有些要精读。所以解放之前培养出来的中医,对古代的东西继承的比较多,运用的比较好。

解放以后,从1956年开始,中医学校中医学院还是不错,基本上就是80%是讲中医中药,20%讲了一点现代医学常识,生理解剖,病理学也讲了一些。但是后来,就不对了。原来是二八开,后来是三七开,四六开,现在是对开,一般50%学中医,50%的课程是西医的课程。结果这么一来,青年人接受现代医学的知识很容易,而接受古代的传统的东西,因为语文基础比较差,学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不容易理解。那么这样呢,他就把那个重点放在西医那边去。所以现在培养出来的这个青年中医,一开口讲的都是现代医学的那一套,诶。

从根本上说,中医的辩证思维是整体观,天人合一。那现代医学呢,他是局部的微观的,不是整体。那么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脑子里就会混乱打架,有时候当然他为了适应病人的一种要求,就经常使用西药。确实,有一些西药呢有针对性的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但是,他不知道,很多的西药都有副作用。例如现在美国,使用抗生素,掌握得很严格的,一般不大用,现在使用抗生素最多的是中国。所以在中国应该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来代替这一部分,就可以减少很多医源性的这一种疾病。

所以现在的中青年,应该把重心放在钻研学习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而我们老一辈的中医,有责任引导帮助中青年医生来学习中医中药。中医中药里面有无限的内涵,有无限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前人留下来的东西渐渐流失,沧海一粟,大量的东西被埋藏在那里。所以我们作为老中医很着急。我经常和广东的邓铁涛教授、上海的颜德馨教授、北京的路志正、陆广莘教授碰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怎么样来关心中青年一代,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做好基层中医院的工作。

去年安徽省也做了一些好事。安徽省的卫生厅同安徽中医学院利用暑假,组织了老师和学生一百多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到每个县去,访问流传在民间的一技之长的高人,或者流传在民间的单方、秘方。他们通过两个月的努力,收集到几千个好方药,发现了几百个有一技之长的隐藏在民间的高手。过去章太炎先生曾经说过:“下问铃串,不贵儒医”,如果这样做可以使得中医出现一个空前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黄剑:请问老师,中医现在有很多的派别,有什么“孟河派”“火神派”“温病派”,您是什么看?您是哪一个派的?

朱良春:这个某某派某某派有它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来说,强调哪一个派都是片面的,因为你比如说“火神派”,难道所有的人都应该去“附子、干姜”吗?不是。还是要辨证论治,寒症,虚症你可以用“附子、干姜”;热症、实症你可以用“附子、干姜”吗?我感觉得强调了某一派是不太符合中医的宗旨。中医,什么叫中医?不偏不倚为中,中医治病就是平衡。阳亢了就把阳降下来,把阴升上去:阴虚了就要养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你必须要运用八纲,运用六经来辩证,而不是偏离哪一派。某一派有某一派的特长,但是他有适应症,这一派就完全用那个药,那就是错的。

黄剑: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我下次再来问您,每次从您这里掏一点宝贝。我们组织了两次道医会,把很多年轻的医生,很优秀的医生都聚在一起,把自己的绝活宝贝拿出来,相互献宝求宝,共同提高,现在我要请您也献献宝,呵呵。

  • 4、知识不带走,经验不保守

朱良春:我做医生,其实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知识不带走,经验不保守”。我的知识是前人给我的,是人民给我的,我不应该带走,应该完全拿出来。我的实践经验不应该保守,应该公之于众。所以过去我讲五十年代就发掘了三个民间医生季德胜、陈照、成云龙,成为南通市中医院的三枝花。这三个人哪,其中有两个人一字不识,文盲,但是他掌握了特殊的技术、方子,我们整理发掘出来,三个人都获得嘉奖。前人的留下来的很多单方、秘方应该要传承下去,不应该变为私有。所以你刚才说组织的道医会,让大家无私交流这是非常好的,大家互相献宝,共同提高。在中医中药方面,我从医到今年75年,从来不保守。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彭坚写了一本书《我是铁杆中医》,在这个书里头就写道:当代的老中医当中,最不保守的是朱良春先生,他的很多实践经验都贡献出来,我们拿到用了以后都有效。这个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安慰。因为一个人你自己掌握了一些东西就必须公之于众,加惠于人民,传之于后世,何必把他烂到肚子里头?过去的文革以前搞过献宝献方活动,各地都兴起献方,后来就没有了。现在我讲呢,也应该给贡献出好东西的人适当一些奖励,精神奖励也好,物质奖励也好,这样子对我们中医中药的继承发扬有很大的好处。

