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来的
《道的经》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一个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来好像没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挂在嘴边,表现给别人看的,其实是下德。
有些人无法理解老子这句话的逻辑,我举些生活的例子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积阴德,是悄悄地做好事。
阴德是上德,自己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以为不德,其实是真有德。类似儒家说的“慎独”。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依然保持君子德行。
举个例子。住过租房公寓的人都知道,很多人喜欢把垃圾先放在家门口,等下楼时再顺手带下去,因为不想垃圾熏到家里。
有一个朋友,她跟别人不一样。有次去她家做客,大伙吃完饭收拾厨房,有人顺手把垃圾放在门口,想着一会下楼带下去。她赶紧叫住,又把垃圾拎回屋里。
大惑不解。
她说,她从来不把垃圾放门口。把垃圾放门口,会熏到对门邻居和同一层楼的人。要么放自己家里,要么直接拿下楼丢掉,总之不能放门口。
这种行为习惯,让我很佩服。她本能地考虑他人,损害别人利益的事,再小都不做,她的这种德行,邻居们都不知道。这就是老子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如果,这个社会的人,人人都做到像她那样,做事不光想自己,还要考虑别人,那么社会就是“上德社会”,美好和谐。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阳德是下德,自己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或者在人前,别人都看见的时候,做好事;等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就不做了。
很多人愿意做好事,是因为做好事有好名声,有利于自己。
我见过不少企业家,喜欢搞公益和赞助,其实他们是想着借这个机会,免费给自己公司和品牌打广告,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他们不会向大众公开自己的小心思和小算盘,大家见他捐那么多钱,那么多物资,个个都赞他好。
凡是掺杂了“利益”和“名声”的德行,就是下德,老子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是一种变相的商业行为,并不算真德行。虽然不是上德,但是有下德,总比没有德好。
真人不露想,露相不真人。
当我们读懂了“上德”和“下德”的逻辑,就不难理解道家这句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来的,你看这个人是高手,其实他不是真正的高手,因为他照了相。
这么多年来我研究国学,发现很多人本末倒置。他们追求高人,大师,神通,崇拜他们,追随他们,以为这就是求道。
真正的道,是道法自然。自然,平常,平凡。没有生气。
悟道的人,会回归平凡和简单,自然随意。
老子说,圣人披褐怀玉。
圣人平凡的外表,很不起眼,像个路人甲,其实内心怀玉,普通人岂能看出来?这就是圣人。
而那些被崇拜为大师、大圣和大德高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高人,他们的境界还没到返璞归真。
一个人要成功也好,要修行也好,要活得快乐也好,最好的办法,不是求大师赐教。而是反观自身,内求真我。
《道德经》的内容是以教条的形式呈现的,作者自信有余,但反省不足,这一点就不如孔子做得好。孔子博学多才却始终敏而好学,五十多岁了还韦编三绝读《易经》。作为儒家学派的宗师,孔子为儒家的发展注入了孜孜求索的精神,而老子强调的是“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对后天的反思和学习重视不够。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自我超越,一个学派、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历史选择儒家而不是道家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学说,与其说它是统治精英的偏爱,不如说它才是社会发展更需要的学说。
《道德经》字里行间,留给人自主思考和理性思考的空间非常小。对比之下,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为主开启的思辨传统,非常强调开放的对话、探究和争辩,不仅激活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也为后世科学、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