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不健康的超越 |《灵性逃避》

选自:《灵性逃避》

作者: 罗伯特·奥古斯都·玛斯特斯

译者: 黄秀丽


健康和不健康的超越 |《灵性逃避》

对某物的超越,指的是超出它,并停止认同它,所以超越会成为觉醒的目标。当这个过程是健康的,被超越之物不仅不会从我们的存在中清除出去(就像白云不会从天空中清除出去一样),而且还被重新定位,以某种方式服务于我们的幸福康乐。

当超越是不健康的,被超越的部分就会从我们的存在中清除出去,结果我们就会逃避现实和与人隔绝。健康的超越拥抱那些被超越的部分,不健康的超越对此避之不及,它的灵性美德由摆脱我们自然天性中低下和黑暗的元素铸就,这是一种披着神圣外衣的解离。

我们陷入灵性逃避时,超越就是一个毫无争议的美德。然而这种超越很可能来得过早,是不健康的,一直以来,这一灵性理性靠着“耶稣升天”这个隐喻留存下来。你很容易为这些感到兴奋:我们超越了任何困难和痛苦;我们夸张地认同耶稣升天理念的重要性,“向上”变得势在必行——藉由升天那富有激情的一刻,我们获得了“向上“这个灵性理念;我们的头脑升天了而身体向下沉。这是生命未接地气的情形,我们被拉升至高处,却没有锚定在物质实相中。如果我们感到某些令人心碎的事物将我们往下拖拽,我们就不是敞开心扉,去感觉和表达它,而是“上升”,浮在痛苦的上面,和这种感觉失联,此时我们就会将这种“飞越”当成是灵性的,合法化这种超越。

这并不令人惊讶,“升天”的对立面——我们应该叫它下降,对那些陷入灵性逃避的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受欢迎。沉入黑暗元素可能会被视为令人扫兴的,或者下跌、失败,坠入低地。我们将“向下”归于病态(特别是这样做出现了一些负面情形,比如害怕、沮丧、羞愧或者紧缩等),或者与之保持一个相当的距离,仿佛它是一种神经质和不健康的物质。我们被灵性逃避缠住时,“向上”几乎总是表现出扩张、自由的正向特征,这是高级的;而“往下”就是紧缩、保留的和负面的,这是低级的。

当我们沮丧、烦乱时,就将“向下“视作是负面的、远离灵性的;当我们手气顺、事事如意时,就夸张地将“向上”视为极为重要的。即便情况极为艰难(比如愤怒非常必要时),我们也紧紧地攀援向上不放。在灵性逃避中,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束缚因素。

与我们的低级面向,与那些我们可能认为应该被超越的部分亲密,对于迷恋于用灵性方法逃避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议题。实际上,“向下”实在令人沮丧,通常我们会用灵性的钳子夹住它,提升并放入一个洋溢着肯定语和禅定似的宁静的消毒槽。我们也会采取其他”向上“的策略,就好像对“低级”的事物没什么工作,只需将它转化为“高级”就行了,像欧洲传教士掌控着土著部落并转化他们一样。

但是,因为我们都无比虔敬地设想自己是高级的,所以我们很容易花大量的时间去“俯瞰”(尽管我们会争辩说,我们站得如此之高,因而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事物确实是低下的)。不幸的是,我们并不会让自己下降到任何一个合适的层级,而是看向,或者将“我”抛掷到那个方向,带着在头脑层面理解的慈悲(intellectual compassion,不仅仅是一种灵性精精英主义),注视着那些任性的灵魂和不灵性的行为。鉴于我们已经卷入了灵性逃避之中,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离开灵性的高塔、灵性的指挥部、灵性的免疫堡垒和灵性的绝缘性。毕竟在下面有很多痛苦,谁想去打开并感受它呢?

在灵性逃避中,任何一个明显的下降——下降至那个困扰或吞噬我们的部分,通常会被当成失败和沉没,认为这仅仅是衰退的象征。除非我们不充分下沉,将下面的部分提升上来。这种情形比起一个过分乐观的“上等人”拜访贫民窟后,为那些“下等人”留下的一点圣诞饼来,好不了多少。

但是,“不得不呆在上面”切断了我们的根、历史,以及和大地的联结。“不得不呆在上面”削弱了我们,令我们枯竭,我们不得不用灵性的陈词滥调、二手生活令人兴奋的纪念品循环往复地喂养自己。往上、往上,我们漂浮着,逃避痛苦和发展性的挑战,填充了一堆灵性知识——一堆令人迷惑的转化信息,我们为此支付的代价是浅薄肤浅地活着。我们忘记了“下降“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呆在上面,因而过了糟糕的一天;下面是种子发育、根茎生长的地方。

“下面”不仅仅指的是垃圾箱,将我们忍受不了的东西扔进这里;这也不单是一个窝点,我们否认自己的一部分住在这里;不仅指的是黑暗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被放逐、被定罪或者被排拒。”下面“是我们真正扎根的地方,是等待我们的价值被他人认出并分享的地方。通过重新认识、看到并拥抱那些我们从内在扔出的部分来调整自己,我们就为真正的转化创造了空间。

“下面“的上部土壤肥沃,提供特别丰富的机会逃避。大部分走在灵性道路上的人倾向于将身体降级,让它“沉”入下部。无论我们是否注意到,我们都不大愿意以真实的样子活着(也就是说,我们都不大愿意和身体和情绪更亲近),除非我们已经挣脱灵性逃避的控制,获得了自由。我们甚至会将身体视作灵魂和精神的容器,忘记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在一具身体里,身体仅仅是我们的“外观”而已。

