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共情
01.
共情力一直被视为高情商的一部分,即可以感同身受对方的处境。
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也许每天被负面信息包裹,因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而容易莫名的悲伤、难过,疏于坚持自己曾经定下的目标。
《摆脱共情》是知名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家 Paul Bloom的作品,提出理性共情。
作者并不是否认共情,而是将共情分成两类: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
书中指出,应该倡导的是客观理性的认知共情,需要节制疏导的是情绪共情。
02.
在特定情景下,相似的情绪更容易引发共情,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传染”。而这种共情,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和长期规划。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教育中对孩子的共情,即减弱孩子即刻痛苦的强烈愿望。作为家长,特别是祖辈,更加宠溺孩子,沉湎于增加孩子每时每刻的幸福感。而此刻的幸福感往往是以放弃未来真正对他们有好处的东西为代价。
这取决于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时间观。作为小孩子,大脑前额叶没有发育完全,很难对未来进行长久的规划与坚持。如果家长也偏爱当下享乐的时间观,则会关注孩子现在的幸福感,而非鼓励孩子适度坚持,享受刻意练习以后的延迟满足。
恰恰是在世界都被按下慢速键的时刻,更容易让我们在规划未来时被突然袭上心头的悲观情绪淹没,继而倍觉人生苦短,不如活在当下。然,正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克制的规划,才能在危机过后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好好利用现在的慢速键与暂停键,仔细复盘与思考我们的人生,摆脱负面情绪传染,坚持我们的人生规划!
~The End~
All Photos are by Unsplash
关于我| 五岁男孩妈妈,
12年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目前漂在温尼伯,
晴耕雪读,闲时码字。
这是第404篇原创文章,
喜欢请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次推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