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为何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称作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大家都知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乃至今日所推崇的,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影响着每一代学习国学文化的人们,那么儒学是如何一步步的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呢?

在中国各个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等教育机构,都会有孔子的画像,或者画像的语录。春秋战国时期,学过历史的知道,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状态,诸子百家之流传中广泛的有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多家学派,但是为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独霸天下呢?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到了初高中,我们逐渐接触到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到家相关文章及思想?到了社会生活中我们回去找一些关于佛教修身养性的书看呢?儒家:“仁政”、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少私寡欲”、“道法自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法家:''废私立公''。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当时春秋战国末期,周王朝已摇摇欲坠,人们的思维开阔,曾经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也可以有机会可以得意活跃起来,许多私学陆陆续续的兴起,教育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属特权,民间大众也有机会,许多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文学识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这位后面的诸子百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赶上好机会,更要担起大责任。雷军说过,站在风口浪尖上,猪都能吹飞起来。雷军曾经富裕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而为何后续被赶超远远甩在后面,雷军总结为自己没有顺势而为,没有顺互联网发展的“势”。

同样地,我们用现在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诸子百家的抢夺战,抢地盘战,可以更多的看清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当时诸侯国多,而且战乱不断,对当时的各个国家国主,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呢?他们最害怕的是战争失败,自己会被他国所灭。如何防止自己的国家被他国所灭呢?你得拥有一批强大的军队,军队何来?来自于民众。那问题来了,如何让民众听君王的话呢,如何让民众听从君主的意见去办事而又不反抗呢?如果把君王比作客户,诸子百家的代表们比作营销大师的话,那么上述的问题就是君王的痛点。诸子百家要想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必须得到君王的人后,得到君王财力、物力的支持。换个思路更好理解,你现在想要创业,想要扩大规模,可是你没有钱,你怎么办?你只能融资,怎么融资呢?找到投资人给你投资,你的钱就来了。孔子周游列国,带着学生一起,向各国的统治者传播自己的思想。那么君王肯定要问,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为什么要帮助你呢?孔子为了推行自己仁政的思想,见了大大小小的国军70多个,但是没有一个能任用他的,虽然这样,但是这些国家的人都认识了孔子。

当时大国国君想着如何灭掉周边的国家,而小国国君想着抱着大树的脚不至于被灭,自己可以独享一片净土,都过着不安稳的日子,谁还有心思去支持孔子推行仁政思想。孔子的故事,孔子二27岁开始创业,开办自己教学事业。孔子强调“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除了武力统治之外,还需要仁爱百姓,仁爱天下,这样,才回得到民众的爱戴与顺从。孔子强调了身处封建社会每一个人的角色定位,国君,臣子,父亲,儿子各自位置应做的事,不该做的事。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处事方法,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按章办事,规规矩矩,让大家都安分守己,做自己该做的事,从思想上去控制了这个人的行为,当人们心中都形成这样的观念后,就会去遵从,减少了暴乱等事情发生,更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儒家的思想,告诉统治者,要想长久统治,从统治者本身就得学会做个表率,首先要“修身”为主,“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这些都做好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被称作“德治”或“礼治”,将德 、礼施之于民,按照角色定位不同,设置了等级制度,把贵族和庶民该做什么?贵族该做什么?统治者该做什么?都通过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达出来,这也正是统治者所希望的,这也是为何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学的原因。

怎么评价孔子周游列国的行径呢?如果说从当时周游列国的结果看,这个推行是失败的,但是放眼历史长河看,孔子的周游列国却是儒学成为盛世经典的关键之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