每个医生都会各有特长,各有各的经验,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老祖宗的那一套。你比如说张仲景,张仲景呀,他就是坚持辨证论治,坚持发明方药,症候对应,什么方药对什么症候,不对应就会不得疗效。那么这个方药同症候对应就需要很好的辨证论治,望闻问切就是中医的四大手法,现在我感觉得,中医在这个望诊方面慢慢的淡化了;问诊嘛,这个是主要的;闻哪,这个主要是听这个病人的声音呀,呼吸呀;其次就是脉诊。我感觉得,望诊、切诊是大大的削弱了。过去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那么“切而知之谓之巧”,这个有两条,实则望诊呢在辩证上面呢,有极大的作用,所以古人讲“望而知之谓之神”。

有很多病人,一见就知道这是虚症、这是寒症,这是病在肝,这是病在肾。很多病人,一进我的诊所,大体一看就知道,一般掌握了,再看看舌苔,再切切脉,再配合问诊,那就更全面,要四诊合起来,四诊完全,所以这方面呢,我强调辨证论治,强调望诊、切诊,问诊、闻诊这个大家都可以掌握。这个望诊呢现在要大大的发扬,这有时候比CT、B超呀都来得快。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以下就是这个人中,这个地方走膀胱、走直肠。

膀胱:是泌尿系统,直肠呢就是指的生殖系统,不管男女,生殖系统的、泌尿系统的病,人中都一看就知道。很多妇女呢,一看她人中,人中部位很深,说明有痛经,你的子宫呀后屈的,她说对呀,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你就摆在脸上了,这个《内经》里头就有。

上世纪60年代,南通地区白喉流行,卫生部门找我用中医方药给予治疗,我当时是在当院长。一方面我用中药,一方面我就注意到《内经》里头讲利用阙上穴也很容易,斜刺下去,留针,用胶布给他粘上,又不疼又不痛,小孩子照样的这个,跑呀,跳呀,效果非常好。针下去一刻钟到二十分钟,只要你没疼痛没什么感觉就取针,三个小时以后温度是下降了,大半天乃至一天就一直就留在里头。白喉的白膜就脱落了,有的一天就好了,有的两天,最多的三天就好了,这疗效就很神奇。所以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我们没有去发掘。

沪上名医陈道隆每日诊病一二百号,但对后辈从不颐指气使,而是热情扶持,全力提携。有一年,某纱厂老板的家庭教师病倒,因贫困请不起名医,请了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王正公。

老板知道后,恐病情有误,另请了名医陈道隆,陈为病人诊脉后,正要开方,忽见桌旁有一张己经开好的方子,遂问:这方子是谁开的?当被告知实情后,他喜形于色的说:“好,后生可畏,就照他的方子服药,管保会好。”同时退出诊费16块大洋。病人吃了王正公的药,真就好了。事后,王正公得知自己受到陈道隆赞赏,颇为感动,特意与病人一起登门致谢,成为医林一段美谈。

像陈道隆这样诚恳对待同道,提携后学,医史上屡见不鲜,显示了一个名医的谦和胸怀,堪称医林楷模。自古文人相轻,医界中也有人动则“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但这只是个别俗医所为。大医精诚,名医对于同道,多是以诚相待,谦和谨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明·陈实功“医家十要”云:“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弘扬了同道相处的谦诚信条,展示了医家之间应有的道德胸襟,医史上曾留下许多同行相钦的轶事传闻。

同事者揄扬之

1944年,施今墨到天津为巨富金某治病。察之脉细缓无力,舌淡少苔,自述四肢无力,食不甘味。施诊为气虚之证,议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金递上天津名医陈方舟的相同处方,告之无效,请求换方。施遂另开一方:鬼益、杨抱、松腴、国老,嘱连服20剂。

