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融:大师画重庆吊脚楼
吴冠中画吊脚楼
大师画重庆吊脚楼
作者:吴 融
画家李可染、陈子庄、吴冠中都是大师,他们先后来重庆,在临江门画过吊脚楼。如今,三位艺术家都已仙逝,他们画过的吊脚楼也灰飞烟灭踪影不存,大师们留下的这些画作,见证了一段曾经有过的时光,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自明,弥足珍贵。
临江门在重庆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以食为天”临江门是当时重庆最大的粪码头,用于农业种植的肥料都在这里汇集,再运至嘉陵江、长江其他支流地区,有“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一说。
看地形,临江门乃重庆城的正北门,门外辖嘉陵江段水域,悬崖壁立,自古是重庆城易守难攻的要塞之一,江上船来舟往,繁忙十分。临江门码头附近是人们聚集劳作,繁衍生息的地方,悬崖峭壁上支木捆竹、搭棚建屋,年复一年逐渐形成蔚为壮观的吊脚楼、捆绑房群落,它的奇特样貌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使每一个外来客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艺术的本质就是发现和创造,来重庆的画家们面对此景迫不及待地举起了画笔。
陈子庄画
陈子庄1964年画的这幅作品,呈现的正是临江门从前的典型景色:吊脚楼重重叠叠,错落有致铺满山峦,石梯陡坎上下蜿蜒,三五居民爬行其间,屋瓦比肩电线杆……作品充满生机,洋溢着情趣,活脱脱重庆人曾经的现实生活,画题:“甲辰年三月于重庆临江门写”。
陈子庄最喜画身边熟悉的山水植物人文风情,因情生意,因意得法,自然生动,真实感人。陈子庄出生在永川,对重庆非常熟悉,他的妹妹就住在重庆城,他会经常往来于成都、重庆之间。临江门峭壁上悬挂着的这些庞大复杂的建筑群深深吸引他,他笔下的重庆临江门吊脚楼画幅虽不大,却神满气足;
李可染对重庆特别有感情,抗战时期他在重庆生活了七年,创作了不少作品,1944年,他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徐悲鸿写序,老舍写评论,是他此生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1956年春,李可染南行写生又来到重庆,住进解放碑下半城一个小客栈里,路途劳顿,本想洗脚上床早点休息,谁料隔壁茶馆里的川剧锣鼓开打,搞得惊天动地,高腔吼得裂云破雾,让人根本没法睡觉。无奈,李可染只好给自己的学生著名版画家吴凡打了个电话求助,吴凡连夜从化龙桥重庆美协驻地赶去,将李老师接到化龙桥,重新安排好了食宿。当年,李可染在国立艺专教书时(抗战时迁到重庆),吴凡就是他的学生,师生在重庆喜相见。吃住行有了保障,李可染在重庆放开手脚专心画画,收获颇丰。这幅《夕照中的重庆山城》就是其中之一,画上的临江门吊脚楼鳞次栉比甚为壮观,远处的七星岗也房屋密布,山顶立有欧式建筑,江中船上的梢公正忙着收桡泊岸准备回家,夕阳下吊脚楼里似有炊烟缭缭升起,一派生机勃勃,温情款款。此画应该是从江北的角度画过去,看得出李可染对重庆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感觉;
1989年,吴冠中故地重游,再访重庆。忆当年,自己随国立艺专迁到重庆继续学业,1943年,毕业后在沙坪坝青年宫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吴冠中看着重庆熟悉的山水,感慨万千,在一号桥的位置以写意笔法画下了临江门的吊脚楼,画幅的左边是嘉陵江,江上有船行,房屋依山而筑,红男绿女正登上陡梯……叹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吴冠中笔蘸浓情在画幅左上角题款“晚岁何处认乡关,山城最忆是重庆”,钤印“冠中写生”,右下角署:一九八九年吴冠中。
曾经临江门的吊脚楼是典型的山城重庆景观,别致独特,情韵绵长,锁住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牵挂和念想,现在这一切不复存在。从前,大江依大山,大山载群屋,屋上屋下屋左屋右,住着张三李四王大妈,睡在屋里就能数星星看月亮……如今,高楼大厦压扁大山,江水默默停滞不前,建筑物身披钢化玻璃闪闪刺目,汽车扬尘无处不在……一声叹息:住过吊脚楼的小伙伴都老去了,今后的人只能在这些画作里,打望远去的时光,品味雾中的从前,寻思那密如蚁巢的吊脚楼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李可染画