更多地具体化(embody),不仅仅是在身体上的,还意味着越来越深地与我们的感觉相联结,有时这么做不那么愉快。浮在上面是容易的,从中游离出来是容易的,保持超然——与情绪失联——获得灵性美德是容易的。我们不再逃离或者排斥更痛苦的情绪,而是寻找让我们感觉良好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在情欲中迷失自己的时候)。

那些拥抱灵性逃避的人不会意识到健康的超越既不是飞得高高的,也不是与低级的事物和特性切断联结,而是超越它们,不排斥它们。只有彻底地接纳它们,我们才能同时朝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展自身;既包含某一个特定的品质,同时并不认同它们。既有分离,又有联结;事实上,二者是同时出现的,也是同时存在的,在共振中同时发挥作用。比如,当我们愤怒时,离采取敌意的行动只有一步之遥,此时可以退后一步,仿佛在与自己愤怒的那个面向对话。我们并不需要排斥那个愤怒的“我“,但是我们可以充分扩展内在空间,去含纳它而不受它控制。我们既和那个愤怒的”我“保持距离,也和也保持联结。我们并不喂养它,但是我们让自己扎根在能看到全貌的地方,允许我们清晰地看到愤怒,同时也可以对之进行清理工作。

那些热切相信合一和众生一体的人,倾向于与任何被他们视作低下、幼稚、负面的面向分开和分离,而不是联合和整合。试图摆脱这些特质,因而拒绝发展任何深入的关系,这会使我们碎片化,难以获得真正的整体性。这些都是我们被灵性逃避接管后付出的代价。

在健康的超越中,超然的特征根本不是一种分离,而是令我们充分接近被超越的事物以便充分了解它;又能与之保持适当的远离,以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它,能够将它带到清晰的焦点之中。相反的,灵性逃避让我们站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对我们的经验,无法发展出有意义的亲密感。基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可能植根于早年经验),我们对距离感有一种偏爱,但是或早或晚,保持距离的需要和能力会减少,我们会走近那些曾经避免接触到的事物。

超越内在的某一部分并不意味着这些部分不再出现或者占据我们。相反,它们恢复了在我们存在本体(being)中的位置,我们和它们有关联而不是认同它们。以前是主体的事物现在变成了客体;之前,我们的言行举止好像我们就是这些部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它们。这就是超越,超越了它,但没有与之失去联结或者将之排除在外。在这个过程中将关怀和爱带入进来,我们就与这些部分产生了亲密感。因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情感——比如恐惧,分离出去,而是让它们保留在焦点之中并对之进行工作。给恐惧、恐惧的自我以空间和慈悲,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灵性逃避的超越是将任何被超越的事物否认为客体——“它”。反之,健康的超越则视被超越之物为真实自我的一个面向,不否认“它”,而是将“它”视作再生的“我”。选择这样的超越路径,会导致罕有的亲密感产生,我们与生俱来的众生一体的信念不再让我们与那些与我们相异的事物分离,或者疏远它们,而是站在一个健康的视角,保留它们。

在灵性逃避中,我们紧抓着“更高”的信念不放,忘记了那些至高无上的信念依然只是信念。真正的超越是超越信念的,藉由揭露、照亮、赶走我们内在的信念运作模式来超越。这个模式可以称之为”信徒“,不是真实的实体,而是一种活动,一个任务。对“信徒”的揭露和分权,意味着它不再装扮成我们出现。不需要根除它,而是重新定位它,它们就不能再操纵局势。我们不应该轻视内在的“信徒”,而是应该与之亲密,将之视为”我们是谁“的一个特殊的重要面向。

当我们的内在开始观察那个信念是什么的时候,会有什么发生?信念依然会升起,但是它们对我们的控制减轻了,我们有了更多呼吸的空间。这就是生命超越信念的状态。我们不需要扔掉信念,而是视它们如是,并作出相应的回应。看到信念,看到根植于信念之上活生生的力量,对于切断灵性逃避是非常必要的。毫无疑问,灵性逃避牢牢地居于这些信念之中。

如果想要在灵性上觉醒的话,那个“我”,或者表面的“自我”,藏于我们灵性逃避倾向中的那个“我”,必须被揭露以及转化。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就对痛苦、匮乏的感觉、赋予小我生命力的原初之痛、自我碎裂的面向敞开了。等到我们不再咄咄逼人地想要“解决”掉它——以理性化、灵性逃避、工作狂、药物滥用、沉溺于情欲的方式来“解决”它们——之时,通过这一敞开,我们就能进入到伤痛的核心。

超越之初,道路并不是笔直向前的。我们不需要一直往上走,我们也可以往下降,从上到下地移动,再到“此地”(here-ing,从此地移动到此地,从此刻移动到此刻),任何存在于我们自身的部分都不需要排除在外。没有逃避,也不需要避开自己。困难之处在于,剥离这些面向外在观点,但并不剥夺其基本能量。最终,这些以往我们不需要的部分变成可回收利用的部分。健康的超越能为这个过程创造足够的空间,同时始终如一地保持清醒和慈悲之心。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往上、往上,然后离开”,是不健康的超越咒语。健康的超越的咒语是什么?“超越一切,都在其中。”心灵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