后金某病愈,登门致谢,并有贬陈之意。施推回礼品,对金说:我不过替陈先生抄了一遍药方罢了。鬼益是人参别名,杨抱是白术别名,松腴是茯苓别名,国老是甘草的别名。金某愕然。

蒲辅周悬壶成都时,有梓潼富家黄某病重,星夜迎他赴诊。此前已延另一名医郭代兴诊治。郭断为阳明腑实,议用攻下。但富家畏芒硝大黄如虎狼,不敢服药,单等蒲老决断。蒲看过病后,细加推敲,认为郭氏诊治无误。

他说:“方药对证,何必犹豫彷徨,如昨日进药,今日病已解大半。如此兴师动众,真是枉费人力。”病家经此解说,服药尽剂而愈。事隔多年,蒲老犹常提及此事教育后人,“不要掩人之美,夺人之功。”

叶天士之母偶然患病,天士治之不效,遍延城内外医家治之,亦不效。天士忧之,问仆人曰:“此间医士,尚有学问深而名未著者乎?”仆人曰:“街后有章某者,平日自夸技术超过主人,然求其诊视者,亦寥寥也。”天士骇然曰:“能为大言,当有实学,速请之。”仆奉命往请,章至家门诊视已毕,索往日所服药方视之,沉吟良久曰:“药与证合,理宜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郁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黄连,始能愈也。”天士跃然起曰:“吾久欲用此,因家母年高,恐灭真火,故不敢耳。”章曰:“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且有病则病当之,用之何害。”天士试之,一剂而安,再投而愈矣。天士大喜,踵门拜谢,章固辞曰:“鄙见偶合尊意耳,何足言谢!先生他日若肯为章某揄扬,则章某蒙惠多矣。”后有求天士治病者,天士谓之曰:“章某术过于我,可请他治。”章医从此声价顿起,家累千金。

有学者师事之

金子久(1870~1921年),江浙名医,秉性谦和,药方中常有“请某某先生斧正”等语。曾治俞某泄泻困顿,用补火益土之剂不效。后俞至杭州求治于名医莫尚古先生,服三剂而愈。金子久知后索其方观摩,内有苁蓉、麻仁等滑润之品,系取通因通用之义,乃叹曰:吾不及莫先生也。后遇此等证,亦仿莫氏法而获效,慨然谓:医之为道,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当轻讥同业,其虚心好学如此。

王肯堂,明代名医,所著《证治准绳》,被誉为“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年八十岁时,忽患泄泻,诸医以为年高体衰,投以滋补药,病益加剧,最后延李中梓治之。李氏当年40岁,医名未盛。诊毕,中梓曰:“公体肥多痰,愈补愈滞,当用迅利药荡涤之,能勿疑乎?”肯堂曰:“当世之医,惟我二人,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乎!”乃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而愈。

不及者荐拔之

顾筱岩(1892-1968年),出生于疡医世家,沪上十大名医之一。以擅治疔疮、乳痈名满沪上,每日门诊竟有三四百人。先生医名既盛,多有求入门下学徒者,他都着意栽培。

学生满徒之时,先生都亲自赶到学生诊所,为其举办隆重的满师酒,挂上亲笔书写的“顾筱岩门人”招牌,并向大家打招呼:“我的学生某某已经满师,今后这儿附近如患外科病,不必找我,我的学生和我一样看得好。”遇到病号来自学生门诊附近者,常介绍到其处就医。

学生碰到疑难病症来求教时,先生热情指点。这样先生可能减少了业务收入,但方便了病家,提携了后学。先生的弟子沈楚翘、顾伯平、徐精良、顾伯棠、杨川祥、顾伯华等,皆在上海各大医院以疡医著称,学生们到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他的高风亮节。

骄傲者逊让之

金元时期,寒凉派鼻祖刘河间某日患伤寒,病已八天,仍头痛脉紧,呕逆不食,自己开方竟无效果。当时名气未重的张元素前去看望。刘河间没把他放在眼里,面壁而卧,不予理睬。张说:“何以这样待人也?”仍诚恳耐心为其诊脉,将症状述说一遍,又问:“病发之时服用某某药乎?”刘答:“是”。张说:“错矣!某药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刘河间恍然有悟,大为叹服,马上向张元素赔礼道歉。按其方服药果愈。张元素并未计较,仍虚心学习完素之长,仿其双解法,自创“九味羌活汤”,成为后世名方。

(0)

相关推荐

  • 经方大师曹颖甫生平简介

    经方大师曹颖甫--生平简介曹颖甫生平曹家达 (1868年-1937年),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曹颖甫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中医教育家,因其临床善用经方,疗效显著 ...

  • 李可之后再无中医?我用一张5味药的特效方...

    李可之后再无中医?我用一张5味药的特效方消除了4年的腰疼,中医黑闭上了嘴. 李可老先生,在临走前对他的徒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行了两辈子的医,我没有遗憾.中医现在繁荣空前,你看那架上的药, ...

  • 丁济万

    丁济万 丁济万(1903-1963)近代医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武进. 中文名 丁济万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03 逝世日期 1963 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及上海国医学会理事长,并主持上海华隆中 ...

  • 我最惊艳的中药

    一位老先生开了8毛钱的中药,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伟大之处,但没有牌子,没有广告,却拯救了一方百姓. 初中的时候,天天上晚自习和早自习,休息不好,经济条件也差,别说吃菜喝汤了,天天馒头都吃不饱,一个学期下 ...

  • 国医大师朱良春:当前的中医都变味了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 导读当前社会上的中医都变了味了,因此刘力红教授写了一本<思考中医>.我现在认为中医界不光要思考,思考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的回归中医,回到中医的本位上来,还要用中 ...

  • 民间中医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中医被国民所接受基本上都是靠口碑,先给亲戚朋友看小病,效果不错,然后不断推荐开来,由近及远,看的病也逐渐从小伤小病到各种多发症,疑难病症,最终成为当地闻名的中医.当然,悟性好的还可以 ...

  • 腋窝多汗甚至狐臭,中医都有办法

    中医认為腋窝出汗属热象,多由肝虚挟热或少阴挟热所致.肝胆二经分佈於两胁,热邪内鬱,迫津循经出於腋下,故主要责於肝胆.另心经有热,心火循经上冲,薰蒸心液从腋下溢出.中医治疗以清热,调理臟腑经络為主. 肝 ...

  • 这些偏方很多老中医都在用呢,不珍藏可惜了

    贫血 笨猪(土猪)肉皮刮净油泥和白肉,水煮熟.蒜捣碎倒入酱油调味,蘸食,根据个人喜好剂量随意吃. 高血压 用大锅多放点花生外壳,(就是用来烧火的壳,不是花生红衣)煮开大约半个多小时,装在暖水瓶里,没事 ...

  • 学中医都应该这样学,最短时间学好中医!

    学医首要明理,理是学医的指路明灯,掌握了这个理,学中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走弯路:而不知这个医理,学中医就象在黑暗的迷宫中摸索,花费再多的精力也难以成良医. 这个理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易理.易者,日 ...

  • 一病一药,15种常见病的“药中高手”,有经验的中医都在用

    一病一药,15种常见病的“药中高手”,有经验的中医都在用

  • 【妙方】辨证治疗甲状腺的妙方,中医都在用!

    甲状腺癌可归于中医学的"癭瘤"."癭气"."癭囊""影囊"等范畴,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 痰凝. ...

  • 这10个穴位,退休中医都在悄悄用,很少透...

    这10个穴位,退休中医都在悄悄用,很少透露,30岁以上的收藏好! 1.耳鸣--很少透露--前谷穴 2.颈椎病--很少透露--太渊穴 3.头痛--很少透露--列缺穴 4.心脏病--很少透露--大陵穴 5 ...

  • 小方治大病,细说芍药甘草汤的10大妙用,老中医都忍不住点赞!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如果说桂枝汤为群方之魁,那么,芍药甘草汤则是小方之首.芍药甘草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方子呢也很简单,只有区区两味药,芍药和甘草.不得不说,这两味药太平常了,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